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一个筋斗翻上天庭,上演一场大圣搓碟、神仙蹦迪、仙娥摇花手;唢呐笛子琵琶古筝在现场奏出电音,指挥手托宝塔,大约是致敬托塔李天王;弹幕大呼“大雷音寺变成了大电音寺”“凌霄迪厅开业了”……在“2022最美的夜”bilibili晚会中,这个脑洞大开细品又很有文化的节目,没让平均年龄20岁的观众失望,被评“全场最佳”。
掐指一算,节目所依托的动画元素,距离这群年轻观众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经典的魅力在于,故事是那一个,讲故事的方式却有很多种,从故事中读出的意味又有很多种。时代变迁,总有一种能乘风破浪而来,在这一届年轻人的心头敲响一记——如今这一记,是电音与中国动画的合鸣。
晚会现场。出品方供稿
2022年适逢中国动画100年,在这场“中国式蹦迪”中,我们能看到《大闹天宫》《天书奇谭》《葫芦兄弟》《九色鹿》《南郭先生》《牧笛》《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等经典中国动画的身影。尽管冠以“蹦迪”之名,但无论是契合经典的人物造型,还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伴奏,哪一样都是国风国潮国韵。中国、传统、经典……这些宏大的词落地,生发出具体而灵动的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样是以《西游记》为母本的动画,从上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到1999年和2010年的同名动画片,再到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变的是叙事方式、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东方神韵。而这次晚会上的相关节目,采用的是MAD混剪的形式,传统文化在二次元的世界破门而入,其乐融融。
年轻人看晚会,并不满足于单向的“观看”,更追求“互动”,而且互动不仅仅是参与网络点赞,还需要与节目中的人物互动,与一同观看节目的其他观众实时交流。目前,弹幕仍是这类互动最主要的方式。屏幕上奔流而过的文字,不但让人获得视频内容中没有提及的其他信息,而且让人收获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与陪伴感,让看一场直播晚会变成了参与一场跨年大趴。
传播学者莱文森说,“电子媒介时代的人要用中枢神经系统和一切感官去拥抱世界”,媒介与观众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对“最美的夜”而言,“互动”是基础,“共创”才是更吸引年轻人的关键——他们是观众,同时还是创作者。
所以,在晚会上,我们能看到大量UP主的身影组成表演者的群像,耳熟能详的动漫人物和歌曲出现在舞台,源自UP主创作的热门视频有了全新的现场演绎。
无论晚会主创团队还是UP主与观众都发现,传统文化已经成为UP主创作的灵感富矿。艺人赖美云与舞蹈区的UP主们共同演绎歌曲《横竖撇点折》,即由UP主创作,把字谜埋在歌词当中。
李玉刚、胡沈员、龚琳娜联合演绎的《山海图》,讲述了典籍《山海经》中的故事,由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指导。舞台背景则是UP主杉泽的画作,是他花了3年多时间研究大量经典创作而出。
讲到这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已无需赘言,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是开放的,在它与更广阔、更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可谓愈开放愈自信。晚会上,演奏过《百鸟朝凤》《好汉歌》的唢呐大师郭雅志,与金爵士乐团以及UP主们一道,上演一场唢呐与爵士碰撞的《爵士宇宙》;00后UP主刘瑾睿与李玉刚合作演绎《若把你·声声慢》,歌词和歌名来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宋词与民谣音乐融合。
有人说“最美的夜”在横空出世那一年是以击中青年亚文化的面貌出现的,而事实上,这个系列跨年晚会所承载的青年文化,正在与中华传统文化一道,催生出一种全新的、青年喜闻乐见的新的表现形式。它结合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新的技术与新的手段,让年轻人成为主角与主创,也让传统文化由此生生不息。
跨年晚会是一个极富仪式感的载体,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一次输出与普及的绝佳机会。需要承认,仪式总是短暂的,但蹦迪蹦完一夜就完了吗?我不这样认为。在日落、月升、星繁中,2023已来,晚会的切条视频依然被反复观看着,不少人还开启了“放大镜”模式。
比如我,就开始琢磨节目中敲鼓的、吹笙的、吹笛子的、弹琵琶的、弹古筝的,分别对应的是哪部动画的哪个人物,这些传统乐器在那个年代承担了什么功能、现在又发展成啥样了……从一个视频衍生开去,不知不觉,一下午就用来好好学习传统文化了。
当然,这样的“学习”有很大好奇的成分,并不系统也欠深度,但一个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动画曾感陌生的人,却可能由此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那扇大门或许以“大电音寺”这样戏谑的模样出现,但终将通往“大雷音寺”的源远流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