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漫读|儿时农村赶年集

正观漫读|儿时农村赶年集

00:00
03:59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人外出打工的少,家乡的年集热闹非凡。集市是逢单日子,附近一个集镇是双日子逢集,遥相呼应。

一进入腊月,清早四五点,街道两旁便摆满了小摊,商贩甚至在街道中间也支起了摊。腊月无疑是他们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日子,谁都不会错过这一个月的集市。

那时,冬天很冷,常常冰天雪地。小镇街上,如果说下雪是美丽的,那家家户户屋檐下挂着晶莹通透、冰清玉洁的冰凌更是让人啧啧称奇,惊叹不已。三九寒冬,无疑影响了交通,但丝毫阻拦不了小镇集市的热闹。

卖豆腐的、打米的、酿酒的、轧面条、卖饺子皮的、炸油条的、卖馍的、卖肉的、磨油的、卖烟酒糖果的、卖蔬菜干果的、卖柴卖炭的、耍猴卖艺的、卖衣服鞋帽、卖锅碗瓢盆的、打铁的、磨刀的、卖家具的、卖香烛纸炮的,等等,应接不暇,人流拥挤甚至摩肩接踵。推自行车的按着铃铛;挑柴的叫着:“撞着了,撞着了!”过个农用车,爬行得像蜗牛;卖藕的,忍受刺骨泥浆、冰水,跳进堰塘,采摘新鲜的莲藕挑到集市上,期待能卖上个好价钱。不少父母老远提着自家特产来赶集,卖些钱,换回孩子想念的糖果、糕点或者过年的新衣服。孩子们由父母张罗着试衣服,付了钱,把新衣服拿在手里甭提多开心。

儿时腊月,小镇街上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赶着趟儿冲撞着眼球,跟着父母赶集是好开心的事,紧紧地跟在他们后面,生怕走丢。集市上最让人激动的声音当属那街头蓬头垢面的老把式,生意人手摇着爆米花机,打开机子“嘭嘭”惊天巨响,香喷喷的爆米花一泻而下装满麻袋;也能看到手扶拖拉机停靠在街头,吞吐着大米,又吐出长长的麻杆;那声声“打糖了,打糖了”像极富磁力的男中音歌唱家,响遍大街小巷,围拢着孩子们的笑脸,递过钱,卖糖人熟练地用木制的楔子迅速敲下一块,再用杆称称一称,交给孩子,孩子面带喜色飞快地跑开了。伴随着严寒,伴随着腊肉、香肠的精心薰制,年画、对联的粉墨登场,孩子盼望的年关近了。幻想着胸前又能挂着姥姥用糖和爆米花制成的“花米团”,再用细细的绳串起来;幻想着拜年的压岁钱,吃到平时吃不到食物……

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灶糖,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赶乱岁,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腊月二十八蒸馍写春联,除夕贴春联吃团圆饭,炮竹一声旧岁除,千户万户迎新春。乡亲们按照这样的传统年俗置办着年货,把乡村的集市挤得火热。

那时经济条件差,物质并不丰富,年集给了我们更多的期待、满足,获得感和幸福感。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也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不少乡亲有的举家迁到县城,有的迁到地市,有的定居到了大城市,家还在乡镇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在外打工,乡镇有了大超市,加上如今网上购物的风行,乡镇年集变得冷清了起来,年味变得越来越淡。

但一到年关,儿时热闹的乡镇年集却像幻灯片一样,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满满的回忆、满满的乡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