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该怎么遏制网暴悲剧

评论1+1:该怎么遏制网暴悲剧

00:00
07:23

又一起因网暴而酿成的悲剧不幸发生。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曾因染粉色头发在爷爷的病床前分享考上研究生的喜讯,而遭遇大规模网暴。2月19日下午,郑灵华的朋友在小红书上公布了郑灵华离世的噩耗。

“我想在拍毕业照的时候更好看一点。”郑灵华便把头发染成了粉色。而爷爷是她最爱的“小老头”,她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在爷爷的病床前和爷爷分享了喜讯,并把这一幕发在社交平台以作纪念。但毫无缘由的网暴随之而来,有人造谣“老少恋”,咒骂爷爷的健康状况;有营销号照搬图片,编出“专升本”的故事卖课坑钱;有人“发色鉴人”,抛出“一个研究生,把头发染得跟酒吧陪酒的一样”的荒谬言论……在网暴事件后,郑灵华患上抑郁症,最终离开人世。

浙江日报:流言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俗话说“流言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及低犯错成本则让刀刃更锋利、更伤人。回顾郑灵华引发网暴的起因,似乎和我们多数人的生活日常没什么区别,与其探究她的行为是否有出格之处,不如说她成了部分网民宣泄情绪的对象。在网络ID的“掩护”下,个体所呈现出的公共身份是一串串代码、虚拟代号。当变为“无名的大多数”后,躲在“法不责众”的“保护伞”下,很多人潜藏的社会压力、性格的阴暗面便借机寻找宣泄口。正因如此,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传播隐私等病态现象时有发生。而现实是,根治网络暴力的“难”和网民“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易”形成鲜明对比。其中,有溯及匿名的技术难题,有言论表达边界的争议,有被网暴者“寡不敌众”的弱势地位,有受害者搜证举证的艰难。于是,一次次“看谁不顺眼就骂几句”的语言暴力,搅乱了舆论生态,荼毒了社会风气,也酿成了不少如郑灵华般的生命悲剧。

澎湃新闻:追究网暴者的责任不该那么难

这样的故事令人伤痛,也令人感到似曾相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展示着网暴的巨大杀伤力。那些操纵键盘的手指,频频化为出鞘的刀剑,刺向无辜的受害者。心理上的伤害看不到鲜血,却同样致命。但要追究网暴者的责任,却难上加难。郑灵华也曾经努力维权,她要求恶评者删除评论,对方置之不理;向平台投诉,遭遇失败。她的代理律师金晓航分析称,普通人发起维权,难以找到网暴者即侵权人的具体信息;网页显示的留言点击量与实际点击量不一致,导致对这一数据取证难。实施网络暴力,只需一个闪念,动动手指,但追究实施网暴者的责任,消除谣言、恶评的影响,却需要维权者花费无数的时间精力,并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结果还未必能成功。我们无法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但我们可以反思互联网舆论场的生态,可以推动网络暴力治理手段的进步——这些,是我们对这个女孩的亏欠。

红星新闻:别轻易放过那些网络刽子手

透过郑灵华的案例,我们到底应该打造一个怎样的网络发言空间?如果只是单纯地指望受害者自己去维权,就等于是一个人和庞大的网络恶意作战,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而最糟糕的结果莫过于,被网暴的受害者离开了,那些网暴言论还在继续。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们还是要做些什么。针对那些典型的、已经形成了一定舆论规模的网暴事件,或许我们应该尽快走出“当事人是否诉诸法律”的被动模式,开辟公益的或者属于公共责任的维权通道,主动为受害者提供帮扶力量,通过强有力的司法主动,对网暴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郑灵华努力过,但没能熬过。接下来,我们也该努力了,不能轻易放过那些“刽子手”。不为别的,就为避免我们每个人成为下一个郑灵华。

极目新闻:网暴悲剧为何仍在发生需追问

被网暴致死的17岁寻亲少年刘学州,驾拖拉机进藏的网红“管管”不堪网暴自杀,如今,24岁的优秀女孩灵华又因为网暴殒命……悲剧不断发生,丝毫没有遏制的迹象,这让人不禁想问:我们一直在想各种办法“反网暴”,制定了那么多措施,什么“一键防护”的应急保护、对违规账号的处理,对网暴者的定位和法办,对违规账号背后MCN机构的连带处置,对失职失责网站平台严肃处罚等等,真的每一个环节都负责任地做到位了吗?如果做到了,为什么还不断有生命因戾言恶语所伤,如果没做到,是为什么没做到?是依然不够重视,还是网暴恶魔已经膨胀到无法压制的地步?如果说现有举措依然不足以让网暴者付出高昂的成本,感受到强大的震慑,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专门的法律,甚至专门的刑律去约束这种可怕的行为?是不是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去引导受害者如何维权,如何自我保护?

济南日报:发挥法律“社会免疫系统”功能

网络暴力已经逐渐发展为难以根除的“互联网之癌”,成为寄生在社会有机体上的一颗毒瘤,一次次掠夺走无辜的生命。目前,我国缺乏针对网络暴力的专项立法,法律对网暴行为的定义不清晰、责任边界模糊,导致针对网络暴力的罪名一直在被拆解,常常以侮辱罪、诽谤罪、侵犯个人隐私、寻衅滋事等罪名出现,而难以起到法律应有的威慑作用。事实上,施暴者在网络平台“隔靴搔痒”式的道歉,同样无法对下一个施暴者构成警示意义。只有从法律层面界定网络暴力定义和范畴,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治安处罚及刑事责任,才能让具有显著恶意,在事态恶化过程中充当“催化剂”的网络账号或者营销号付出应有代价,发挥法律作为“社会免疫系统”的功能,早发现、早剜除,在悲剧酿成前就阻止网络暴力这个癌细胞的扩散。

荔枝新闻:反省的目光也需要投向我们自己

每一次这类事件之后,都有许多人在痛斥网络暴力,表达着“一个都别放过”的愤怒。各种怒斥“人渣不得好死”,诅咒网暴者及其全家的声音也很是响亮。问题在于,网暴是什么?“一个都别放过”的主体都包括谁?网暴并不只是别有居心的恶意造谣,还有那些未知全貌就迫不及待喷涌而出的愤怒情绪,也是投向受害者的石头。网暴如同一场沙尘暴,每一颗砸向受害者的沙粒都不无辜,只不过,每一颗沙粒都曾自诩正义。人总有自身的局限,常常产生偏见和误解。可惜,很多人在未知全貌时,却笃信自己掌握了真相和真理,而只要正义在握,表达时就可以不留余地、肆无忌惮。或许,反省的目光也需要投向我们自己,否则,悲剧很难终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