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秦汉史》答疑3:科举之前国家怎么选官?

赵凯《秦汉史》答疑3:科举之前国家怎么选官?

00:00
04:33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赵凯。欢迎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察举制度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总的原则就是要求地方官、地方大员们从辖地里面去推荐,考察、推荐那些在品德和职业操守方面比较好的人才,举荐到中央来做官,叫察举制度。到东汉的时候,这个制度依然在执行,而且在考察的时候,加入儒家的这种道德伦理观念,也比较普遍。从制度设计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先察后举。

那察举的标准是什么?这个人要有好的德行,最主要就是举孝廉,这个要孝,孝顺父母,孝顺尊长。另外还要廉,表示这个人不贪污很清白。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都好的人才可以被察举,先察后举。

那么作为地方官要察举,他们怎么知道这个人好?过去也没有那么多统计制度。他需要倾听社会舆论的评价,舆论评价说某一个人好,他来考察一下,确实好,把他推荐上去。这个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很好的。

东汉一开始也这么执行,可是到了后期有点变味了。我们知道东汉是一个地方上有很多豪强大族,上面还有外戚,还有宦官,有这些群体的存在,他们不可避免的会让这个察举制度变形。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符合察举要求的人,过去是要倾听社会舆论,现在不是了,可能要走走关系,或者要在舆论上面也做一下假。

东汉后期出现什么情况,当时有一个顺口溜,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什么意思?一个人被举为秀才,秀才当然是读书人了,可是这个人不知书,字都不会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孝廉,很孝顺的人,这个人被举为孝廉,当然很孝了。可是去他家里调查一看,他和他的爸爸妈妈都分居了,不在一起,那怎么尽孝?“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清白”是当时察举制度的一个明目,说这个人,很清白不贪污,可是让他做官以后,贪污的一塌糊涂,像泥一样污浊。“寒素清白”结果“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是举武直,这个察举里面举武官,“高第良将”出自将门,结果打仗的时候“怯如鸡”,比鸡还胆子小,那怎么打仗?从这个顺口溜能够看得出来,当时察举制度已经变质了。

还有一点就是在东汉后期,这个社会舆论,就是察举舆论,慢慢的就被一些地方上的士人掌控了。最有名气是月旦评,地方上像许劭他们兄弟,就经常在一起讨论本地的人和事情,特别是人,哪些人品德比较高,哪些有什么优长,哪些有什么不足,他们就说了算了。所以等于地方上这些士人,他们垄断了对人才的品评。到了后来,曹魏的时候出现了九品中正,国家还是努力想把人才品评和察举的权力收回到国家,就是察举制度有变。

制度的设计,刚开始很好,后来慢慢的,在发展过程中就僵化了。后来就被科举制度替代了。从制度的本源来讲,察举制度是很好的,但是后来发展太僵化了,没有办法。

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赵家崖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