在孩子心上,种下大树的种子 | 幼教的春天
今日惊蛰,乍暖还寒时节,所有冬日蛰伏的生命,被天地间的温暖唤醒。
“春雷响,万物长”,桃花、海棠、蔷薇次第开放,春耕也即将开始。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如何在孩子心上,种下一棵参天大树的种子?
01
一位从事幼教行业的企业经营者,分享了她的战略十年。
十年画卷:
立志成为一名充满仁爱之心、厚德载物的君子;建设家庭幸福型和谐校园,助力中华经典在1000所校园生根发芽。
人生哲学:
良知清澈,吾性自足。
战略主线:
中华蒙学。
保障机制:
坚持每日读经典,事上磨练,链接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搭建中华蒙学体系和方法论。
中华蒙学,是我国对幼儿启蒙教育的统称。在古代,儿童“开蒙”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除培养儿童认字、书写能力外,还重点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道德伦理规范,目的在于童蒙养正。
一般来说,蒙学经典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百家姓》等。为此,中华蒙学教育,可以直接借助这些经典,启蒙孩子,践行成长。
比如,《弟子规》有言:“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说的就是,再小的东西都不要拿来归自己所有,如果这么做了,父母亲都会为此而伤心,所以,千万不能这样做。这些简单深刻的道理,孩子们十分容易听懂,并且能够在引导下践行出来。
02
中华蒙学,到底如何启蒙孩子,实现童蒙养正呢?
还以《弟子规》举例,如果只让孩子背诵《弟子规》,以他们良好的记忆能力,基本上一个星期就背下来了。背下来容易,但践行难。
如果直接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对他们说:“父母叫你的时候,要及时回应,不要不吱声,否则你就没有礼貌。”这样的话对孩子就是说教。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两只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启蒙教育的目的就难以进行下去。
怎么办呢?《弟子规》到底该怎么学?
要从孩子的起心动念处,帮助他们种下种子。
怎么种呢?对于孩子,我们不能讲起心动念这样的道理,只需要问三个“为什么”。
比如学了《弟子规》中的“物虽小,勿私藏”,有小朋友拿了别人的东西,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问孩子三个“为什么”。
问:“你为什么拿小朋友的东西啊?”
答:“我喜欢。”
问:“为什么你喜欢的东西就要拿过来呢?那如果你的东西也被别人拿走了,你会怎样?”
答:“我会有点生气。”
问:“为什么会生气呢?当你生气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
答:“我想的是,这是我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经过我的允许才行……”
就这样,无论大事小事,连问三个“为什么”,就问到孩子的起心动念上去了。
所以,《弟子规》短短几百句话,就是孩子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个准则如何建立在内心深处?就是在起心动念上,挖到孩子的念头。如何挖到孩子的念头?就是连问三个“为什么”。
03
当《弟子规》逐渐在孩子心底扎根,成为孩子处事准则,家长们就不用很费劲地和孩子唠唠叨叨说教。
对于学校而言,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熟悉掌握了三个“为什么”的本质,通过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突破问题、怎样问到真问题,怎样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反躬自省,真正帮助孩子理解问题的本质,实现心上成长,这就是种下了大树的种子。那么,孩子们未来成长路上,也不会犯太大的错误。
因此,对于这位幼教行业的经营者而言,中华蒙学可直接通过《弟子规》等经典,帮助成千上万的孩子和家庭,这样的价值是巨大的。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未来,当孩子们学习完《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经典,打好根基之后,学校可以继续带领孩子们学习《大学》《论语》等经典智慧,在起心动念处种种子,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问三个“为什么”的方法,不断实现反躬自省的自我超越,向着更高目标攀登。
惊蛰日,春色扶摇而上,孩子美好的心灵,在中华经典的滋润下,伴着春天一起萌芽生长,期待未来茂树成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