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赵凯。欢迎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从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来讲,好像西汉是一个奔腾的一个王朝,东汉显得就是灰暗一点、平静一点,反映到武将这个群体,好像给我们观感也是一样的。
我们看西汉出现了好多名将,从刘邦建国时期,他的丰沛子弟出了很多名将,当然也包括像韩信这样的将领,战必胜,攻必取,非常厉害,一代名将,很能打的。那么在西汉中期,我们知道像卫青、霍去病,在和匈奴抗争过程中,立了很大的功勋。包括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没有封侯的飞将军李广,也是非常可歌可泣的。当然还有程不识等好多将领。那么西汉宣帝时期,像老将军赵充国这样稳扎稳打的老将,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总的来讲,好像给人感觉西汉多名将。
那么东汉为什么说它名将少?其实也未必,我们说东汉,跟随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或者三十六将,有很多能打的人,像大树将军冯异,像寇恂。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别能打的吴汉,有很多名将,有很多历史事迹来支撑他们,这个群体很厉害。后面的其实还有一些,比如说在东汉中期,像窦固、窦宪,他们在和北匈奴作战的时候,立了很大的功勋。从战功上来讲,我觉得他们和西汉的卫、霍来比,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东汉后期还出现不少将领,比如说有代表意义的,是来自西北的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段颎,这三位将领。其实包括董卓也是很能打的西北的将领。
可是为什么总体给人感觉,留不下深刻印象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想是不是和这个文本历史记录相关,我们就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把这个窦固、窦宪和这个卫青、霍去病相比较,他们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是外戚。可是卫青、霍去病是善终的,窦固、窦宪,特别窦宪是没有善终,最后等于是被朝廷处理了。史家范晔的笔下,这样的人是不能给正面评价的,虽然他军功足够高,可是功过相抵,他的战功一定不会那么突出,这个我想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像这个“燕然勒石”,就是窦宪和班固他们在燕然山和匈奴作战,取得那么大的功勋,把匈奴就是一劳永逸的击败赶走了,在那地方留下了“燕然勒石”。可是在史家的笔下,我认为没有给予足够的展开描述,有点惜墨如金。如果放在司马迁的笔下,或者班固的笔下,也许就不一样了。史家个体是有差异的。
我想到东汉的一个文人王充,他在《论衡》里面讲过一句话,“鸿笔之人,国之云雨”。就是说笔杆子是很厉害的,看你怎么去宣传一件事情了。西汉和东汉将军群体是可以做比较的,像东汉,其实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将领、将佐,比如说我们在《后汉书》里面看到,西域可歌可泣的耿恭和十三勇士,在那边死守疏勒城,最后回到了中原。这个非常可歌可泣。
由此还想到一点,东汉很少有降敌的将领,有战死的,有自杀的,很少有降敌的将领,为什么?这和西汉不一样。西汉我们看,比如说拖累了司马迁的李陵将军,就投降了匈奴。李广利,贰师将军也投降了匈奴。这个在东汉是比较少见的,就是说,同样是武将群体,西汉的武将群体和东汉的武将群体,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东汉将领没有西汉将领有名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历史学家记录的缘故。如果故事写得精彩可能就名垂青史,反之就很难被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