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建议尽快出台《反网络暴力法》,构建网络暴力常态化治理机制,连续三年提出网络暴力治理相关建议。
近年来,网暴的危害性愈发凸显,从“寻亲男孩”刘学洲、“粉发女孩”郑灵华、旅行博主“管管”因不堪网暴自杀,到高三学生因激情演讲被人讽刺“咬牙切齿的样子难看”,网暴事件频发,而被媒体报道出的只是冰山一角。
过去,处理网暴事件常处于一个被动防守的状态,主要靠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反网暴“防护罩”。2022年,微博、抖音、豆瓣等平台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的号召,推出了“关键词屏蔽”“评论权限设置”“发文预警”等功能,并对言辞不当的违规账号严肃惩处,尽管已初见成效,但仍治标不治本。
而从法律层面看,惩治网络暴力缺少具体法律条款,缺少主动出击、硬核反击。禁言封号只是基本,赔偿道歉必不可少,情节特别恶劣的须由司法机关该出手时就出手,化盾为矛,变被动防守为主动打击。
旧的“反暴”机制已不够用,维护公民名誉权需要对网暴有精确定义,以及明确的可操作性司法解释。加快出台《反网络暴力法》就是让网暴治理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范畴,以具体化的法律条文指导司法实践。如此一来,网络施暴者才能自食其果,真正受到严肃惩处,并为抱有“法不责众”侥幸心理而付出代价。
诚然,上千条谩骂与侮辱背后隐藏着无数个难以定位、定性、定责的个人和无良营销号,惩治工作困难不小,但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揪出来、压下去理应是法律赋予有关部门的权力,以及保护公民权益的基本底线。
再严一点、再快一点、再重一点,希望未来《反网络暴力法》或相关法律法规能把更多网络暴力的“丑陋”面貌公之于众,对施暴者露头就打。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法律是一根显性准绳,隐形的标准是心中的良知。其中,最根本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心存善念,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既不要网暴他人,也不要默许、无视他人网暴,对任何形式的网暴都要“零容忍”。
反网暴是一场“恶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为黑而黑”,一味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播毒化风气的施暴者。化盾为矛、主动出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赢舆论场上没有硝烟的“保卫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