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之家:马街书会的“供能站”

艺人之家:马街书会的“供能站”

00:00
15:43

被河南当地群众视为年节最隆重活动的马街书会,是中国非遗保护传承中一段绕不过去的传奇。当记者近日跟随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年俗采风团来到河南宝丰时,因疫情转为线上举办3年之久的马街书会重启线下活动,热闹非凡。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马街书会,已有700多年的举办历史。时至今日,马街书会不仅是吸引新老艺人的曲艺盛宴,是备受地方政府和群众重视的文化名片,也正在成为一个体量可观的文化空间。

在新时代,马街书会如何持续发展,生生不息?在提问前,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马街书会是怎样延续下来的?这一财富,我们这代人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

马街书会的“活历史”

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是马街书会的正日子。书会期间,来自河南省内外成百上千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600亩麦田之中说书亮艺,演绎各种曲目。因为马街书会,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全国闻名。

陆书娟陆文娟姐妹

凌晨4点多,陆书娟陆文娟这对双胞胎姐妹醒来。时隔3年,姐妹俩又能与观众面对面,激动的心情不能自已,赶马街书会的经历、在“艺人之家”的过往也在此时涌上姐妹俩心头。

陆家姐妹老家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聚合庄村,地处山区,消息闭塞。初中毕业后,她们就跟着草根艺人学说河南坠子,可学了一年多也不见有多少长进,“没腔没调没身姿,啥啥都没有。”陆书娟笑说。

直到有人看姐妹俩是学曲艺这块料,跟当时正在穿山越岭寻访艺人的马街村村民张满堂介绍了一句,情况才有了变化。2006年的一天,张满堂骑着摩托车来到陆家姐妹家,她俩才知道宝丰有个出名的“马街书会”。第二年开春,父亲就带上姐妹俩来赶马街书会。那年,她们俩18岁。

“一日能看千场戏,三天胜读万卷书”,马街书会名不虚传,满眼的人,满耳的声,艺人多,唱得好。“一到现场,我俩惊得不行,就冒出一句话:好大呀。”眼界大开的姐妹俩当即决定留在马街学艺,还认了张满堂做义父。

在张满堂家,陆家姐妹感受了浓烈的曲艺氛围。大通铺、大锅菜,条件不算优越,但人人面带笑容,高兴得不得了。艺人在此切磋技艺,感觉来了,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唱一段。有的演员没有琴师,就现场找搭档,我唱上一句词,你拉上一段琴,磨合几轮,最终总能找到相合的伙伴。

经当地非遗保护机构介绍,陆家姐妹得到邢玉秋、杨翠萍等不少名家指点。凭着对曲艺的执着与刻苦训练,她俩还拜入曲艺名家刘兰芳门下,成为刘兰芳的再传弟子。

“马街这里热爱曲艺的浓厚氛围,对我们的人生选择有很大影响。看到洋溢在行内人脸上的自信,见识到曲艺文化繁盛的样子,心里不再有犹豫,认定了这个事业。”陆家姐妹说。

2012年,政府大力开展非遗人才培养,位于马街书会会址旁的中华曲艺展览馆也正式建成。姐妹俩信心大增,决心留在这里工作,担任解说员和曲艺演员,带着保护传承非遗的使命一直唱下去。

言谈间,天蒙蒙亮。按捺住兴奋劲儿,姐妹俩索性起身收拾,准备提前出门,一面猜想今年会上能有多少人,一面盘算到了现场要找哪些朋友拜年。更令她们期待的是,今年,终于能回到麦田开一回嗓儿了。

在马街书会,没有高低之分,所有艺人都是平等的。不论是名家大腕儿,还是不起眼的草根艺人,不论是河南坠子、河洛大鼓等本地特色曲艺,还是天津快板、京韵大鼓、山东琴书、凤阳花鼓等外地曲种,百姓都欢迎。只要一桌、一椅、一琴、一板,艺人们就南腔北调说唱起来。只要唱得好,观众就鼓掌。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说书人,小段、中篇、长篇的说唱都要掌握,不同形式还要能自由结合。现在,达到这种程度的曲艺人基本是上了年纪的非遗传承人。而在马街,称得上完全掌握说唱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中,年纪最长的是余书习,今年102岁。余书习介绍,在马街书会上说唱表演被称为“亮书”,收到演出邀请与人签约,叫作“写书”。过去,每逢红白喜事或重要活动,村民都要请人说唱一番。那时候,马街书会是重要的交易场,能从这里“书”出去的艺人,日子能过得不错。

