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第十八讲 查理四世正传:黄金诏书

罗马帝国第十八讲 查理四世正传:黄金诏书

00:00
20:28

黄金诏书隐晦地告诉我们,人类的大立法可以在不掌握绝对的、压倒性的实力基础上进行;不一定要清盘、一切从零开始,关键在于调结构。

内容讲义 


点击【查看原图】即可一键保存哦

课程文稿 

大空位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页,它把皇位的弱势充分暴露出来,根源至少有三点:武力分散、教皇干涉和诸侯做空。很明显,完全根除任何一点都是不可能的。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怎么样弱化这三点,让皇位得到结构性的安稳支撑,保证帝国心脏的正常跳动,从而实现帝国的长治久安。我们分三步来看:第一,为什么是查理四世;第二,黄金诏书规定了什么;第三,黄金诏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先看第一点,查理四世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凭什么是他颁布黄金诏书,解决了帝国的大麻烦。


我们聊了很多大立法者,其实和我们心目中最典型的皇帝形象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这个单元的第一位大立法者努马,他没有武功,他在位的时候罗马就没打仗。凯撒和查理曼都是战神皇帝,但他们的文治不比武功差,甚至还要强于武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大部分都是以奥托大帝或者红胡子腓特烈为榜样的,武功第一、英雄气概,文治他们其实不太会,也不太感兴趣。其实他们更像我们中国人熟悉的关羽或者赵云。或者反过来说更好,他们都只是赳赳武夫。武夫有武夫的好,他们都奋力用军队一统天下,所以他们的战略规划一般是先威慑德意志诸侯,然后发兵意大利,让意大利城邦们俯首帖耳之后,剑指罗马,摁住教皇,在罗马加冕之后,凯旋而归。


这种一统天下的武夫路线之所以屡屡失败,正是因为即便像红胡子一样完全得逞,也没法形成稳定的结构。德意志诸侯打不过武夫皇帝,可以隐忍,静待皇帝翻船,或者驾崩;意大利城市打不过武夫皇帝,也可以如此;教皇即便被废或者被抓,还有继任教皇和皇帝死磕,皇帝不可能把教皇这个职位给彻底废除。所以,依靠武力最多风光一时。只要皇帝们是武夫,帝国的心脏病就治不了。


查理四世有武功,但不是武夫皇帝,因为他很早就学会了不靠武力解决问题。他继承爸爸的波西米亚国王之前是王国的总司令和摄政王,娶了法国国王的妹妹做王后,他喜欢读书,自助和庇护当时各个领域的文人,是中世纪少有的有文化的皇帝。他的文治在他当国王之前就已经很有章法了。有一件事情他办得特别漂亮,他在巴黎留学的时候请老师帮忙,把他所在的布拉格主教区升格成大主教区,大大提高了波西米亚王国的宗教地位。而这位老师,他当然也鼎力支持,后来成为教皇克莱门特六世。


爸爸去世,查理继承王位之后,就开始争夺皇帝宝座了。而他的对手路德维希四世的风格和红胡子非常相似,英雄气概,和教皇不依不饶。双方都拉拢了一堆军事盟友之后准备开战,路德维希半路猝死。路德维希所在的家族寻找新领袖来和查理对抗,他们甚至选了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来做皇帝。查理先后通过外交手段劝退了爱德华三世和路德维希的女婿,后来又暗杀了路德维希家族的新领袖,终于成为德意志国王。不过,想要成为皇帝,得去罗马让教皇加冕。


查理没有带着千军万马直扑罗马,而是带着三百随从去了。在路上,他得到了意大利城邦们的承认,在米兰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因为他答应这些王侯们只要承认他是皇帝和意大利国王,他们的统治就可以完全照旧。然后他顺利地进入罗马,由教皇特使加冕为皇帝。然后,他就高高兴兴地回德意志了。


和他私交非常好的文艺复兴之父诗人彼得拉克气坏了,臭骂他是小偷,用皇冠装满了金银就跑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彼得拉克希望他的皇帝朋友能够让意大利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王国,而不是现在诸侯分裂的样子,结果他的皇帝朋友除了来加冕之外几乎什么都没干。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了,查理四世不打算像红胡子那样把意大利城市全部打趴下,俯首称臣。他只做意大利的名义国王,就相当于把意大利这个乱糟糟的包袱给甩了,他知道自己的大本营是德意志,他要把德意志经营好。


查理四世是一位改变了打法的皇帝。从他的早年作为来看,按照当时人们喜欢英雄皇帝的传统,他其实不合格,是一个耍心眼、耍鸡贼、认怂服软的皇帝。但从长远来看,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出现了。果然,他弄出了黄金诏书。


下面我们就可以看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了。


1356年,查理四世在梅斯召开帝国议会,会上颁布了黄金诏书,诏书规定了神圣罗马帝国选举皇帝的制度,成为帝国最重要的根本法。《黄金诏书》规定的皇帝选举制度大约有这四个要点。


