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1080种中国妖怪“上完户口”,他发现:90%都是好妖怪

给1080种中国妖怪“上完户口”,他发现:90%都是好妖怪

00:00
15:56

《中国奇谭》是开年最火动画,除去中国水墨等独特的动画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外,让大家心心念念的还有里面的小妖怪们。

他们似乎与人们记忆里凶恶的妖怪形象不同,这些小妖怪活泼、顽皮,甚至还很善良。

这,还是正经的妖怪吗?

中国妖怪,有文字记载的以先秦时代为开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些妖怪们,有不少与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息息相关。比如即将到来的除夕团圆之夜,无论是放爆竹、贴春联、挂灯笼,传说中都是为了要吓跑一种名叫“年”的怪兽。

不过作家张云历时10年,从典籍中整理出1080种妖怪和他们的故事,他发现,“大约90%的中国妖怪都是与人为善的,除非被招惹,否则不会主动伤害人。”

《中国奇谭》里正在午睡的小猪妖

让我们先回到《中国奇谭》。

以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举例,短片一开始,便是一个清风徐徐、阳光明媚的夏日,一只胖乎乎、圆滚滚的小猪妖正在树荫下惬意地午睡。

这只作为“底层妖怪”的小猪妖,在打工途中只能接受上级指令,想办法刷锅、砍柴,甚至为此掉光毛发,在这样的生存情况下,还会在外出采买的时候从集市上带包子给妈妈和弟弟妹妹吃,干的最坏的一件事不过是吓唬吓唬路人,只为了抢来路人背上的柴火以完成大王的任务……

小猪妖为妈妈和弟弟妹妹买回包子

《中国奇谭》里的妖怪们,好像与大多数人们记忆里青面獠牙、凶神恶煞的妖怪形象不同,他们似乎与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区别,是温情的、活泼的、顽皮的,甚至是彬彬有礼的。

其实,据专注于妖怪学的作家张云所说,“几乎90%的中国妖怪都是与人为善的,除非被招惹,否则不会主动伤害人”。

《中国奇谭》里的小狼妖“林林”,喜欢化作小女孩与人类小孩玩耍

出生在安徽乡村的张云,自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妖怪故事,那些神秘的、虚幻的传说将他深深吸引。

长大后的张云,耗费数十年时间搜寻典籍,试图将被遗忘近百年的中国妖怪文化重新打捞上岸。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为大约1080种妖怪“上户口”,把它们的故事集结成书,出版了《中国妖怪故事》《妖怪奇谭》《妖怪奇谭·狐雨》《讲了很久很久的妖怪故事》《猫怪》《作妖》等以“中国妖怪”为主角的作品,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更丰富、立体的妖怪形象。

张云部分作品

01

妖怪是什么?

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将妖怪定义为:“根植于现实生活中,超出人们正常认知的奇异怪诞的事物。”也就是说,人们认为,许多动物、植物甚至普通物品,和人类一起生活得久了,便会沾染“人气”,成精成怪。

这些与人们一同生活的妖怪们,往往都充满了温情,甚至将人类当做自己的家人来看待。比如一只明代的小妖怪“提灯小童”,便是如此。

提灯小童/图据张云《讲了很久很久的妖怪故事》

传说,有一位姓张的老人,晚上从田野里回家,天黑路滑,十分不便。这时,忽然看到前方有一个小男孩挑着灯前来对他说,“爷爷,我特意来接您老人家回去!”老人虽然很疑惑,但还是十分感动地伸出手扶着小孩的胳膊前行。等走到了有人家的地方后,灯笼突然熄灭,小孩也不见了。老人仔细一看,自己手里抓着的竟然是家中一把破旧的笤帚。

试想一下,当老人清晨离开家之后,屋内虽然空无一人,但陪伴了老人良久以至于通了人性的器物们,都在翘首以盼老人回家。直至深夜,老人还不归来,放心不下的笤帚只好化身为一个提着灯笼的小男孩,寻找他们挂牵的爷爷,接他回家。这一只小妖怪,竟仿佛真如老人的子孙一般。

《中国奇谭》里,同样出现了照顾三爷爷的“小绿妖”

在中国古人的记录里,妖怪不仅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善恶俊丑,不同时期的妖怪的特点也是不同。比如先秦时期妖怪雄浑浪漫,两汉时期妖怪开始脱离半人半兽、能力巨大的“创世”级妖怪,更加趋向于大自然……

而唐代妖怪,大约是因为当时人们生活富庶、民风自由,故而妖怪们的性格也十分潇洒自如。

驴妖/图据张云《讲了很久很久的妖怪故事》

比如唐代的驴妖。传说唐代天宝年间,有一家人正在聚会,酒酣耳热之际,忽然有一只巨大乌黑的手臂从烛火的阴影中伸出来,责怪道:“你们聚会,也不叫上我,太不够意思了吧!也给我吃一些肉!”