“最隆重的那回,要数在清凉寺说书。在马街亮书,第一年就被请去说唱,吃住都在寺里,连日里小段和中、长篇穿插轮换着唱。第二年春节前又被请去,那次两个月都没出寺。两个月都没唱重,连标题都不带重样的!” 余书习的好生活就是从马街书会起步的,像这样的“辉煌时刻”,他还能道出很多。

“跟老艺人比,我们还远远不到火候,敢演敢说是一回事,但可不敢称亮书,就是在书会上演一演。”陆家姐妹说,学了10多年河南坠子,还觉得自己是曲艺“小学生”。今年,她们的目标是学一部大书,争取明年“交作业”。

马街书会的过去与现在,说唱技艺的发展与非遗传承,都写进了新老艺人的人生,化入了他们的唱腔。曲艺人是马街书会这一民俗项目最厚的一本“活历史”,也是当下非遗保护的重点。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系列政策,都强调扩大非遗传承队伍,提高非遗传承能力。为保护、传承马街书会,宝丰县已连续多年对马街书会期间的系列活动进行数字化记录;对部分民间艺人的优秀传统濒危唱段进行录音录像,登记到会艺人传承曲种、门派、代表曲目等详细情况;对收徒拜师、评选书状元、祭火神、对戏、三月三祭拜三皇等民俗进行有效保护。

今年,余书习专门带着14岁的小弟子来到马街书会,让他见见场面。“我第一次来赶会的时候就这么大,在这一辈后生身上能看到希望。现在,政府还给我们建了非遗传习所,组织我们进校园。只要小娃娃愿意学,我都愿意教,要能带出几个,就算不负此生了。”老人说。

普通村民的“非遗情”

马街书会线下活动的重启,让张满堂恢复了忙碌节奏。今年70岁的张满堂,十几年如一日,从大年初一、初二就开始忙:拆洗被褥、打扫卫生、把房间空地留到最大;蒸馍擀面,把院子里种的白菜、萝卜齐齐收进来,备好粉条、豆腐、鲜肉。一住一吃,妥妥当当,是为迎接各地来赶马街书会的艺人所做的必要准备。有一年,人格外多,张满堂粗粗算了下,大约用了320斤面、70多斤面条、100多斤肉。

张满堂,只是宝丰县马街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这些年,跟马街书会一样绵延的,是马街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同,是国家和政府对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实实在在的鼓励。

曲艺行当有个老话儿:“无君子不养艺人。”说的是说书艺人行到一地,如果没有“君子”相助,吃饭住宿都难以保证,更别提说书了。

在马街,款待艺人是一项传统。张满堂就是这一淳朴民风的“接棒人”。他从小爱听书,对书会和艺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一注意到马街书会有些萧条,张满堂就上了心。2004年,他只身骑着摩托车,行程1.5万公里,调查拜访艺人,了解艺人顾虑。很多艺人都提到:到了马街没地儿住,踏实不下来。

张满堂的“艺人之家”成为八方艺人来马街书会的落脚点

2006年,张满堂拿出积蓄,建了12间简易屋。“石棉瓦的房子,条件是简陋了些,但好过没有。”张满堂告诉艺人朋友自家盖房的消息时,还追了一句:“有我老张吃的,就有恁吃的。有我住的地儿,就有恁住的地儿。”

听到好消息后,很多曲艺人又回来了。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开始,许多艺人一到马街就来找“老张”。马街书会,因为张满堂等村民的努力,每年春节期间又多吸引几百位曲艺人前来,其中不乏名家。

管吃管住,这是张满堂对艺人的承诺,也是他守护马街书会的方式。

授牌建档,这是非遗相关政策对群众的表态,也是政府守护民俗类非遗、坚持人民至上的行动。2007年,宝丰县政府为张满堂等多位村民授牌,在肯定村民服务艺人的同时,帮助改善基础条件。张满堂家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家”。更令张满堂欣喜的是,除了马街村,周边不少村落也加入进来,有这块金灿灿牌子的人家越来越多。

近几年,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无偿为艺人提供吃住服务的点位也一直在增加。宝丰还在官方网络平台公布“艺人之家”的位置和联系方式,在现场设置引导牌,方便艺人们回“家”。

