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快评:应对考研“高考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两会快评:应对考研“高考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00:00
04:33

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发言时提及,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并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考研“高考化”的确是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考研热度过高,难度越来越大,甚至给人形成超越高考的印象。而应考之术,也逐渐“刷题”化,考研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规考试。

有亲戚想考研,一打听才知道,备战考研的同学大有人在。考研热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有大学生临近毕业发现找工作困难,于是以考研“缓冲”;二来有的大学生觉得在大学里没有学到“高精”技术,想继续深造;三来,研究生的扩招,使得涌入人才市场的研究生比例不断提升,客观上抬高了就业门槛,“倒逼”本科生参“卷”。此外,有志于在兴趣方向开拓进取完成夙愿或梦想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些屡败屡战的考生里,就有这样的梦想家。

受此影响,考研人数逐年攀升——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长纪录,考研竞争逐渐白热化,推动录取线水涨船高。前述亲戚得知某“双非”高校的研究生录取分数居然突破了400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谁都知道,考研考出380分就已非易事。

考研“高考化”确实令人担忧。很多大学生原本没有考研打算,但“情势所逼”,也被迫考研,产生盲目考研现象。至于,本科生就业压力增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等问题也较为明显。由于眼下的研究生选拔机制有“本科化”趋向,一些学校的研究生院俨然成了“大五”,这和我们培养研究生的初衷有所违和。因此,对考研“高考化”予以警惕,及早关注、及早破局,是题中应有之义。

不过,应该看到,尽管考研“高考化”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参与考研是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我们并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人为“降低”考研热情,达到消解考研“高考化”负面影响的目的。事实上,对于每一个考研学生的追求,都应该予以尊重。既看到问题和矛盾所在,又科学决策、施策,才是正题。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大体而言,一是继续发力将“就业大盘”做活做大,使得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加。其实,“先就业还是先考研”一直是大学生面对的“灵魂拷问”。只不过,过去三年,由于疫情叠加就业难,不少学生产生了“就业畏难”情绪,选择将“研究生”当成暂时的“庇护所”。假如就业率稳步上升,一些学生就会优先选择就业,将考研计划延后。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这已是一个积极信号;二是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巩固提高本科阶段的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有过硬本领、最新技术的人才,引发用人单位的青睐,使得毕业时更愿意就业而不是考研的学生比例上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建议,分层分类多元评价高校建设,培养国家战略需求人才,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不必讳言,一些专业出来的学生,由于学用脱节,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可想而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一大现实要务。

当然,这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协调性工程。梅兵也指出,用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文教融合、体教融合等“催化剂”,推出更加科学的设计、更加灵活的机制,让相关部委、单位、行业、科研机构、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些都涉及体制机制改革,唯有坚定方向、科学推进,方能逐步显示出“融合效应”,令研究生脱离“大五”泥沼,成为站在创新最前沿、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