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牍之势011-3大灾重建揭秘

木牍之势011-3大灾重建揭秘

00:00
19:10

§§§木牍之势011-3抗震重建解密

【传播四川好声音,挖掘巴蜀老故事】

   欢迎收听我的喜韵坊【巴山蜀水老故事】,由喜马拉雅FM出品,有声版权壹万部之纪实文学《木牍之光》。作者:元夫。播讲:蜀道声音盒子剧社队CV倾情打造。

   请投月票、请订阅、请点评、请点击右上角转发第一时间更新哦!




                   特殊党校  教育基地满山川


    为了援建差点搭上自己性命的还有一位指挥长,他就是史济权。

    此次回访,他经过精心策划,所带领的回访团由三部分组成:原宁波指挥部成员、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他现在的属下、宁波企业界人士。三路人马各有使命,分别为回访、学习、圆梦。原宁波援建指挥部成员回访以解相思之苦;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干部来青川学习“枣树精神”、学习援建精神;宁波企业家来青川实施“圆梦”行动,考察企业投资合作,为青川高中(这是援建时的项目名称,即后来的青川中学)设立奖励基金,每年考进高校的前 30 名学生每人奖励 5000 元。

    “五年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援建偏重于基础设施的硬件提升,对于青川的经济发展援建是不够的。所以,这次带企业家来就是弥补当年的遗憾,延续和落实双方建立起来的长效援建机制。”史济权说,制约青川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匮乏。所以,这次的“圆梦行动”设立高考奖励基金。

    这一点是浙江援建干部的共识。所以,原援建青川指挥部的各位指挥长以及援建者都有对于青川人才培养工程不同方式的后续援助。在援建者内心深处,青川长效有序发展,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因为史济权的一队人马另有使命,所以他们没有与回访大部队同行,当谈月明一行到达枣树村时,史济权的队伍早早地结束了他们在枣树村的学习回访任务,而去青川中学参加圆梦行动了。

    枣树村震后成为名村。因为两幅标语受到温总理称赞而名满天下,总理曾两次来到这个村庄。如果说阴平村是青川生态的滥觞,那么枣树村则是青川精神家园的代名词。“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两幅出自农民的标语裱在玻璃镜框里,尽管有些斑驳,但仍清晰可见。这里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党建长廊,将党的一大到十八大每次大会的主题提纲挈领地反映出来。

    而在枣文化长廊中,历代有关枣的诗词歌赋给人一种深邃高雅的文化熏陶。精神文化活动室和展览室则浓缩了震后各个时期枣树村的变化,以及总理与枣树村村民的互动情形。我想,任何一个团体来到枣树村接受党的教育、接受抗震救灾精神教育都不会感觉乏味和枯燥,睹物思人,都会有实实在在的内心触动。枣树村就是这样一所非同一般的党校。史济权将现在的属下从宁波带到青川接受教育,可谓用心良苦。

    应该说,青川全域就是一所党校实践基地。东河口地震遗址、地震博物馆、县城抗震救灾博物馆、感恩阁、感恩墙、感恩广场最集中展现了汶川地震发生后,党领导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历史。不管是参与或者没有参与这场波澜壮阔战役的人,只要细心体会,都会对我们的党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坚信党的领导。

    “地震惊天动地,抗震救灾感天动地,灾后重建翻天覆地”不仅仅浓缩在以上几个固定的设施之内,每一个乡镇都有类似的陈列室和展览室,相当于小博物馆,规模大一点的富有特色的,比如智慧岛教育园区、马鹿初中、大院回族乡、凉华村、枣树村、东河口村三元坝社就被建成青川县“三基地一窗口”,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关于这一点,是由青川的地域特点、重建特点、浙江的援建体制格局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因为每个乡镇都由一个浙江的市或县对口援建,青川的片区地域特点本来就明显,加之不同地域又烙上浙江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援建特点,其特点就更加突出,这就是青川特色。涅槃后新生的青川特点,就是青川区别于汶川、北川以及其他灾区的灾后重建特点,并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青川和青川灾后重建。所以说,青川全域是一所极富多样性特色的特殊党校。

