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析 《无逸》

古文赏析 《无逸》

00:00
12:25

无逸

此篇选自《尚书·周书·无逸》,为记载周公言论之作。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殷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译文】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种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周公说:“啊!我听说:以前殷中宗时,庄严慎重对待上天赋予的王位,用诚信之道治理民众,小心谨慎,不敢贪图安逸荒废政事。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殷高宗时,有好多年在外过着平民的劳苦生活,于是有机会接触庶民生活。开始即位,怀着满腹诚信,态度沉默,三年不大说话。可当他一说话,群臣一致赞成。不敢贪图安乐,荒废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员没有怨言。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殷祖甲时,认为废其兄自己做君主不义,逃于民间,长期过着平民的生活。当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来就舒适安逸。舒适安逸,不问民众疾苦,沉迷于享乐。自此后,没有人能在位长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


周公说:“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文王有条不紊地成就了安定人民和开垦土地的事业。善仁谦恭,安抚庶民,施德孤寡。从早晨到中午,以至于太阳偏西,没有工夫吃饭,全用于和谐万民。文王不敢逗留于游猎,恭恭敬敬操劳政事。文王中年即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说:“啊!今后继承王位,就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分地贪图欢乐,贪图安逸,贪图游玩,贪图游猎。要为万民的事尽心尽力。比方说:‘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那不是在教民,那也不是在顺天。这样的人是有过失的。不要像纣王那样废于迷乱,喝酒没有节制啊!”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人互相告诫,互相爱护,互相教育,民众没有欺瞒诓骗的。’这些告诫的话不听,他的臣就顺着他的意思行事了。那么就变乱了先王的政事与法度,因小失大。人民就要心里怨恨,口里咒骂。”


周公说:“啊!自殷王中宗,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罚无罪,滥杀无辜。不然,相同的怨怼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说:“啊!成王,要以此为鉴啊!”


【鉴赏】

周公这个人,《论语》多处提到,可以说是孔子一生梦寐不忘的大圣人。那证据是,到孔子年老而儒道终不行于世时,他曾无限遗憾地感叹道: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孔子为什么如此崇拜周公呢?从根本上讲,是孔子认为周礼虽然袭承殷商,但经过损益却已经是“郁郁乎文哉”,故有“吾从周”的志念。而既“从周”,就又不能不崇拜周公,因为旧传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是由周公建立起来的。周公是孔子心目中一个完美无缺的历史人物。

据《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去世时儿子姬诵尚幼,国政由周公姬旦代摄。历七年,姬诵长大,周公遂还政于姬诵(是为成王),作《无逸》。从《无逸》的内容可以看出,周公为了让成王维护刚刚稳定了的周王朝统治,特以叔父的身分,告诫成王以为政之道,用心良苦,言之谆谆,训辞的中心是“君子所其无逸”。

《无逸》一文从内容到形式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若删去史官于每段言语之前所加的领起之语“周公曰”,不难品赏到这是一篇上古绝妙的政论文。文章开宗明义,“君子所其无逸”六字概括了通篇的宗旨。接着提出君子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以“知小人之依(愿望)”,既粗略说明了君子为什么要“无逸”,又为下文提出“保惠于庶民”的主张预为垫笔。从此以下。文章用了两段文字援引历史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无逸惠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历史的经验教训既明,便立论有据,直接告诫成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更不要象殷王纣那样“酗于酒德”而为长夜之歌;告诫成王不要随意变乱先王之法,避免引起臣民的口咒腹非;万一政事不修,出了乱子,遇到臣民的怨谤时,应以殷、周四位先王迪哲那种勇于反躬自责的态度为榜样,不要乱杀无罪、无辜。最后以“乌乎!嗣王!其监于兹”作结,真是语重心长!

从思想内容上说,《无逸》虽然还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抛弃天子承天受命君临万民的天命 观,还说要“天命自度”或“寅畏天命”以及“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于)鳏寡”而“非天攸若”这类话,但全篇训辞的中心显然把尊天敬天畏天的传统论调移到了次要地位,而把“怀保小民,惠鲜(于)鳏寡”等等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代王朝长治久安的国策来看待了。这,当然是一个大进步;后来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于此已见其根柢矣。

重要的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以史为鉴”论证方法。毫无疑问,三五千年以前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自然是很贫弱的,所以文章中对于历代王朝的兴亡所作出的结论,不免有舛误之处。但是第一、政治学或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基本上是一门历史学,离开历史经验教训的政治学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因此《无逸》关于历史的观念无论对或不对,它的察往以知来、放眼历史、以史为鉴的方法论,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且同《尚书》其他几篇文献一起,具有开政论文历史方法论风气之先的价值。第二、历史是丰富的,在历史上引起朝代兴灭、帝王兴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探究历史的经验教训常常会陷于自我矛盾的境地。矛盾也许本来就是客观的,但是在一篇文章中若陷于枝节,自我矛盾。便决难分清主次是非。《无逸》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上下近千年,却能撇开枝节,抓住中心,那就是认为,只有“自度治民”(或“治民祇惧”)、“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以及“弗敢荒宁”的帝王,才能长寿享国。这个思想集中而明确、一贯而不易,和上述第一点联系起来,则充分地表现了周公这个古代政治家也同时具有历史家的才华;而文章也表现出有宏远的历史视野和善于围绕中心高度概括史实的特点。

此外,文章有条不紊、深思熟虑的布局结构,恳切持重、谆谆教导的语言

风格,也体现了上古散文之趋于成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