第一,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帝。


有资格选举皇帝的七大选帝侯被确定为: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莱茵的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和勃兰登堡边疆伯爵。其中,美因茨大主教是七选侯当中的第一人和选举程序的主持人。其它所有诸侯无权参与皇帝选举。


七选侯有权选举皇帝,还当然地担任了帝国的核心职务:美因茨大主教是帝国德意志地区的总理大臣,特里尔大主教是帝国高卢和勃艮第地区的总理大臣,科隆大主教是帝国意大利地区的总理大臣,波西米亚国王是帝国的首席祭酒,普法尔茨伯爵是帝国后勤总管,萨克森公爵是帝国的首席内廷大臣,勃兰登堡伯爵是帝国的首席财政大臣。


第二,选举皇帝的日程严格确定下来。


皇帝驾崩之后,美因茨大主教在一个月内通知其他六位选帝侯开会,七选侯要3个月内聚在法兰克福进行选举。任何一位在规定日期内没有抵达法兰克福,都视为弃权。


七选侯或者他们任命的特使齐聚法兰克福之后,美因茨大主教主持弥撒,让大家宣誓。从宣誓之日起,七选侯必须在30天之内选出新皇帝。否则,30天后就只能吃清水和面包,选不出皇帝,他们就不能走。


第三,选举皇帝的结果以简单多数结果为准。


候选人在七选侯当中获得四人的支持,就是新皇帝。不过,七选侯不是通过投票完成选举,而是表态。由美因茨大主教按照固定顺序询问,他们一一作答,最后,美因茨大主教说自己的答案。七选侯当中的四位世俗选侯有资格成为皇帝候选人,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他可以支持自己。


第四,选举皇帝的有关的地点明确规定下来。


选举在法兰克福,加冕在亚琛,新皇帝召开第一次帝国议会在纽伦堡。


选帝侯们参加所有相关活动,途径任何诸侯的领地,当地诸侯都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甚至不得抬高食物的售价。


查理四世为了把皇帝选举的办法固定下来,和诸侯们也做了交易。在梅斯开大会颁布黄金诏书之前,他们就商量好了。当然,主要是七选侯。他们得到什么好处了呢?第一,他们所在的地盘皇帝也不能分割,实施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现在这些大家族可以世袭拥有自己的地盘。这主要是用来收买四位世俗选侯,因为大主教职位是绝对不能由家族世袭的。第二,他们拥有对自己地盘上面的最高司法管辖权,他们的审判被视为终审,不服他们的判决,也不能到异地的法庭和帝国的法庭上诉。也就是说,他们拥有了司法主权。这对所有选侯都有效,因为大主教们也是教会法院的大法官。第三,他们得到了自己地盘上矿山、食盐、关税、铸币的经济主权,他们自行支配,皇帝不得干涉。第四,刚才已经提到了,他们在帝国朝廷拥有特定的官位。


怎么样,你认为查理四世和选侯们做的这笔大买卖合算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黄金诏书解决了什么问题,付出的代价值不值。


第一,武力相对集中了,也就是说,从前使得皇位弱势的根本因素之一被削弱了。


你说没有啊,黄金诏书没有说收缴诸侯的军队给皇帝啊,诸侯们的军队没有动啊!你说的没错,但武力的结构被改变了。原来德意志境内有影响的大诸侯有十几个家族,中等诸侯两百多,骑士领地两千多。现在好了,有资格参与皇帝选举的只有七个大户。他们和其他诸侯拉开了结构性的档次,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局面就会大大缩减。就像当年曹操说的,天下要是没有他,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七选侯,尤其是其中有可能成为皇帝的四位世俗选侯,成了一个层次的对手和伙伴,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让别的小诸侯不要有非分之想。用通俗的话来说,黄金诏书没有消灭流氓,但是弄出了七个大流氓去管成百上千的小流氓,肯定就没有原来满地流氓横行那么糟糕了。


第二,诸侯相对稳定了,也就是说,从前诸侯做空皇帝的这个因素略为减弱。七选侯做空皇帝的逻辑没有完全消失,但比从前弱了一些。尽管他们仍然害怕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统天下,但他们自己的地盘得到了强化,不被分割,又有司法主权和经济主权,不那么容易被皇帝清盘了。何况他们还是帝国重臣。


第三,教皇不见了,也就是说,从前让皇位根基不稳的最重要的因素被拔除了。


黄金诏书一个字没提教皇认可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七选侯选出了皇帝,教皇只能承认。在整个选举皇帝的程序当中,根本就没有教皇的位置。在规定重大权力的帝国根本法当中,骂你不可怕,没你才可怕。黄金诏书只字不提教皇,其实是在说我们帝国自己选皇帝,跟你教皇没有一毛钱关系。而且,黄金诏书一旦颁布,就不是皇帝个人对教皇个人的战书,它在法理上意味着德意志所有诸侯对教皇的排斥。以后诸侯要是胆敢里通教皇对付皇帝,就是违反帝国的根本法,为所有诸侯不容。虽然说合纵连横的事情不可能被彻底制止,但里通教皇这个事情变得在法理上不正当了。


