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拉欧抗美”,不再对美国被动求和,背后有大智慧

中国“拉欧抗美”,不再对美国被动求和,背后有大智慧

00:00
09:37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最近的慕尼黑之行,备受全球瞩目,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无疑就是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激烈交锋。

自从布林肯的中国之行因为“气球事件”取消后,这次王毅与布林肯在慕尼黑的非正式会见,应该是中美之间最高层级的接触,美国对此非常重视,甚至罕见地定调说,这次会见“十分重要”。

那美国为什么重视这次会见呢?

因为美国的对华战略,存在一个很矛盾的点,一方面,忌惮中国的崛起,对中国实行无底线的打压,另一方面,由于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在经济和一些重大的国际议题上,美国也离不开中国的配合。

所以在遏制的同时,美国也会讲“合作”,但美方所谓的合作,其实质就是美国在自身经贸和国际事务上,需要中国的帮助和配合,去年G20期间中美领导人的会晤、月初布林肯单方面宣布的访华之行,耶伦数次喊话希望访华,其实都是美国求合作的举动。

但是由于此次“气球事件”,美国政客们为了迎合对华强硬的极端情绪,歇斯底里地炒作“中国威胁”,煽动对华仇恨,实际上将中美关系推到了对立的两边,这样一来,美国还有什么空间,来和中国谈合作呢?

所以在布林肯推迟访华的背景下,美国当然很重视此次会见。

但重视归重视,会见期间布林肯却并没有改变傲慢的姿态,对中国依然是一味的强硬。

比如在“气球事件”上,此前拜登表示,美国后面击落的三个气球和中国无关,气球事件也不会改变中美关系,这其实已经是在找台阶下了,这也说明美国并没有从被击落的气球残骸中找到所谓“间谍气球”的证据,击落的就是中国的民用气象飞艇。

按理说事实很清楚了,但在布林肯谈到这个议题的时候,依然在指责中国违反国际法、侵犯美国主权,甚至污蔑中国的“气球计划”已经侵犯了五大洲40余国的领空。

再比如,在美国、北约、乌克兰都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布林肯无端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包括“武器装备”在内的援助,并对此提出警告,背后的意图很明显,无非就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这个各国政要云集的论坛上,破坏中国的外交氛围,将中国变成众矢之的。

而面对美国的强硬,这次中国也没有示弱。

在中国外交部发布的通稿里,这次会见中方是“应美方的请求”参加的,并将这次会见的性质定性为“非正式接触”,很显然,这凸显了美国有求于中国的被动地位。

此外,按照《华尔街日报》的说法,美方官员原本是希望通过此次慕尼黑会谈,借坡下驴,让布林肯可以重新安排访华,但很明显,面对布林肯的傲慢和张狂,中国没有配合地给出台阶,布林肯的访华事宜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同时,王毅对美国的强硬和傲慢,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击。

王毅直接怒斥“气球事件”是“美国制造的政治闹剧,称美国击落中国飞艇的行为“匪夷所思,近乎歇斯底里,是百分百的滥用武力”。

指责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是“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是百分百的单边主义和自私自利,百分百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抨击美国“站在了自己倡导的自由贸易的对立面”,“撕下了一切伪装,连巧取都不屑做了,只剩下明火执仗地豪夺。”

此外,王毅更是当场撂下狠话:“如果美方执意借题发挥、炒作升级、扩大事态,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坦白说,这种当着全球政要、学者、媒体的面,指着美国鼻子痛骂的场景,着实解气,而且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外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说明,虽然中方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但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打压和踩线,中国已经改变了思路,不再以为了缓和关系委屈求全,而是选择强硬以对,据理力争,以斗争求合作。

当然,我们也很清楚,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并不完全依赖美国自身,而是根植于美国所领导的西方联盟,如果中国一味选择和美国硬对抗,最后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中国和整个西方的激烈对立。

所以,在与布林肯唇枪舌剑的同时,王毅也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将中国对西方的重心放在了欧洲,针对美国在欧洲大陆的盟友,开展一场精准的理性外交。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欧盟层面,整个欧洲都被美国深度绑定,中欧关系的的政治障碍,主要就来自于布鲁塞尔。

所以,王毅选择绕开布鲁塞尔,不从欧盟层面去接触,而是试着和欧盟个别成员国建立联系,比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等等。

而且不同于布林肯要求欧洲盟友们,对中国“脱钩”、实行各种技术贸易限制,王毅在这些国家,讲的是合作,是保持接触,是呼吁回到以前那种健康的自由良性竞争模式,相比美国的胁迫“脱钩”,这些合作呼吁其实更符合欧洲国家的利益。

所以王毅的呼吁,也得到了这些国家的积极回应。

在法国,法方表态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中方进一步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合作,并期待法中合作在未来两年取得新的突破。

在意大利,意方强调了中欧合作对于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性,表示期待同中国尽快重启各项双边合作机制,促进相互投资、扩大贸易规模。

在德国,朔尔茨表示,德国将坚定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脱钩”。

这些表态当然要听其言、观其行,但至少从现实政治层面来看,王毅作为中国最高级别外交官,代表中国向这些欧洲国家送上了诚意、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契机,而得到的反馈也非常积极,这在美国强化对欧掌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

而在欧洲最关心的俄乌问题上,王毅也提出了有别于西方的和平视角。

前两天,美国“政客”新闻网发布了一篇名为《在慕尼黑,人人都在谈武器》的文章,从美国此次带队的副总统哈里斯,到英国的苏纳克,再到欧盟的冯德莱恩,美西方联盟都在反对对话、呼吁向乌克兰战场送更多更先进的武器。

所有大国代表中,只有中国,谈的是《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王毅向欧洲发出了灵魂的拷问,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让战火停下来?搭建什么样的架构才能使欧洲长治久安?怎么让欧洲实现战略自主?这每一个问题都直击欧洲人的灵魂深处。

注意啊,这几个问题,王毅问的不是西方,而是欧洲。

与这几个问题相呼应的,是王毅接下来关于俄乌和谈的谈话,他说,“有些势力”并不希望和谈成功、不愿意战事停止,这些势力并不在乎乌克兰人民的死活,也不关心欧洲受到的损害,而是有着更大的战略目标。

这个“有些势力”指的是谁,其实也间接回应了俄乌战火为什么停不下来、欧洲为什么不能长治久安、欧洲为什么不能战略自主的“灵魂三问”,反正懂的都懂。

好,再回过头来,为什么王毅出访欧洲的前四个国家,分别是法国、意大利、德国、匈牙利,甚至排在了出访俄罗斯的前面?

很简单,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了欧洲最不想参与俄乌冲突的四方,他们的反俄动作,往往都是在美国的软硬兼施下被迫妥协的,也就是说,属于可以拉拢的力量,尤其是德法意,作为欧盟核心,更是能带动整个欧盟的风向。

而从这次的欧洲之行,以及中国随后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张停火和谈,这其实是对美国通过战争绑定欧洲的反向操作,是在给受战争困扰的欧洲解绑,是在给欧洲争取自由的一个机会。

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的临近,从现在开始,美国两党必然会争相打出对华强硬牌,未来中美合作和妥协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从这个意义上,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其实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外交的转变,也就是将与西方接触的重点从美国转向欧洲,争取欧洲的中立,劝欧洲看清现实,独立自主。对美国则是“以斗争求合作”,在拜登努力啮合西方联盟打压中俄的背景下,通过这种“对症下药,治标治本”的方式,好好治一治美国的顽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阿莲迦叶

    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