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雕刻、绘画、戏曲、文学、表演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皮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娱乐和教化功能,深受人们喜爱,曾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20世纪以降,影戏之光日趋黯淡,皮影始从民间戏台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作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和一项承载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众的视线,皮影之华彩得以重新绽放。
中国美术馆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入藏两万余件套皮影,其中以敷彩华美、造型古雅、雕刻精细的清代陕西皮影传世珍品为多数,兼有山西、北京、河北、辽宁、四川等南北各地皮影,年代最早者可溯至明代,尤为珍贵。藏品中有根据《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等中国文学经典改编的传统剧目,如“凤仪亭”“三顾茅庐”“火焰山”“大闹天宫”“水漫金山”,还有《山海经》和《封神演义》中的各路神怪,及《青狮吐八宝》、《猴王出巡》等过场戏。戏曲人物的影身、头茬和各类景片也占据了皮影藏品的较大比例,另有民间戏班使用的影箱、影包、演奏乐器、手抄唱本等珍贵实物也涵盖其中。整体而言,馆藏皮影数量丰、品质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顾茅庐 陕西 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水漫金山寺 陕西 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太君辞朝 辽宁 民国中国美术馆藏
旦角头茬 陕西 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梅绛雪 陕西 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秦英征西 陕西 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水怪 陕西 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帅帐 陕西 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文房桌椅 陕西 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馆藏皮影的“活化”
皮影是中国美术馆7万4千件民间美术藏品中的重要类项,几代美术馆人利用皮影馆藏资源开展基础研究,策划学术展览,推广公教活动,向国内外观众大力传扬中国皮影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不断挖掘和延伸皮影艺术的当代价值,使馆藏皮影在研究、展示和传播中得以活化。2007年以来,借助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的东风,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了皮影专题展,在“文化遗产日”中大放异彩,掀起皮影文化热潮。
2007年6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影戏华彩——中国美术馆藏皮影珍品展”于中国美术馆展出。国务院于2006年正式确立“文化遗产日”,中国美术馆作为非遗保护和展示的重要阵地,专门策划皮影专题展,响应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展览对中国皮影的地域、流派、风格和作品解读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在皮影展陈方式和公共教育推广上作出新的尝试和探索,包括还原影戏原境,设置工艺演示、现场表演和互动体验等,为之后的策展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0年6月,继“影戏华彩——中国美术馆藏皮影珍品展”“美在民间——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刺绣精品展”“古风遗韵——中国美术馆藏面具木偶艺术精品展”之后,中国美术馆为第5个“文化遗产日”策划了“影中戏——中国美术馆藏皮影艺术珍品展”。展览将内容重构为“人”“物”“戏”三个部分,将视角延伸到皮影故事以外的皮影构成元素之上,并进一步析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丰富内容。
“影戏华彩——中国美术馆皮影珍品展”2007年
“影戏华彩”展厅现场
2022年2月,在“国风有形——中国美术馆虎年迎春民间美术精品展”中,皮影、风筝、民间彩塑一同构成了春天主题的“春色满园”板块,皮影逐渐融入大型民间美术主题展的叙事结构之中,阐释不同的展览主题。
“国风有形——中国美术馆虎年迎春民间美术精品展”2022年
“国风有形展”现场
馆藏皮影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
早在南宋时期,中国皮影就远渡重洋,近传南亚诸岛,远至波斯、土耳其、埃及乃至法、德等国,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力。自2009年开始,中国美术馆藏皮影珍品作为民族民间美术的优秀代表,先后亮相于捷克、意大利、韩国、波兰、墨西哥等国,在“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中国文化“走出去”项目中扮演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展览所及之处,当地媒体和观众纷纷给予慷慨赞誉,人们在皮影世界中感叹皮影艺术的精妙,在皮影讲述的中国故事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广博。皮影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案例,展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取得的累累硕果,也充分印证了吴为山馆长的观点:“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
“舞影——中国美术馆藏皮影艺术珍品展“在意大利展出2011年
“影中戏——中国美术馆藏皮影艺术珍品展”在捷克展出2009年
海外观众体验耍皮影乐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