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旺《少年游》:颇有莫言短篇风骨,平原上的宝藏作家

孟昭旺《少年游》:颇有莫言短篇风骨,平原上的宝藏作家

00:00
09:22

这里是马庆云聊影视,为您提供最新的影视资讯,欢迎添加关注。

北京有一位学者,叫赵岩,我总是称呼他为赵老。赵老学识渊博,我非常敬仰。赵老讲过一件往事:

时间回到二十多年以前,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很多故事都会在风和日丽的下午发生,不是吗?说回这个二十多年前的下午。我走在河北师大的校园里,也可能是坐在校园里某条小路的马路牙子上,具体的场景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这么个样子吧。忘了是谁从旁边经过,我们互相打个招呼,对方喊了我的名字。没想到,竟然招惹起不知哪个系的四五个女生走了过来:“师哥,刚才我们听到有人喊您赵岩,您是中文系的赵岩吗?”师妹们眼里闪烁着光芒,我从来没想到我竟然在师大的校园里如此有名,连其他院系都有人知道我,于是赶快站起身来,抖衣掸尘,故作文明状,拼命挤出一个知识分子般莞尔的笑容(虽然我至今仍不知道知识分子该是怎样的笑容,但当时觉得自己装模作样地,还有点儿像):“你们好,我是中文系的赵岩。”师妹们仿佛更加雀跃:“哇!您是赵岩!”我愈加得意:“是,赵岩。”于是师妹们说:“我们太羡慕您了!您能和孟昭旺做朋友!孟昭旺多了不起啊!他太有才华了!他太帅了!我们要是能认识他多好啊!您可以介绍我们认识他吗?……”

赵老说的孟昭旺,便是小说《少年游》的作者孟昭旺。老孟有大才,这才华,是从大学时期便已经显露出来的。孟昭旺大学时代的小说,我喜欢帮着吹一下牛皮:颇有一些王小波附体的味道。后来,孟昭旺去了河北作协。2023年,孟昭旺的短篇小说集《少年游》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微店里边卖。

《少年游》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孟昭旺的《少年游》,是四十多篇短篇小说合集而来。这些短篇,并不散乱,都是以华北平原上的董村为背景创作的,讲的也都是董村的人和故事。这些故事,基本上集中发生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新千年之后的故事,相对较少。

在这部小说当中,一个平原村落(乡镇)当中,形形色色的人员登场。他们的故事,以我的眼光来看,都是真实的,没有多少编造、编剧的成分。因此,我觉得,这部《少年游》具备一定形式上的地方志的特征,并不熟悉农村的读者,可以在这部小说当中找到最为真实的农村。

《少年游》像什么作品?

把《少年游》这部小说阅读完毕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部小说,最应该对应的,是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梁鸿教授的这本书,是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讲述河南梁庄这个小村落当中的人和事。这种报告文学的真实感,是具备乡土研究价值的。当然,我觉得,《中国在梁庄》最大的价值,并非研究什么,因为很多人本身就是农村人,或者农村走出去的,梁庄的故事,就是大家的故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对农民生活的人文关照。

同样,作家孟昭旺的这部《少年游》,也是一样的价值。不过,孟昭旺并未采用报告文学的笔法,而是用了短篇小说的笔法,部分章节,甚至于是散文的样子。孟昭旺通过这部小说,为读者们讲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华北平原村落“董村”的人和事。如果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话成立的话,那孟昭旺《少年游》完成的,便是华北平原村落的一个时间段当中的秘史。

《少年游》的孟昭旺式笔法。

作家孟昭旺,在其大学时代,便享有盛名。当时,他的小说当中,有一股子农村进城知识青年的愁苦感,这种愁苦之上,更是有着俏皮的幽默感和伟大的讽刺感。他早期的很多小说作品,是帮农村进城的知识青年直抒胸臆的。尤其是在“拱白菜”上,孟昭旺的笔法,有着刁钻的幽默性,这种幽默,是扎人心的。所以,我才觉得,读那时候的孟昭旺,和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样过瘾。

如今的孟昭旺,则更专注于传统笔法。《少年游》当中,很有一些清新的调子,酷似孙犁等人的笔法。而部分巧妙的叙事智慧背后,似乎又有作协铁凝的味道在里边。当然,我对《少年游》的阅读感觉更多的是,孟昭旺骨子里便,藏着一个嫉恶如仇的莫言。《少年游》的很多短篇小说,是可以致敬莫言老先生的部分短篇的。而《少年游》当中很多一下子跨越几十年的小短篇,更是有莫言《晚熟的人》的味道。

