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Fangfeng,发表散风,祛风湿,止痛,止痉,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

防风Fangfeng,发表散风,祛风湿,止痛,止痉,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

00:00
07:27

防风Fangfeng,发表散风,祛风湿,止痛,止痉

(《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春、秋二季采挖。本品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浅黄色者为佳。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主要性能】

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

【功效】发表散风,祛风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温发散,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兼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伍发散风寒药,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以之与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祛风散寒除湿药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以之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疏散风热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常与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以之与黄芪、白术配伍。

2.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治疗风寒者,常与发散风寒药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治疗风热者,常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清热除湿药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养血药当归、地黄等配伍;若兼里实热结者,常与泻下通便、清热泻火药配伍,如《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以之与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同用。

3.风湿痹痛%本品又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常配伍祛风湿、止痹痛之品,如《医学心悟》蠲痹汤以之与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药同用。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清热除湿、通经活络的薏苡仁、地龙、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祛风止痉药同用,如

《外科正宗》玉真散以之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药配伍。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配伍补气升阳、健脾燥湿之品,亦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如《脾胃论》升阳益胃汤以之与人参、黄芪、白术等药配伍。若用于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可与理气健脾、柔肝缓急之品配伍,如《景岳全书》

引刘草窗的痛泻要方以之与白术、白芍、陈皮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参考资料】1.本草文献

《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名医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2.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β-谷甾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等。

3.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4.功用发挥

止血:《本草纲目》、《本草汇言》、《本草正》、《长沙药解》中均载防风能止血或治血证。《和剂局方》槐角丸,《景岳全书·妇人规·古方》防风黄芩丸,《校注妇人良方》独圣散等方中皆配伍防风以治疗出血证。本品治疗血证,是因其能“升举阳气”,能“祛除风邪”,还是具有“止血”作用,抑或数者兼而有之?迄今对此尚未深入研究。不过历代所治以下部失血多用,恐与其“升阳”最为有关。尽管如此,因防风药性偏温,故阴虚、血热而失血者,仍应慎用。

临床报道,防风、荆芥各9g,蒲公英20g,夏枯草30g,菊花15g,黄芩10g,煎汤外洗,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效[陕西中医]。以防风10~15g,羌活10~12g,甘草6g,组成防风汤,随证加味,治疗面神经炎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西中医药:32]。以苍术、白术、茯苓、白芍各10g,防风6g组成升阳除湿防风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眩晕有效[四川中医]。此外,防风还可用治过敏性哮喘、肠易激综合征、产后阴肿、扁平疣、霉菌性阴道炎、雷诺氏病、脱疽、脑震荡、过敏性紫癫、砷中毒等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