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势:兵家使用范例2

兵势:兵家使用范例2

00:00
04:53

毛泽东的谋势造势艺术
“任势”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对于自己的部队,要有一种“勇势”。就是要使部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昂的一气,严整的军威,这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另外,要对敌人造成一定的“险势”。就是在交战时,努力造成一种强有力的威慑形势,从心理上给
敌人以极大的压力和震撼,动摇其军心,涣散其斗志,迫敌就范,从而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态势,使敌人在不利的形势下与我决战,迫敌按照己方的计划作战,逐步将战争导向胜利。毛泽东非常重视“造势”的作用,不论是对己形成的“勇势”,还是对敌制造的“险势”,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仅以三大战役为例,毛泽东通过选“点”造势,对敌形成了一个双“险势”,无不令人叫绝。辽沈战役,毛泽东看好锦州,一战获胜,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使国民党55万大军陷入灭顶之灾。就连国民党将领范汉杰也不无钦佩地说:锦州好比一息息相通扁担,一头挑华北,一头挑东北,锦州一失,这条扁担就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不能做出此断。平津战役中,斩断敌东西摆开的一字长蛇阵,造成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之势,置国民党军队于军心涣散、是守是逃举措不定的狐疑状态。淮海战役中,攻取宿县一个点,一举切断了徐蚌线,使位于徐州十字架的刘峙集团落入我军的包围之中,从而决定了这次决战的大局。同时,我军还在战役中多次实施分割、包围、穿插、迂回等,以小“势”配合并形成大“势”等,都充分表现了毛泽东高超的谋势造势艺术。
曹操乘势力败马超
历史上,由于选人不当,用人失策,而“失势”造成兵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公元221年(东汉建安十六年),制据一方的口超,韩遂笔人兵10万据守潼关,曹操率军前去征伐。曹操在潼关与马超对峙,表面上以大军牵制马超主力,暗中却派精兵悄悄渡过黄河。紧接着,曹操主力也顺利西渡黄河,向南推进。马超退守渭水,曹操设疑兵表示准备撤军,暗地里则派人修桥渡过渭河,且加紧修筑营垒。马超率军乘夜攻营,曹操设伏兵歼之,马超进退两难,向曹操求和。曹操假装同意,趁机离间马、韩联盟,马超的力量进一步削弱。曹操乘势力败马超。曹操与马、韩联军会战初期并不占优势,不过曹操并没有就此罢兵,而是利用各种计谋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自己营造了一系列的有利态势,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全线出击,大败马超。曹操面对最初不利战况,“求之于势”,变劣势为优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善战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有声的角落

    生活中不勇无法活,同理

    兔兔不白 回复 @有声的角落: 感谢您的收听

  • 林音说养生

    超级实用,喜欢

  • 知欧Z

    谋势造势

  • 反者道之动道法自然

    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