    而在浙江,几乎援建的每个市、县都有一个“援建博物馆”,这个援建博物馆是浙江记忆,是浙江历史,是浙江自豪,更是一所特殊的党校教育基地。

    “援建是一所特殊党校。”史济权说。干部在这所党校里毕业了,就可以承担任何急难险重的工作。宁波市委组织部曾经与他探讨干部问题,他说:“要培养一个好干部必须要把他放到艰苦环境中锻炼,这样才能锤炼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他举援建青川的例子,他们当初援建青川,面对青川特殊情况,如果单有“做功”(实干精神)而没有“创功”(创新精神),或者只有“创功”而没有“做功”都是不行的,德与才,缺一不可。青川人民都知道,浙江人民也知道,青川县城的重生凝聚着他们多少的“做功”与“创功”,多少德与才。

    宁波建立的援建博物馆是浙江援建博物馆中规模较大的,宁波市委市政府也将此作为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史济权说,援建结束时,宁波援建青川指挥部被宁波市委评为“英雄集体”,援建干部分别被记一、二、三等功,评为优秀工作者,就是因为他们在青川创造了无数奇迹,在15个月内为青川建起一座新城。作为班长,他所创立的“一线工作法”以及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创新举措在宁波被大力推广,是宁波一笔宝贵的经验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援建结束以后,他们回宁波进行了巡回演讲,使援建精神和援建奇迹在宁波也家喻户晓。

    嘉兴市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原嘉兴指挥长)董长杰带领原嘉兴部分援建者去了他们曾经援建的房石镇、前进乡,开展捐赠、探讨合作等活动。

    青川在后重建时期对房石片区的未来发展更是高起点谋划,标志性事件就是青龙湖(曲河水库)的规划建设。县水务局局长赵普军说,这座水库位于青川西南青竹江流域,与青川东北部的白龙湖相呼应,所以称“青龙湖”。两年后,青川将会出现两颗明珠,东方明珠白龙湖,西方明珠青龙湖。青龙湖建设已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是集灌溉、防洪、生态保护,适当兼顾发电,库容为6098 万方的多功能水库。青龙湖一开始就高起点按照生态景区规划,湖中不允许网箱养鱼,完全采用纯生态养殖。“三通一平”工作已经开始,计划 2015 年底建成。青龙湖建成后,将会带动房石片区旅游业的发展。

    以白龙湖、青龙湖两大水源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包括14座小型水库)在后重建时代也陆续展开,与国土部门的水土保持项目资金打捆,进行耕地治理和保护,既分工又合作,共建安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生态堤防,栽花种树。所以,后重建时期的青川不仅美丽清洁生态,而且稳固,任凭外界地震、洪水、泥石流,青川仍旧安然无恙。过去的青川就是灾难的代名词,今日青川则真正回归“青青之川”的本义。

    看到房石、前进、县城以及枣树村的变化,回访的人也说想不到管理得如此好。董长杰说,他们当初带着“红船精神”来青川援建,与青川共同见证这一段涅槃重生历史,今后也会长期合作,努力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好。


    杭州指挥部此次回访虽然只来了指挥长李包相,但杭州后方却牵挂多多。《杭州日报》柴明雄,曾经也是杭州指挥部一员。11 日晚,他便联系我、联系竹园当地干部群众,询问很多关于青川、关于竹园的情况,有关后续发展、管理、合作等方方面面,约好回访团到竹园后,我们进行了现场连线。从话语中听出,他不仅仅是为了在512日的《杭州日报》上发布关于青川的消息,更是饱含对青川深情的牵挂。像每个浙江援建干部一样,他对青川梦萦魂牵。

    竹园镇三郎村因黎渊石砚传统产业在青川独树一帜,震后为杭州指挥部援建。黎渊石砚是四川名砚之一,因石砚材料出产在该村的老地名“黎渊里”而得名。清康熙三年剑州知州乔钵的《黎渊石铭》曾这样描述:“龙城北峙,剑阁东排,黄沙马鹿,黎渊以开,崇山之阴,寒泉之底,冰雪凝骨,苍云润理,于万斯年,麋踏龙啸,岚迷瘴罩……”建国以后,当地民间艺人曾进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受到朱德委员长接见,郭沫若也极力赞扬黎渊石砚,被港、澳客商誉为佳品,并远销日、韩及欧美各地。

