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秦汉史》6 秦王扫六合:大一统时代的开启

张欣《秦汉史》6 秦王扫六合:大一统时代的开启

00:00
12:56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张欣,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荀子入秦所见

秦汉时期的历史,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经过百余年的持续努力,政权日益巩固,经济日益发展,出现了富国强兵的局面。

军功爵制,培养出一大批军功地主,他们以攻城略地,割下敌军的头颅,割下六国将士的耳朵,以此积累军功,换取更大的经济收益、政治权力,形成了一种嗜血成性,紧紧跟着秦朝统治者的政策,一往无前的阵势。

商鞅又推行的强制分异之法,产生了更多的小家庭,可以为君主提供缴纳田租的更多的单元,提供更多的兵役的、士兵的来源。这些都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时,在与其他六国之间的整体的力量已经拉开了比较大的距离。秦国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以往学者做了很多的叙述,我想换一种思路,从当时的大学问家荀子的视角来看一看。

荀子在他的名著《强国篇》当中,记述了一些他进入秦国、观察的秦国,从百姓到官府,再到朝廷各个环节的一些感受。这样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秦国的政治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材料。首先在《强国篇》中,荀子首先观察到的是秦国具有形胜之地:城池险固,地形险要,各种山川林木比较丰美,这是天然的形胜之国。进到国境之后,看它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百姓淳朴,“畏有司而顺”,也就是敬畏他的官吏长官,但是非常听话。荀子总结说,这是“古之民”。然后荀子又进一步到了都邑的官府,就是到了官吏的所在地方,在那里看到那些小吏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忠信的这种状态,他称之为“古之吏”。然后随着他的视野接着往里面走,到了国都,看到了一些士大夫,这些士大夫是一种什么状态,这些士大夫出了公门,就回到自己的家中,不会有其他的一些私事,不会有任何的朋比为奸的这种行为,荀子称这些人为“古之士大夫”。荀子然后就进一步深入到秦朝的朝廷,看朝廷是一种什么状态,他发现秦朝的朝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从来不会拖延,不会耽搁,这种状态,甚至是一种恬静的状态,是非常安静、娴和,没有任何的嘈杂之声,所以荀子称之为“古之朝”。由这四个方面,荀子得出了他的结论,也就是说当时的秦朝与战国的其他的六雄相比,它能够战无不胜,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能够实现局部的统一,这不是幸运不幸运的问题,而是数,也就是一种规律。

我们可以来仔细考察这段史料,首先我们要明了这段史料的时代,只有对这个时代做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之后,我们才可以做出更为符合当时情况的一些论述。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荀子入秦的时间大致是在公元前260年前后,也就是商鞅变法100年之后,这段史料通过由远及近、由外至内的观察记录的顺序,也就是随着荀子访问秦国的一个行程的路线,和他对秦国的认识的程度的先后顺序,做出了一个判断。在这条史料当中,有不少的疑难点,比如说在荀子的眼中,这些“古之吏”、“古之士大夫”究竟是哪些人?其中的士大夫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称呼他的具体职官,而称呼他的爵称?我们知道在《睡虎地秦简》中,当时的各个官职已经有比较清晰的一个名称,为什么荀子在他的叙事当中没有说这些名称,而只称他为士大夫?荀子从秦国所占据的形胜之地来开篇,说到秦国占据山川形势,占据用兵的要塞,然后再观察那里的百姓,认为那里的小吏是“古之吏”,认为那里的士大夫,也就是高一点的官吏,是“古之士大夫”,然后再观察秦国的朝政,认为是“古之朝”。古在这里并不是古代的意思,在古人的观念当中,有以古为美的倾向,也就是五帝三代胜过后世,如果把后世的某个国家比作古代,中间含有很多赞美的意味。

