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潘振承
世界遗产地、滨海花样城,传承闽南文化、聆听海峡涛声。大家好,这里是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人文荟萃、遇见漳州系列节目。今天与您分享的是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振承的故事。
世代生活在大海身边的漳州人,富智商、爱打拼,识水性、善驾舟,使月港一度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港,也由此从浪涛中陶冶出一大批饮誉四海的侨商。其中,漳州府商人潘振承在十八世纪初被《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
潘振承儿时名启,又号文岩,字逊贤。清康熙53年(公元1714年)生于漳州府海澄县栖栅社(今白礁村潘厝社)一个贫苦农家。十四岁时潘振承离开了他心爱的学府书院,给海商当船工,挣钱养家。他肯动脑筋,虚心的向老船工学习驾船的技术,观风云测潮汐,善用罗庚(指南针)避开礁石,摸熟了海路,每次都能平安往返。时长日久,他开始在每次下南洋和到闽浙粤等地送货时,都注意各地货物的价差和余缺,悟出经商快富的道理。成家之后,在父亲的支持下,潘振承决定向乡中前辈海商学习,自己闯荡一番,自立门户,于是开启了他闯出海丝路上的传奇人生。
为了便于交往和更多的了解海外的情况,潘振承很认真地学习各国商人的常用语言,将外国人的语音标注成家乡闽南话语音,再附注上本意,这样便于记忆。由此,他学会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洋人见到这位黑头发,黄皮肤的贸易伙伴会讲外国语,更感亲切,更添信任。
清朝康熙皇帝为了严格管辖边境贸易,规范经营税饷,于1686年下旨只允许在广州设立一家“招商商行”。这是一个“天下俱无独此一家”的机会,因此沿海各地海商争着到广州设行经营。潘振承集中大量资金投向广州,开设商行,并组建了一个越海的船队。由于他的家乡闽南是个自然环境极佳、物产丰富且质优价廉的地方,他所收购的货物在广州成为各国海商采购单上的抢手货。再加上他待人仁义谦和,诚信可靠,他的商号巨贾盈门。经过几年的摸索开拓,他于1743年申请成立一个以家乡地名命名的商行——同文行。
潘振承经商时自觉遵循清廷的各种规范,照章纳税,据记载,他每年向政府缴纳税银达55000多两,还为了帮助常受外强侵扰的清政府发展水师(海军),多次捐助军饷,最多的一次竟达30万两,等于他五六年的税额。他的良好人品和经营方式受到官员和百姓的赞许,不久清政府敕选他为广州十三行商号的“行首”“商总”。
潘振承担任“行首”时,对当时当地对外贸易项目和货物定价都作了合理的规制,然后由粤广海关机构官员下达给各处施行。政令一出,他自己率先垂范。因此赢得四海商贾的信任,被称为“最可依赖的人”,“最有信用的人”。信任换来经营的繁荣,不少外国商人为了购买潘氏商行的货物,常常预付定金。据记载订金常在白银十万两左右,最多的一次竟达白银60多万两。有了如此良好的信誉,潘振承决定改变“白银付款”的笨重旧规,采用“汇票”进行付款结算。外商可以腾出运载白银的位置增加运货,据称这是我国第一位使用汇票进行贸易往来结算的商人。
他派人到名茶产地去选出最佳茶品,冠上“同孚茶叶”的品牌投向市场,成为各国商家的抢手货。漳州出产的“漳缎”“漳绒”、瓷器受到多国的青睐,都源源不断地由潘氏“同文号”等远洋货船运到世界各地。
潘振承一生在海丝之路上搏浪,成为中外商家中的巨富。据十八世纪《法国杂志》报道,潘家每年消费达300万法郎,财产比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潘振承由此被评为“世纪首富”。因为他多次向清政府捐助巨款作军饷和做公益事业,清廷赐其三品顶戴,此为当年商人所授的最高官阶。
1788年,潘振承逝世,享年74岁,他的儿子潘有度和潘正炜继任行首,沿续了百年辉煌。
今天的“遇见漳州”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期再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