    地震后在杭州的帮扶下,三郎村永久性住房集中修建在剑青路旁一个大弯之处,村民安居之后,传统艺人陆续重抄旧业,加工石砚,但仅限于家庭作坊。灾后重建中,三郎村每每成为青川农房重建参观点,黎渊石刻正宗传人邓成精美绝伦的黎渊石砚作品每每让各阶层人士瞠目结舌,没想到深山里有如此宝物。邓成 2009 年精心创作的一款五龙砚,以14万元的价格卖出,创造了迄今为止黎渊石雕“五龙砚”单个售价的最高纪录。此后,有7户人专门从事黎渊石刻,都因黎渊石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一方砚台做下来大致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一般的黎渊石砚价格大概在2万元一方,这些砚台在成都、杭州、北京及国外市场都很畅销。由于价格偏高,难以走进普通百姓家中,旅游旺季也难以让更多游客购买。”面对这一情况,竹园镇着手建立黎渊石刻合作社,使其生产规模化,使用统一商标、统一创作生产、统一销售,壮大队伍,开发高中低多层次的黎渊石雕产品,使其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产品也从单一的砚台向普通的摆件、挂件等多样化发展。





    “当年废墟已没有了踪影,竹园如今道路宽敞、新房林立于蓝天白云之下,鸟语花香之中,至2012年末,青川GDP较震前接近翻番,正处快速发展期。”李包相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杭州日报》记者柴明雄,穿云破雾的浙川大道,将青竹江两岸围成八个大坝的防洪堤、安居工程、卫生院、学校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虽然现在竹园作为青川“副城”,但依然大气磅礴,不失为青川的“海德堡”。

    在竹园新型材料工业园区,他们看到引进的企业都是国家环保项目。援建回访团一行深感欣慰。率先提出“生态工业”,这是青川的又一创举青川是一个生产“创意”的地方。

    在“智慧岛”教育园区,援建者与学生共同种下了 12 棵银杏树。

    谈月明一行对青川银杏工程的深入了解,缘于在枣树村与村民的座谈。通过座谈得知枣树村村民在后重建时代除广泛栽种枣树、核桃等果树而外,还大力发展“银芋”(银杏园中套种魔芋)新产业,银杏见效慢,但在银杏园中套种魔芋一点也不影响土地产出,这也是青川的“创意”。

    其实,不仅是“银芋”产业,还有“银茶”“银菌”等产业模式等。因为魔芋能消肿散结,解毒止痛,治毒蛇咬伤,能抗癌,能减肥,是典型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很大。

    曾有人把这种产业模式叫“银魔”产业。向此德听了笑道:“你这么说别人还以为银杏是魔怪呢,称'银芋’咋样?”此后,“银芋”产业在青川风行,即便不明真相,谐音也很美。援建者一行非常激动,他们的兴奋点不在“银魔”“银芋”的称谓,而在产业的结合方式。“你们的产业梯次发展,长(银杏)、中(果树)、短(魔芋)结合,很好!”这才有了在竹园“智慧岛”教育园区种植银杏树,用实际行动支持青川的银杏产业。“此时我们栽下希望树,定能变成孩子们的智慧树,青川的致富树。”

    2013年3月,浙江援建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正式撤销。从官方层面来讲,援建使命就此结束,“但是我在心里会永远把这个指挥长当下去的”,真诚的一句大实话,谈月明许下承诺,明年还回青川,通过其他方式延续帮扶。


本书作者简介:

    笔名元夫、本名熊芙蓉,曾作教师,现为广元日报社记者、编辑。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前21小时抵达青川,在青川遭遇特大地震,逃出房间后即开始采访,十三日回到广元,当即在广元新闻网发出第一篇青川灾情报道,之后大部分时间泡在青川,因而有了这部《木牍之光》。




记住灾害历史,敬畏自然生命。

   喜马拉雅FM【巴山蜀水老故事】本辑播讲完毕,感谢您的收听,有声作品陆续上架。如果您对蜀道文化感兴趣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文字;如果您喜欢巴蜀文化,可以在喜马拉雅官网搜索《通往天堂的路》、《少年武则天》、《唯美四川螺髻山》、《朝天关风云》、《花蕊夫人》;《村里的故事》、《趟过记忆》、《青青之川》、《蜀道天下》、《武曌千秋》、《木牍之光》、《东河口绝恋》等。

请投月票、请订阅、请点评,点击右上角转发第一时间更新哦!


欢迎著作者与蜀道声音盒子剧社合作有声书数字音频,详询微信ZMXD要法要法(您懂的)、敬请期待。

亲爱的小耳朵下辑更精彩,我在蜀道等您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