“宾馆也不是住不上,但还是愿意来‘艺人之家’,大家聚在一处,不讲求条件,要的就是这个亲近热闹的劲儿。”民间艺人李金国回忆,年轻的时候,从年初三开始就骑上大梁自行车,一路骑一路说唱,收下沿途百姓用来当报酬的玉米、土豆和小麦,换成钱作路费,到了马街就不愁,因为有“艺人之家”。

其实,随着国家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地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少艺人已被认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活境况明显变好了。但正是马街人的这份深情,当地对民俗相对完整的保护,让许多艺人连续几十年来赶书会,风雨无阻。

像张满堂一样,“艺人之家”的运营者都有数不过来的艺人朋友。每年书会临近,老朋友带新朋友,来“艺人之家”拜年问候加切磋,一整套过节仪式走下来,隔天去赶会,才算圆满。

“艺人回来,能吃上热饭、住得下来,咱马街书会的命就续得上。”张满堂还在运营着“艺人之家”,保持着与朋友们相聚的习惯。不过,他很少跟别人主动提起的是,自家这12间屋子,每年只有春节期间马街书会现场开办的时候才能住满。其他时间,这里零零星星不定期举办活动,但多数时候都空着。

“等这12间房子能用好用满,能做的事情更多,马街书会能叫得更响,我们这代人的梦想或许就完成了。”张满堂说。

艺人之家的“传承路”

2013年,宝丰县东彭庄村村民李天一的家正式挂上了“艺人之家”的牌子。运营的事主要交给儿子李红旗,李天一则拿起琴、打着板,继续辗转乡间说唱。

父辈守艺,子辈护艺,以家族为单位,与曲艺传承系在一起,是马街村“艺人之家”很多老一辈运营者计之深远的考虑,也是新一代运营者使命所在的选择。他们觉得,马街书会在传承,“艺人之家”也在传承。

“艺人之家”的运营者都有一本刻在心里的“老友录”。大家清楚,每年都有老艺人因身体和年龄原因赶不了书会的。如何让老友能够年年看得成书会,是曲艺人在“艺人之家”常常谈论的问题。

不可忽视的还有,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浪潮中,外出打工或求学的年轻人逐年增多。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三,马街书会热闹起来的时候,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回到工作岗位。如何让年轻人看得上书会,也是“艺人之家”新一代运营者的重要任务。

前些年还不太理解父亲张满堂那番“折腾”的张一栋,在看到各地曲艺人每逢年节就如归巢一般来到家里,听了无数场艺人在自家院儿里的即兴说唱后,逐渐明白了“艺人之家”的重要价值,理解了保护马街书会等非遗项目的意义。

今年春节前,张一栋早早停下手里的生意,回到宝丰老家帮父亲操持。除了安排各种具体事宜、做些体力活,他还着手拍摄短视频,尝试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镜头里,他记录下了正月初七祭火神这一马街书会的重要环节,介绍了正月初八到初九“艺人之家”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也分享了曲艺名家来到自家院里,在“艺人之家”的舞台上亮相演出的精彩瞬间。

“艺人之家”的热闹场景

对于民间接待艺人风俗,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为“艺人之家”配给一定数量的米、面、油、肉,减轻百姓采购物资的压力;鼓励“艺人之家”升级服务,保护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与往届相比,今年的马街书会更加开放,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举行。线上,“书说天下 唱响万家”马街书会系列活动是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的组成部分;“云上书场”“云上戏台”方便全国观众“云赶”马街书会。线下,历届书状元展演、书状元评选、对戏、拜师收徒、送书下乡等多项活动轮番举行,搭建展示平台,丰富群众生活。

“今年,还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来现场帮忙,出力出点子,把简单的服务做得有声有色。各方都这么看重咱儿,我们也要在运营方面努力跟上节奏。”“艺人之家”的运营者普遍觉得,条件越来越好,服务艺人的动力更足。宝丰还支持“艺人之家”设立小戏台,为艺人提供更多交流空间。

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在平顶山市设立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提出:“扶持马街书会、胡集书会等民间曲艺展示交易集市的发展。”2020年10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河南省曲艺传承发展实施方案》中,也进一步明确了马街书会的保护思路。宝丰县还在马街书会会场建设了中华曲艺展览馆、刘兰芳艺术馆、中国曲艺交易中心,把马街书会景区创建为国家级4A级景区。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是马街的“荣誉村民”。1981年至今,她已经赶了19次马街书会。在她心中,正月十三赶到宝丰的“艺人之家”,是她和马街书会“约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街书会为中国曲艺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通过发展曲艺小镇等文旅融合项目,也一定能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刘兰芳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