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盐碱沼泽地的用兵之法

行军:盐碱沼泽地的用兵之法

00:00
07:03

盐碱沼泽地和平原地带的用兵之法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斥”,盐碱地;“泽”,沼泽地。“绝斥泽,惟亟去无留”,部队通过盐碱地、沼泽地,要快速通过,不可久留。陈皞注解说:“斥,碱卤之地,水草。恶,渐洳不可处军。《新训》曰'地处斥泽,不生五谷’是也。”王皙注解说:“斥,卤也,地广且下,而无所依。”张预注解说:“以其地气湿润,水草薄恶,故宜急过。”这些注释,讲了斥泽- 盐碱沼泽的四大威胁:一、不生五谷,没有食物,得不到补给。二、水草薄恶,难以宿营。三、地势宽广而低下,防守无所依靠,难以构筑工事。四、地气湿润,容易生病疫。所以,“惟亟去无留”,赶紧走,不要留。若交军于斥泽,必依水草而背众树。万一和敌人在斥泽之地遭遇,一定要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近水草,是必须要有水源。如果盐碱地,没有水喝,军队就支持不了。背靠树木,一是背靠险阻,不至于四面对敌。二是沼泽地你不知深浅,说不定哪个地方一个泥塘,一脚踩进去就出不来。李筌的注释讲到了这一点:“急过不得,战必依水背树。夫有水树,其地无陷溺也。”如果不能快速通过,比如这沼泽地太大,一天走不完,宿营、备战,一定要寻找有水有树的地方。此处斥泽之军也。这就是在盐碱沼泽地区用兵的办法。平陆处易。杜牧注解说:“言于平陆,必择其中坦易平稳之处以处军,使我军车骑得以驰突。”曹操注解说:“车骑之利也。”张预注解说:“平原旷野,车骑之地,必择其坦易无坎陷之处以居军,所以利于驰突也。”军队在平原驻扎,要选择平坦的地方,没有沟沟坎坎,便于车骑奔驰往来。所以古代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幸侵,不仅有长城,还在平原地带大量种树,就是因为北方匈奴是骑兵为主,我们是步兵。要用树林来减缓他们的速度,否则“突突突”地就长驱。直入了。而右背高,前死后生。平陆处易,要找平坦的地方,但不是四面都平坦。四面都平坦,我们就四面受敌了。最好要“右背高”,右边背靠着高地,左边平坦。这样我们后有屏障,前可杀敌。前死后生,前面是战场,是死地;后面有靠山,没危险,是生地。这样我们打起仗来就便利了。所以两军交战,谁先到达战场,先占了有利地形,谁就多了很大胜算。曹操注解说:“战便也。”这么安排,我比较方便。为什么是右背高,不是左背高呢?李筌注解:“夫人利用,皆便于右,是以背之。”都是用右手,端抢也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所以右边方便。姜太公说:“军 必左川泽而右丘陵。”右边靠山,左边临水。那最好了,我们要啥有啥,敌人只有一条路可以来,我军防守的压力也轻些。此处平陆之军也这就是在平原地区的用兵之法。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这是最后总结,这四种情况,山、水、斥泽、平陆的处军之法。诸葛亮说:“山陆之战,不升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山陆之战,不要仰攻高处;水上之战,不要逆流而上,草泽之战,不可深入;平地之战,要背靠实地。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黄帝就是靠这些办法战胜四方诸侯
的。这四帝是谁?上古时代,只有三皇五帝,没有四帝之说。曹操注解说:“黄帝初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那就是泛指当时的各个诸侯王。孙子从哪儿学的兵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吗?都不是,他也和孔子说自己一样,“述而不作”,只是叙述,不是创作,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天下兵法,始于黄帝,黄帝兵法,作于他的大将风后。前面我们说过,“以正合,以奇胜”之道,源自黄帝风后兵法的《握奇文》。由黄帝而姜太公,由姜太公而孙子,终于集中国兵法之大成,《孙子兵法》,直到今天,其战略思想,还在时代的最前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赖至小坚坚

    头等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