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15:刻板印象让误会一直存在

《社会心理学》115:刻板印象让误会一直存在

00:00
10:19

趣味导入

偏见既有其存在的原因,也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工作中,假如你听身边的同事说一个领导非常讨厌,经常压榨员工,不通情理,那么当你见到这名领导时,即使对方对你彬彬有礼并十分和善,你是否也会觉得这个领导只是“做做样子”或者只是他的偶尔行为呢?


也许这名领导实际上不是你同事口中所说的那样,也许这只是因为你的同事的话已经让你对这个领导产生了很难改变的刻板印象,那么你是不是冤枉和误解了这个领导呢?刻板印象如何将自身变为现实?偏见会怎样损害人们的行为表现?今天就让我们开始相关的学习。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众所周知,偏见是我们的一种预先性判断,就像是我们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全带着公平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因此偏见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这种预先判断引导我们下意识去注意和记忆那些容易给我们形成刻板印象的人或事情。比如我们在回忆学校成绩的时候,与真实成绩相比,女性经常能够回忆起的是较差的数学分数和较好的美术分数。


不仅如此,而且一旦我们把某项特征归入一个类别,比如某个种族或者性别,我们的记忆系统之后就会更加偏向与该类别有关的这项特征。约翰尼•瓦特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结论。


他们向大学生展示了一个由70%的典型男性面孔和30%的典型女性面孔合成的面孔,在后续实验中,看到有70%男性面孔的被实验者认为自己确实看到的是一张男性的脸,我们也因此得知,他们的确把这张脸回忆得更为男性化了。


预先判断还能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比如群体内成员行为举止如果符合我们的预期. 我们就会重视这一事实,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先前的看法中获得准确的验证。当群体成员的行为举止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以特殊的理由为这类行为开脱和辩解。


如果说一个人的表现与刻板印象截然相反,也会让这个人看上去像个特例。当我们告诉一些人“玛丽打过篮球”,再对其他人说“马克打过篮球”,这会令玛丽显得比马克更加喜欢这项运动。


因此,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分析人的各种行为。大多数人都对黑人有负面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无疑是不正确的。在一个实验中发现,这些印象会大幅减少对那些需要帮助的黑人的同情心。


也许你还可以回忆起在曾经的某个时候,你无论怎样努力都摆脱不了某人对你的评价,当时你无论做什么都会被人误解。一旦某人预期与你见面会有不愉快时,那么误解就大概率可能会发生。


威廉•伊克斯和他的同事在一个实验研究中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针对的是几组正处在上大学的男生,当这些男士来到实验室时,两两配对为一组,实验者向每对当中的一人预先给予虚假的告诫,会告诉他们“另外那个人在与人交往中经常表现的很不友好。”随后介绍两个人相互认识,并让他们单独相处5分钟。而在实验的另一种条件下,他们引导组内一方相信另一方是一个特别友善和开朗的人。


实际上,在两种条件下,对方对新结识的人都表现得非常友好。预期对方不友好的人,却异乎寻常地试图表现出友好,而且他们的微笑及其他友好举止激起了另一方热烈的回应和正向反馈。


但与有积极偏见的学生不同的是,这些预期自己会遇到不友好伙伴的人,把这种相互友好归结于是因为自己“小心翼翼”讨好对方的结果,他们在实验结束后表现岀更多地是对另一方的不信任和不喜欢,尽管他们的配合和默契,但无可否认的是,消极的偏见确实让这些学生误以为对方“强颜欢笑”背后的是敌意,如果事先不加以这种误会性的引导,他们是不会这么误解对方的。


我们经常会留意到那些与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但是它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却很小。当我们集中关注一个反常和特殊的事情时,我们会不自觉的产生一个新范畴来维护已有的刻板印象。


比如,英国学龄儿童对和蔼可亲的学校警官就会很容易形成非常积极的良好印象,但这丝毫改善不了他们对警察的整体消极看法。这种再分类把特殊的人归入了不同的类群,以此让这些学龄儿童努力维持对警察不友善、比较可怕的刻板印象。


我们对于应对不一致信息的另一种方式是对他人形成新的刻板印象,这是因为,刻板印象并非适合一类人当中的每一个人。比如周围的黑人邻居和蔼可亲,房主就会颠覆之前的认知,会不自觉形成这是一个非常职业的、中产阶级黑人这样一个新的刻板印象。


这种再分群形成一个子群体的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让自己内心分化出的刻板印象适度地发生变化。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我们内心分化出的子类别属于群体的例外,而子群体则仍会被我们认为是整个群体的一部分。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形成的态度会与我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等级保持一致,这不单单是由于合理化的需要,还因为我们受到了歧视影响,尤其是我们不希望个人声望受损。


奥尔波特写道:“歧视就像是一点一点地被敲入我们的大脑,它不可能对一个人的性格丝毫不产生影响,犹如一种社会遗留物。”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奥尔波特列举了15种可能的受害效应。


奥尔波特认为这些反应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涉及责怪自己,主要表现为退缩、自我痛恨、攻击自己的群体。而另一种涉及责怪外部群体,主要表现为反击、怀疑和群体自豪感的增强。


比如在犯罪率比较髙的地方,人们可以以是因为歧视才造成的犯罪等理由来进行辩解,并促使其歧视得以继续存在。如果当地人允许那些犯罪者搬进与自己同一社区做邻居,那么他们必定不愿意,以为房价会一落千丈。


那么,歧视是否是以这种方式影响着受害者呢?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但不能夸大。在西方国家,对许多人来说,黑人文化的灵魂和风格是一笔令人宝贵的遗产,这并不仅仅是那些黑人受到伤害后的结果。然而这也需要社会信念来进行自我验证。


在第一个实验中,白人和黑人研究助手冒充求职者,由普林斯顿大学的白人男子来进行面试。与求职者为白人的时候相比,当求职者为黑人时,面试官会下意识坐得更远,平均提前25%的时间就结束面试,并且会比较敷衍且经常出现言语失误。想象一下,如果是我们在接受面试的时候,对方远远地坐在那里,说话也不走心,在匆忙间便结束面试,那么这种不受重视的感觉会令你的表现会好吗?


为找到答案,研究者进行了第二个实验,这次实验者扮演成了面试官,他以第一个实验当中面试官的态度来求职者。根据面试录像的结果发现,那些受到类似于第一个实验待遇的黑人学生显得更为紧张、表现也更差。


而且,面试者本人也有很深的感触,那就是那些认为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的黑人觉得面试官的举止相对不够妥当,在交流中也不友善。研究人员总结说,黑人那样的表现和想法主要在于现场的面试互动情境本身,这也可以说,由偏见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影响。


全篇总结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第一部分讲到了“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会让我们对周边的人形成一个主观的预先印象,即使在实际过程中没有任何偏见行为的产生,也不会轻易就改变对其的认知和态度,反而会让误解一直存在。并且刻板印象会在我们心中进行分化,以促使我们维持心理上的适应。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歧视产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我们的态度受到社会等级的影响,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歧视者还是被歧视者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歧视反应,这也使得受歧视者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造成实际上的消极感受和行为。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欢迎订阅专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我们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