怎么样,拉拢大流氓压制小流氓最终排斥了死敌,这笔大买卖划算吗?我认为,不仅划算,而且为人类的秩序提供了很多重大启示。从划算的层面来看,黄金诏书基本上实现了保卫帝国心脏的目的,之后的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再出现大空位那种乱局了。头痛医头的话,黄金诏书算得上好药。当然,是药三分毒,黄金诏书也给帝国的结构性分裂埋下了伏笔。选侯们拥有了司法主权和经济主权,独立性大幅上涨,帝国在他们不断成长的背景下逐渐变成空壳的危险逐步显现。


从人类秩序建造的高度来看,查理四世的金玺诏书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妙。


第一,它隐晦地告诉我们,人类的大立法可以在不掌握绝对的、压倒性的实力基础上进行。


我们前面看过的凯撒、君士坦丁、查理曼都是拥有压倒性实力的大立法者,而查理四世不是。不是就做不成大立法的事吗?查理四世证明了,也可以。


这是什么启示呢?大立法一定要绝对实力支撑吗?换一句话表达可能更直接:建立新秩序一定要经过尸横遍野的战争吗?如果可以不用,那不是更好吗?查理四世做到了。我比你们强一点,但也强不了多少,那我们一起商量着来,我给你好处,你服从大局,我们一起把新规矩立起来。这种路子如果成为常态,我们就不用付出千万人的生命作为建立新秩序的惨痛代价。


第二,黄金诏书隐晦地告诉我们,超大规模共同体的政治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去宗教化。


神圣罗马皇帝们吃教皇的亏,从亨利四世在卡诺莎城堡前下跪,就成了传统。皇帝真的被宗教吃住了,帝国的纷乱就来了。所谓被吃住了,不仅仅是去下跪,更重要的是,皇帝使尽浑身解数和教皇扭打在一起,在人家设定的游戏里逞英雄。查理四世没有像红胡子那样热情高涨地和教皇热战到底,而是冷冰冰地转过了身,一句话都不提教皇,漠视他的存在,自己设定帝国的游戏规则。


这是什么启示呢?大立法一定要将最高级的神的问题掌握在自己手中。皇帝的权力来自上帝授权,之后的总统呢?来自人民的授权。这种授权必须是没有任何人卡在中间的,皇帝或者总统要直接通神,共同体的拱顶石才能把复杂的大厦合拢。否则皇帝或者总统就不是拱顶石,自然也就完不成大厦合拢的任务。至于帝国实施什么宗教政策,那是低级问题,相比谁控制神的高级问题,可以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大。君士坦丁成了拱顶石,不就可以放弃罗马传统宗教、拥抱基督教了嘛。


第三,黄金诏书隐晦地告诉我们,大立法不一定要清盘、掀桌子、一切从头再来、一切从零开始,不需要,关键在于调结构。


七选侯的结构造出来,皇帝、教皇、选侯和其他诸侯,所有相关人的行动逻辑全都发生了变化。皇帝和七选侯成了主角和重要配角,其他诸侯成了必须听招呼的群众演员,教皇则黯然出局,这部戏就有章法了。不是谁都可以冲上舞台抢话筒了。


这是什么启示呢?大立法创造新秩序,其实就是在分派人的角色,谁应该在什么位置,就得用权利义务引导他为那个位置而努力,同时让不该占那个位置的人不要有非分之想,更不要有越轨行动。角色和角色不同,最重要的不是每个角色不一样,而是某一层的角色和另一层的角色不一样。七选侯是大户,帝国由大户说了算,散户们就别有非分之想了。皇帝离七个大户不远,很可能是其中之一,事情就是他们说了算。其实这是政治权力核心层的常态。黄金诏书为我们揭破了秩序核心的基本状态。于是,怎么样营造出一个团结、高效、公正的权力核心圈,就是和平、稳定、健康的政治局面必须做好的功课。做不好这个功课,很可能前面的乱局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式的皇帝大空位。


说到这,看来查理四世的黄金诏书确实有内涵,这事儿还没完。下一讲我们用英王爱德华三世和查理四世比较一下,看看中世纪的帝国和王国为人类秩序带来了什么样的基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哄哄0713

    听起来,似乎大人物都是些穿越人士,或者是爽文大主,想干嘛就干嘛,而且干成了。 人更可能是海上的小舟,知道有波浪,也只是随波浪而行,怎么可能是人造出波浪,让波浪随自己而行呢? 众人是波浪,大立法者也只是波浪中之一。

  • 乘雷出水

    請問,意大利是羅馬帝國,德意志怎麼也是羅馬帝國?

    紫陌轻沁 回复 @乘雷出水: 整个欧洲都是“罗马帝国”(实际上那都是个幌子,谁都爱来沾光)😓

  • 以史为鉴_慎思明辨

    这讲太精彩了!透过黄金诏书解读政治的内在逻辑和高超技巧,非常有启发性!

  • 乘雷出水

    聯合國七大常任理事國的前生?

  • Jojopp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