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45亿条个人信息疑遭泄露,击破“暗网”迫在眉睫

正观快评:45亿条个人信息疑遭泄露,击破“暗网”迫在眉睫

00:00
03:35

近日,通讯软件Telegram多频道转发某隐私查询机器人链接,网传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数量达到45亿条,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手机、家庭住址、购物记录等,时间跨度或从2016到2022年。

随着信息时代迅猛发展,个人信息已经变成了一串数字、条码、二维码,但这些简单的排列组合能否承载每个人的隐私与安全?电子数据是否存在安全漏洞?隐私数据是否会被贩卖?……4年45亿条个人信息被泄露,其数量之巨、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实在触目惊心,更让人担心。

办理手机卡,手机号莫名被注册成会员;刚买了房,就接到装修公司的营销电话;购物软件的精准推送仿佛会“读心”。从基本信息到消费习惯、阅读偏好,看似最“懂”我们的网络也可能在无形中“刺”伤我们,这些表面人性化的生活服务,实则无孔不入,为个人隐私安全敲响警钟。

其实,被泄露的个人信息大部分都是从电商或快递物流行业数据流出的,经“暗网”被买卖交易。甘肃省公安厅2月3日发布“净网2022”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之一是兰州新区“詹某某黑客攻击案”。据悉,网民詹某某大肆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在“暗网”打包售卖,涉及全国20余个省份的10亿余条公民个人信息。

“暗网”是指隐藏的网络,网民只有使用一些特定的软件、配置或者授权等才能访问。由于“暗网”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很容易滋生以网络为勾联工具的各类违法犯罪。

但“暗网”并非“法外之地”,对于这片阴暗角落,只有不断全方位曝光、清扫才能不留死角。身处数字经济时代,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已经箭在弦上,到了齐心发力的关键时刻。

一方面,要通过法律确立原则、厘清界线、消除争议,为规范平台合法收集、分析个人信息,以及惩治暗箱交易、私自泄漏隐私,提供法律依据。

近年来,从《网络安全法》、《民法典》,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进程中,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售卖的是真实姓名、电话与住址等信息,达到五千条则构成犯罪;如果没有达到入罪标准,将按照其他相关规定,处以最高一百万元罚款。

另一方面,在法律基础之上,个人隐私安全离不开严查、打击、防范“三位一体”的系统保障,特别要警惕“暗网”成为泄露个人信息的“温床”,新技术被不法分子滥用。

各企事业单位要严加管理客户或员工数据,严密构建资源“防火墙”,防止内鬼行为;有关部门要严打泄露数据的违法行为,买卖个人信息的个人或团伙,一经查明,绝不姑息;网络安全专家应当重视供应链的整体安全,不断完善网络建设,防范网络漏洞和病毒。

处在风口浪尖的电商和快递行业则要不断升级用户隐私保护方案,严密防范和遏制重大安全风险事件发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