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林《春秋战国》答疑 为何说乱世出思想,盛世出文化?

张沛林《春秋战国》答疑 为何说乱世出思想,盛世出文化?

00:00
06:12

张沛林番外:乱世出思想盛世出文化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张沛林,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春秋、战国怎么划分

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春秋的分水岭,主要在于它奠定了战国的格局,也就是所谓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纷争的这么一个格局。

那至于为什么,晋国没有阻止这样的分裂。我们还要从整体上来谈。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就是分封制,还有封建制,就是所谓的郡县制的优劣问题。

我们都知道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在西周初年,西周王室把自己的绝大部分的亲信分封到各地。其中这些亲信,绝大部分都是姬姓的同姓。

大家看到了,分封制到了西周末年,它的弊端出现了,亲族关系变远了,各地诸侯发展起来了,他们就开始不听中央的指挥了。这样就导致了春秋时候的王室地位下降的问题。

晋国其实是想避免这个问题的。在晋国初年,晋国内部也出现过宫室内部的斗争问题。所以在晋国中前期,他们就把宫室内部的分封改为分封外姓,这样就避免了自己同姓人的竞争,但是它没有避开这个所谓的宗法制,同样带来的这种亲族关系,或者分封制带来的这种割据的这个情况。

所以分封到外姓,外姓同样会加强自己的实力,分裂这个国家。所以到了晋国的后期,就出现了韩、赵、魏、范、中行和智氏,这六家又分别吞并了一些,形成了韩、赵、魏三家。这个是一个历史的长期过程,而不是这么一个短期的过程。

乱世出思想盛世出文化

我们说乱世的时候,总是思想迸发的时候。所以春秋战国时候,出现了诸子百家这么一个局面。东汉后期,中国人对美和人本身的这种意识的生发,导致了艺术,包括书法、舞蹈、音乐等方面大发展,我们说这也是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开拓。魏晋之际的玄学,玄学内部的一些流派。

隋唐之际的中国汉传佛教的八宗: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和密宗。它们虽然都是同在一个佛教的这个范围内,但是它们的思想有差异,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多样性。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宋代的思想也是非常活跃的。除了北宋五子之外,也有很多思想家。南宋的时候,除了朱子和陆九渊,也有很多。比如说永嘉学派,这些思想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多样化的古代读书法

先秦两汉史离我们的距离比较远,它这个普及性本来就不高,本来就不容易。如果是我推荐,我一向给大家推荐的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这部书条理清晰,而且语言文字特别优美,是爱好者可以阅读的。

当然,我们社科院的《中国通史》编的也非常好,比如说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和《秦汉史》。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一直讲到三国,都是把《二十四史》重新打乱重排,解构出来这么一种佳作。只可惜是文言文,如果想了解的爱好者,可以选择阅读这个。

再深入的,比如说我们社科院古代诗所有位老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家,叫张政烺,他怎么训练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先秦史就读马骕的《绎史》,马骕是清代著名学者,因为先秦史非常熟,就俗称为马三代。

我看资料,他还指导学生读《周礼正义》,其实如果有一定基础去研读下经典,这个好处是比读那种通论性著作更有效的。

古代读书法也比较多样化。比如说,诸葛亮读观大略,陶渊明不求甚解,他们的读书方法很粗略,但是不妨碍他们成为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国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包括曾国藩,他是一个政治家,但是他又是一个学者,他的读书方法又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比较推荐的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所谓的读书六法。读书六法主要是针对儒家经典而言,但是他也谈到了史的方面。比如,他举例称北宋的程子读史,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包括朱子读书法有很多延伸,比如说,近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马一浮先生,在《复兴书院讲录》里边有读书法。包括钱穆先生有《学龠》这本书,包括衍生出来的一些读书法和它的不同。比如说,曾国藩在这个家书中也谈到了读书法,他就没有说每天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而是每天有定成的,每天要读十页,这样的读书法。

如何读书有效,你读书是求什么目的地读。这才是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了这个方向,再根据这个方向去制定自己的读书法,才是好的读书法。

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徐水河

    感谢老师

  • 沚若林夕

    老师讲得很好

  • 张好古东

    精彩不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