荀子这篇从朝政百官、百姓等诸多角度看到的秦朝是一种蒸蒸日上的氛围,如果假以时日,自然秦朝有一统天下的实力,秦国必将有所作为。在与六国的交战当中,屡屡使对手败北,这不是幸与不幸的问题,是数,也就是命运、是规律。如果秦国循着这种发展的路径,继续往前发展,它在与其他国家的交锋当中最终会取得胜利。当然荀子是站在儒家的立场,在无限赞美秦制的同时,也严厉地指出,秦朝缺乏儒学的参与,仅仅依据法家的思想来治国,国家的上下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很有可能随着秦朝的一统,会出现另一种危局,也就是由“霸”而“亡”。

荀子还在《议兵》这一篇对秦国的兵力与其他诸国的兵力,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我们可以接着分析。在《议兵篇》当中,荀子说道“齐人隆技击”,讲究作战时候的技巧,“得一首者,则赐锱金”,就可以赏赐一些金币。魏国的兵士是一种什么状态?魏国的兵士,我们看到他不是技击,不像齐国一样,他是一种“衣三属之甲”,就是穿了非常厚的甲,然后持着十二石的弩,应该是射程比较远的一种弩,并背负50个弓箭,同时还带着戈、带着剑,带着三日的粮食,每天要走一百里的路,如果通过这种严格的考核的话,他有可能被选为这个国家的士兵,将赐予他田宅,但是这种严苛的选拔士兵的方法,用不了几年时间可能就会中途而衰,没有候补的力量,难以为继。对于秦国的这种兵力,荀子没有直接的描述,而是对秦国用兵的思想做了一个叙述,荀子说道“使天下之民,皆要利于上,非斗无由”,也就是说如果想从统治者那里取得一些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话,只有通过不懈的出兵作战才有可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方法。同时强调有五甲首可以隶五家,也就是说,如果出兵作战,可以得到五个甲首,这种甲首应该是对方的小长官之类,不是一般的士兵,如果得到五个甲首的话,就可以获得五户人家,来为自己做劳务。荀子由此做出一个对比性的评价,也就是齐国讲究作战的技巧,讲究技击,遇到刚才我们看到那种,经过严苛的选拔的魏国士兵的话,很有可能不敌魏国的士兵,但是魏国的那些士兵,遇到秦国这种以极强的经济、政治诱惑的士兵是敌不过秦国的。荀子推崇秦国的军制,评价这种征发的兵力,它对外作战的话,应该是能取得更长久的战果。


秦并六国的是与非

最终的结果,我们读史书都已知晓,秦朝将六国逐渐消灭掉,秦始皇称皇帝,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秦帝国。秦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统,帝国的版图幅员辽阔,皇权官僚制的触角已经遍及帝国的各个角落,每一个编户民的身上。对此,贾谊的《过秦论》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大家耳熟能详,我可以再念一遍,然后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分析,“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六世也就是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世,“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等等。后面还对匈奴也做了一些论述,贾谊的论述不无豪迈英雄之气,我们读后仿佛不由自主地站在秦国、站在秦始皇的立场,虎视眈眈地看着六国。秦军是虎狼之师,“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就是左手夹着人头,右手牵着这个俘虏。六国被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城略地,血流成河,各个击破,六国的宗庙、社稷相继倾覆,百越也束手就擒,匈奴为秦军后撤数百里。不过如果我们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多一些同情和理解的话,六国贵族、百姓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甚至身首异处、略卖为奴,斑斑血泪,悽悽别情,秦国军队自身也有数十万,甚至更多的死伤。秦国上至帝王,下至各级的官吏,黎民百姓也被拖入军国主义战车而无法自控,对这种形式的一统,我们应该有更为全面、清晰的认识。

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拒绝套路的自然读书者

    老师的普通话需要多练一练,语言组织也需要在准备准备

  • 一摩尔碳酸钙

    为啥这个电子书总是点不开

  • 魏武云雷

    太精彩了,听着听着就没了。请问多久更新一集?

  • 安菲尔德_qs

  • 阿华_0e

    学习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