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亭“换角色”,物尽其用才能避免浪费

核酸亭“换角色”,物尽其用才能避免浪费

00:00
03:49

“冬天外面那么冷,要是设几个岗亭,环卫工人扫几条街就有个能歇脚、喝热水的地方不是挺好?”近日,《北京日报》报道了核酸亭后续管理、撤场等问题后,不少市民通过留言、来电等方式,提出有关核酸亭就地改造再利用的建议。其中,把核酸亭改造成环卫工人临时休息岗亭的建议最多。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社会面核酸检测的需求骤减,很多街头巷口的核酸亭进入闲置状态。据第一财经报道,2022年5月,2022年5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核酸采样点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3万个左右,单个核酸采样亭的价格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如今,这些核酸亭大量闲置,既占用城市公共空间,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想办法让这些核酸亭转换角色,物尽其用,才能高效利用城市资源,使更多人从中受益。

合理处置闲置核酸亭,首先要清晰确权,明确责任主体。具体而言,有的核酸亭是地方政府统一采购的,有的则是爱心企业独自或共同捐助的。每个核酸亭最终何去何从,应该由产权所有者决定。据媒体报道,现实中,一些核酸检测亭之所以很难快速撤场,正是因为其涉及多方产权单位。对此,尽快明确产权归属,在多产权单位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才能避免核酸亭去向不定的状况,后续管理时也才能更有章法。

目前,对于核酸亭的“变身”方向,不少地方都作出了积极探索。比如,广州、深圳等城市将一些核酸点改造为“发热诊疗站”,为无基础病的发热患者提供对症药物的开药服务,症状较轻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迅速完成问诊、开处方、配药等流程。类似做法,不仅能使居民的就医过程更加方便,也能实现合理分流,缓解医院的问诊压力,集中精力救治症状较重的发热患者。

除了医疗用途,一些地方的核酸亭还摇身一变,成为休息驿站,为环卫工人、外卖快递骑手等群体提供歇脚之处,使他们在工作间隙能够有地方坐一下、喝口水、充会电。特别是在寒冬酷暑时节,休息驿站更能发挥遮风避雨的暖心作用。对城市治理而言,用心看到这些街头工作者的隐形需求,尽量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也是人性化治理的生动体现。

其实,核酸亭的改造方向并无一定之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在现实中能派上用场。对此,不妨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多听听周边居民的意见,结合当地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转变。杭州市萧山区将核酸小屋变为“亚运青年V站”,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志愿服务。苏州某社区针对附近教师、学生比较多的情况,将核酸采样亭改造成漂流书屋。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因时而变的灵活思路,挖掘出了退役核酸亭的更多使用价值。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一些尚未拆除的退役核酸亭,因为坐落位置特殊等原因,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不便。据报道,有的核酸亭“严丝合缝地占满了便道”,居民经过时要从机动车道绕行,有的核酸亭占用了社区广场的位置,使居民健身休闲的空间变得局促。在后续管理规划时,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优化布局,通过移位、合并等方式,减少其对道路交通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干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