莫言老先生早期的短篇小说,无人能及,是短篇小说当中的标杆。而且,莫老早期的短篇,尤其以甩尾有声著称。比如,莫老曾有短篇,说男主人公“我”,当兵回乡探亲,走夜路,害怕撞鬼,结果,来了同村的一位男性一起走夜路。回到家,“我”告诫自己,无神论者,怕什么鬼啊。结果,母亲告诉说,那个和“我”一起走夜路的人,已经死了多日了。

孟昭旺《少年游》当中,则也有多篇甩尾非常有声的短篇小说作品。比如,《收税》一篇,讲乡镇大集上撕票收买卖税的青年,如何刁难买卖人,如何刁难“我”的父亲,父亲为了避免下次被刁难,如何给他送了手打的板凳,青年的父亲,如何过后送钱来,说儿子对不起乡亲们等等。小说的最后,则说,这个青年,掉在白塘当中,淹死了。

孟昭旺在《少年游》当中的笔法,有清新感,也有讽刺性,带着朴素的作家情感。甚至于在他的小说当中,讲因果报应。比如,《孝顺》一篇,讲四个孩子,没人养老,结果这四个儿子,死的死,残的残。这样的短篇,甚至于有农村大妈们给孩子们讲鬼故事的效力。类似的朴素的因果报应,在《少年游》当中不少。

孟昭旺和《少年游》,宝藏在何处?

一言以蔽之,《少年游》看似讲了四十几个短篇故事,实际上,它们都具备长篇小说的体量。《少年游》当中的人和事儿,都集中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进入新千年之后,这些人和事儿,又怎样了呢?新千年之后的二十年,“董村”的这些人和事,又如何发展了呢?这可能就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故事了,是四十几部长篇小说的故事了。

《少年游》是作家孟昭旺打开“董村”图谱的作品,换言之,更像是孟昭旺小说世界当中的刚刚写就的大纲。如果作家孟昭旺能够坚持创作,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的话,他的“董村”图谱,会继续扩大,中国,当然也在孟昭旺的董村当中。当年的那些人,进城了吗?晚年生活如何?又遭遇了什么时代性的困境没有?这些最为当下的问题,亟待孟昭旺的小说回答。

《少年游》有没有问题?

太淡了。如果这算是问题的话。淡,也可能视为当下作家孟昭旺的个人风格。孙犁、沈从文都有这种淡雅。在《少年游》的诸多短篇当中,我总觉得淡了一些,不够滋味。这种淡,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孟昭旺笔下的《少年游》,似乎没有莫言、贾平凹等老一代作家笔下的那种“铺天盖地”的细节之美。《少年游》当中,便有一篇,讲“我”和一群人,如何去棉站买棉花,如何等待很久。无独有偶,莫言老师的短篇当中,也有类似内容。但莫言老师的细节之美,便是汪洋恣肆的。孟昭旺老师的笔触,总是收着来,像是谁在限制着他写。

第二方面,孟老《少年游》当中,虽然也写时代苦难,但总是点到为止,没有给足了“何以如此”地追问感。比如说,《婚事》一篇,就似乎寡淡了,浪费了一篇好题材。在《婚事》当中,讲了急脾气的敏姐的故事,她从当姑娘开始,便雷厉风行,是个有胆魄的人,可最终,在婚姻当中,惨败,后来去了南方做电池生意,发了家。孟老很平淡地讲了这个故事。

他山之石。方方老师的小说《奔跑的火光》,讲的,其实也是这么一个故事,也是女孩子从做姑娘起,便如何要强,又如何在婚姻当中进行命运抗击。《奔跑的火光》当中,对于女性婚姻悲剧的追问感,就非常浓郁。这种浓郁,是往读者心坎里边砸的,重击——命运,悲剧等重量级的词汇,会汇聚在读者心里来。孟老的,则淡雅很多,不砸人。

甚至于是《红颜》一篇,讲的也是要强的女人,如何在生活的磨难当中奋斗的故事。但不知道为何,孟昭旺老师总是喜欢娓娓道来,甚至于轻描淡写,把苦痛感最终化解为了淡雅感。这种化解的能力,真的非常类似铁凝老师的很多作品。我个人感觉,如果孟昭旺的《少年游》当中,诸多故事,加入浓郁的苦难追问,可能会掷地有声。如果那样,孟昭旺可能就是华北平原上的莫言与方方,而不是孙犁和铁凝了。(文/马庆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