人们觉得奇怪,给了它一些肉,不久,这只手臂又伸出来说,“感谢您给我的肉,我吃完了,请再给我一些。”如此反复多次,人们终于觉得不耐烦,拔出刀剑砍断了这只手臂,竟发现那是一只驴腿。第二天,大家沿着血迹追踪,才发现不远处一户人家养的驴,昨晚无缘无故少了一只腿,原来这就是昨晚前来要酒肉吃的驴妖。

这样的妖怪,与其说“可怕”,不如说更像朋友聚餐时,从隔壁桌突然上来搭讪的“社牛”——别人正聚餐呢,小驴妖倒是自来熟一般理直气壮地质问聚会为什么不叫上它,更是伸手就要酒肉吃,最后因为贪图这一口酒肉损失了一条胳膊,让人又气又笑。

就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贪吃贪睡,憨厚可爱

“不论是先秦时期那种具备磅礴气象,‘开天辟地’的大型妖怪,比如混沌、穷奇、梼杌等,还是说民间口耳相传,带着浓浓人间烟火气的妖怪、物怪,中国妖怪种类很丰富。而且如果你去典籍中细看会发现,中国的妖怪禀性丰腴,嬉笑怒骂,各种都有。”在张云看来,不管是温暖贴心的“提灯小童”,还是自来熟“社牛”驴妖,亦或是其他的妖怪,不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还都有各自的性格。

鹿妖/图据张云《讲了很久很久的妖怪故事》

“当你去读妖怪的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妖怪甚至会主动去跟人友好地打招呼。因为某种程度上说,妖怪的寂寞,是人的寂寞。”张云说。比如晋代的鹿妖,在山中遇到道士修炼,便化身为穿着黄色长衫、戴着葛布头巾的青年前去施礼道,“劳烦两位道长,在这里辛苦地隐居修炼。”

我们其实可以猜测,这只鹿妖也许在山中早就十分孤独寂寞,当它好不容易遇到人类时,便忍不住上前行礼交谈,张云说,“乐于助人、古道侠肠、睚眦必报、真诚单纯、戏谑调皮……性格鲜明的中国人,创造出了同样精彩纷呈的中国妖怪。中国妖怪深层次地参与到了中国人的世俗生活,婚丧嫁娶、柴米油盐、恩怨情仇,它们对人类的态度,便是人类对自身的态度。”

02

“妖怪”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古人对自然认知不足,加之难以解释各种离奇现象引发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心理感应,便出现了种种传说。

在张云看来,妖怪并不能简单地归为封建迷信。“妖由人兴”,妖怪的故事是一面镜子,从另一侧面反映当时的人心、欲望和表达,是社会状态、人类心理、文明衍化的映射,“简而言之,妖怪,存在于人心和世界的缝隙之中,人妖共存,有人的地方才有妖。因为妖怪,只存在于人的头脑、意识之中,反映的是人的深层次精神世界。”

《西游记》里代表正义的孙悟空、猪八戒与沙僧,其实也是妖怪

因此,“中国妖怪”的背后,充满着当时人们探索世界时的一些哲学思辨,是人类历史、文化、宗教、思想、风俗等多方面的交融,是“人的学问”。

比如《中国奇谭》第二集《鹅鹅鹅》,出自南朝梁时吴均的《续齐谐记》中的“阳羡鹅笼”:一个年轻货郎在山里偶遇一个受伤书生,书生请货郎喝酒,席间寡淡,于是从嘴里请出一位女子,后来书生睡着后,女子又复从口中请出另一位心上人。

《中国奇谭》动画中,可从口中取出物与心上人的妖怪

张云说,“就其内核而言,如今我们可能会说它是一个常见的‘套娃’,而在当时人看来,它其实是记录了件‘怪事’,可能不见得是妖怪,而是奇人轶事,他们嘴里能吞剑,能藏很多奇怪的东西,这里是有其传统的。”其中的哲学思辨,用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评价总结,便是“幻中出幻,辗转相生”。

这种“套娃式”叙事结构,在中国妖怪故事中相当典型。比如记录在晋代干宝《搜神记》中一个叫“镜目”的爱恶作剧的妖怪,十分具有代表性。

“镜目”/图据张云《讲了很久很久的妖怪故事》

传说有一人骑马夜行,偶然发现道路前方有一个人影,心中大喜:终于遇到一个同伴。于是上前拍他的肩膀,只见那人扭过头时双目圆睁,面容骇人,两眼像镜子一样灼灼放光,才知是个妖怪。这个人连忙往回跑,后来又遇见一个行人,那人就向他说了刚才的事,两个人谈得很融洽,一块结伴往前走,夜行人这才也长吁一口气说,“今天终于逃过一劫,刚刚那妖怪太吓人了。”结果没想到,刚刚遇到的这个“同伴”却转过身说,“你回头看看我,是不是长这个样子?”回头一看,那人原来就是之前的那个妖怪!

