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06】修行分境界吗?不分吗?

【佛学06】修行分境界吗?不分吗?

00:00
11:43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林欣浩。今天咱们继续精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这一讲咱们来讨论佛学怎么修行的问题。


什么叫“修行”呢?“行”就是“行走”,很多人都把修行比喻成走路。最经典的比喻就是《西游记》。《西游记》里,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走路,师徒四人走十万八千里。走到了,就是修行完成了。其实按照书里的设定,师徒四人是取经,那取到了经还得学,学会了才算修行完成啊。可是《西游记》里写的是,走到西天取到经,经书还没仔细读呢,这些人已经修成正果了。《西游记》非常典型地把修行比喻走路。跋山涉水,克服阻碍,就是修行。


如果是走路,那么修行的人最关心的就是“我离终点还有多远”。唐僧经常问:“施主,此处距离西天还有多远?”一个人天天打坐、念经书,吃这么多苦,时间长了会着急,想知道自己修行到哪了。他会问老师:“我离修行完成还有多远?”老师得回答啊,于是佛学里就有一个概念叫做“地”,类似于“境地”的意思,指的是修行到哪个级别了。比如当时的大乘佛学里就有“十地”的说法,就是十个修行境界。修行者得一级一级地往上修行。 


这个观点写在经书里的,一般人不敢怀疑。但是等到鸠摩罗什带来了般若学后,有一些研究般若的学者开始怀疑这个说法。 凡修行的时候分等级,这个可以理解。比如咱们看见一个大师说:“这个大师练了二十年了,现在外面有什么刺激他都心如止水。你看我就不行,外面有动静我的心就乱了。所以大师的境界比我的高。”——这个解释咱们能接受,凡人的修行确实可以分出境界。但是,如果已经到非常高的境界了,按照佛学的观点已经类似于神话人物的境界了。那到了这个境地的众生已经非常接近本体,甚至就是本体。可是本体不能描述,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个级别的修行者不能用咱们的语言描述他们。经书里经常说他们是“不可思议”。 那他们都已经到了无法描述的境界了,我们怎么还能给它分阶段呢?本体是不可分割的,要得到本体就要得到全部的本体。所以有些般若学的学者认为,修行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修行就不能再分阶段了。这就是竺道生之前的一批中国佛学家的看法,包括僧肇也这么看。他们认为,修行境界比较低的时候可以分阶段,更高的境界就不能分阶段了。比如原来的佛学把修行分成十个境界,僧肇等人认为,这十个境界里前七个境界可以分阶段,但是后三个境界不能分了。修行到第七个境界之后,不再是一级一级修行,而是一次性地领悟全部真理。这就叫“顿悟”,也就是一次性都领悟。这个主张叫做“小顿悟”。


可是竺道生怀疑这个说法。关键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修行的境界? 是不是说,我能打坐俩小时,你能打坐三个小时,你的境界就比我高?或者讨论一个佛学问题,你辩论不过我,所以我的境界比你的高?不是的。佛学关心的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佛学只关心一件事,就是万物背后的本体。佛学的目的是要我们把握那个本体,或者说让我成为本体。也就是说,我越“像”本体,我身上的本体成分越“多”,我的修行境界就越高。可是本体没有形状、不可形容,那我们能不能说“我像本体”这件事可以分出阶段?或者“我离本体远近”这件事能分出远近? 


道生认为不能。本体没有形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所以本体没有位置。既然本体没有位置,也就不能说我和本体之间有距离。所以我和本体之间没有远和近的区别。不能说“我修行努力了,我比昨天更接近本体。”同样的道理,本体没有形状,没有大小,也不能说我身体里的本体成分是多还是少。


所以道生认为,佛学修行根本划分不出境界的。无论是七个境界还是十个境界都不对。领悟真理是一次性的,要么是凡人,要么直接就到最高境地。前面僧肇等人的主张是“小顿悟”,竺道生的观点是“大顿悟”,就是所有的修行都是一次性直接顿悟。


“大顿悟”的观点不仅是佛学的突破,在整个中国思想史里也是新鲜的观点。过去的中国思想家都主张学习可以一步一步来。比如说孔子说他的学生颜渊的学问是“庶几”,就是差不多,但是还没到最高境界。说明儒家的学习水平是分境界的。所以咱们的学习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老子、庄子讲真理不能用语言表达,要靠自己去领悟,但是领悟的过程还是可以分境界。比如《庄子》里专门有一段讲修行的境界,比如修行了三天之后就可以忘天下,七天之后忘人事,九天之后忘自己,然后一步一步,有明确的境界。竺道生的“大顿悟”和所有人的观点都不一样,这是中国哲学的突破。后来的禅宗甚至认为,凡人和最高境界之间只有一念之差。一念迷,是众生,一念悟,马上就是最高境界。所以理论上可以不学习,只要机缘到了一悟就行。这是禅宗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不过道生的主张没有禅宗那么极端,禅宗在理论上可以不学习,瞬间顿悟。竺道生认为虽然顿悟是一瞬间,但是在顿悟之前还是要累积学问,做很多功课,然后才有可能顿悟。竺道生在之前的佛学和之后的禅宗中间,是过渡的状态。在是两晋南北朝佛学的特点,佛学刚传入不久,很多哲学观点还有争议。下一讲咱们就来看一看,对于佛学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当时的思想家到底是怎么辩论的。咱们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安德鲁赵

    不错

  • 听友454260244

    哲学: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