此外,翻阅妖怪故事,会发现中国具有教化意义的妖怪故事特别多,这些口耳相传的妖怪故事,往往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为善、相互尊重”“因果报应”等等简单的道理。

比如唐代、清代都有记录的一种一只脚的妖怪“山魈”,和人相处就非常融洽。人们如果尊重它,它也就会庇护人类;反之,如果人们对它不够礼貌,山魈也会对人类略施小惩。

在田中耕作的“山魈”/图据张云《讲了很久很久的妖怪故事》

传言唐代天宝年末,有个叫刘荐的人,在山中遇上山魈,出言不逊喊它是“妖鬼”。山魈生气地说:“我没招惹你,你干嘛骂我?”于是山魈跳到树枝上喊来老虎把刘荐摁在脚下,笑着说:“你还骂我不?”刘荐就不停地跪拜,求它饶命。见他态度好了,山魈也不继续为难,便让老虎放他离开。

与人为善的山魈,每年都和人联合起来种田,人只出田和种子,剩下在耕地里种植、忙碌的全都是山魈,谷物成熟的时候,山魈便来喊人平分。山魈的性情耿直,和人分粮食,从来不多拿;人也不敢多拿,传说多拿了会招来灾祸、疫病。

“除了哲学思考,中国妖怪故事中还有其他的文化价值,比如有些古代典籍中的记载会有科普的作用。”据张云介绍,唐代《酉阳杂俎》中记载一个名为“修月人”的妖怪,“修月人”说,“月亮的情况像圆球,它的阴影多半是因为太阳光被遮蔽才产生的,在它的暗处,常常有八万二千人在那里修月,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从中不难看出,对月食的理解早在唐代就带有些科学意味。

03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讲述和记载妖怪的故事,留下了《白泽图》《山海经》《搜神记》《夷坚志》《子不语》《聊斋志异》等无数的经典作品。

《山海经》/图据图虫创意

而图像表达的神怪形象,则至少需要上溯到万年前。无论是兴隆洼文化的石雕兽形神怪形象,还是高庙文化的陶塑饕餮形象、河姆渡文化陶塑聚首形象、象牙雕双鸟朝阳图像、良渚文化鸟人形羽冠神徽,到石家河文化的高冠大獠牙型玉人头像等等,都证明妖怪在中国的土地上,流传万年生生不绝。

雕刻鸟人形神徽的良渚玉牌

然而,最先研究“妖怪学”并将之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

《百鬼夜行绘卷》真珠庵本

日本的妖怪文化火到什么程度呢?它们不仅仅活在日本的传说里,还成为了人们熟知的种种游戏、小说、动漫IP,比如知名动漫《夏目友人帐》《犬夜叉》《银魂》《鬼灭之刃》等等都有天狗、雪女、河童等等“名妖怪”。

日漫《夏目友人帐》中的妖怪

但是,就如日本著名的妖怪研究学者水木茂说的那样,“如果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原型来自中国。除此之外的20%来自印度,剩下10%才是本土的妖怪。”比如“玉藻前”的原型来自《山海经》的青丘九尾狐,“姑获鸟”的原型在郭璞《玄中记》已有记载。

日漫《犬夜叉》中的妖怪

这也是让张云等一众中国妖怪爱好者们感到遗憾的一点。几年前的一次漫展上,一些年轻的孩子装扮成各种妖怪,当张云问起一个孩子他装扮的是什么妖怪时,对方却说他们装扮的都是日本的妖怪。这个回答让张云非常震惊,因为这些孩子装扮的姑获鸟、天狗、饕餮等等,应该是中国典籍中的妖怪。

其实,中国妖怪相对于日本妖怪,种类丰富得多。日本“当代妖怪漫画鼻祖”水木茂先生将妖怪笼统概括,“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日本人民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都称为妖怪。”

日漫《鬼灭之刃》中的妖怪

而在中国妖怪,细分了妖、精、鬼、怪四大类。人之假造为“妖”,此类的共同特点是人所化成或者是动物以人形呈现的,比如狐妖、落头民等等;物之性灵为“精”,山石、植物、动物、器物等所化,如山蜘蛛、罔象等等;魂魄不散为“鬼”,以幽灵、魂魄、亡象出现,比如画皮、银伥等等;而物之异常为怪,对于人来说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如天狗、巴蛇等等。

王祖贤扮演的聂小倩,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此外,中日妖怪的性格特征也有所不同,张云总结,中国的妖怪禀性丰腴,嬉笑怒骂,各种都有,但日本的妖怪,总体风格上,大部分是冰冷的,是幽怨的甚至是复仇的。“全世界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国家像中国这般,将关于妖怪的记载、想象以及在生活中的映像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思维方式,其延续时间之长、延伸范围之广、文学作品之多,举世罕见。”

张云提到,日本妖怪研究专家小松和彦教授曾有过经典的论述,他认为通过妖怪的研究,探究日本社会文化和宇宙观的变迁史,揭示出背后不变的日本人的固有信仰,以及区分自我与他者的精神结构。“所以,研究、传承中国妖怪及中国妖怪文化,不仅能够触摸、认识、了解先人的思想、生存状态、精神家园,也可以知道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成为认识民族特性的一把钥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