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下篇】宿敌或知己,如何理解钗黛合一?

【林黛玉·下篇】宿敌或知己,如何理解钗黛合一?

00:00
16:00

林黛玉(篇)  :春空金兰契空

刘敏涛(林黛玉独白)

小时候我恨宝姐姐心里藏奸,彬彬有礼讨好全世界。可现在,我管她叫姐姐,管她的妈妈叫妈妈,好像自己真的有了家。倒叫宝玉捡了个笑话,问我说:“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是几时你们姐姐妹妹,竟然好成一个人,倒叫我落了单?

林黛玉和薛宝钗通常被理解为情敌的关系。红楼梦的读者拥钗、拥黛,官司打了上百年,甚至有两位清朝学究当场拔拳相向,气得“誓不共话红楼梦”。但脂砚斋点评,这是幻笔,宝钗黛玉名为两人,其实一个,也就是所谓的“钗黛合一”。

其实,要理解钗黛合一,关键却落在宝玉身上——红楼梦以宝玉为主角,宝玉就像你我的化身,向往着黛玉的灵性世界,又留恋着宝钗的现实世界。如果把钗黛视为情敌,去争夺宝玉,那相当于两种人生观念去争夺同一个身体。但生而为人,你我的身体并不是城池,只能由一种观念统治。现实世界、灵性世界,本该在我们身上合二为一。红楼梦前半部分,这两个世界鲜明地割裂,黛玉妒宝钗,宝钗远黛玉,而宝玉懵懵懂懂,游戏于钗黛之间。此时,他不过是一介公子哥儿,身上充满现实世界的香水味。直到宝玉参悟深情,对黛玉赠手帕,表真心,他才用一个鲜明的动作将灵性世界拥入怀抱。从此,两个世界在宝玉身上合二为一。而宝钗和黛玉也到了化敌为友的时刻。

回头看,黛玉年幼时,怀疑宝钗不怀好意,一半是因为爱情尚在患得患失之中,待到宝玉表了真心,赠了手帕,有情人尘埃落定了,回看宝钗还是那个磊磊落落的宝钗,嫌隙自然也到了涣然冰释之时。那日众人往贾母处问安完毕,宝钗单把黛玉留下,两人回到蘅芜苑中,宝钗便笑道:颦儿跪下,我要审你呢。

黛玉不解何故,索性也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我做什么?

宝钗见她装憨,便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哪里来的。

黛玉心里一惊,才想起昨儿酒后不留神,把那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随口说了两句,不觉羞得满脸飞红,跑上来搂着宝钗央告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别告诉别人,我再不说了。

宝钗见她满口央告,便一笑收住,反而款款地告诉黛玉,自己幼时也偷背着大人看杂书来着。可是男人们读书尚且不能明理,更何况女孩儿家读书不是本业,万一被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心下暗服,只低头吃茶,回答一个“是”字。


须知黛玉的脾气,让她点头称是,并不算真的和你要好。若是她没上没下玩笑起来,才是把你当了自己人。随即钗黛两人被叫去商量惜春的画儿,宝钗一本正经地列着画材,什么实地纱一个,生姜二两,酱半斤。黛玉忙接茬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宝钗奇怪道:这做什么?

林黛玉却自有一番歪理:你要了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

众人大发一笑。黛玉愈发撒起娇来,打趣宝钗糊涂了,单子这么长,只怕把自己的嫁妆也列上了。怄得宝钗要拧她的嘴。这前后两出小品,一来让我们喜迎钗黛和好,另一方面,又清晰地表现了钗黛的本质差别:那就是“规矩”二字。

宝钗要收服谁,先拿准了对方在规矩上的错处,再循循善诱,将对方安抚得俯首帖耳。而黛玉越跟谁好,越是千灵百俐,拉着你在规矩的边缘游戏。面对世间的权力阶梯,有的聪明人不声不响地利用它,有的聪明人偏不服输,以挑战它为乐。两种聪明人虽然各有胜负,互看一眼却是惺惺相惜。


这也就难怪,黛玉肯把她心底的为难事向宝钗吐露了。

刘敏涛(林黛玉)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若非如此,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只因我每年犯这个病,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何况什么燕窝粥。那些丫头婆子未免嫌我太多事,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何苦叫他们言三语四地咒我?

自打进贾府起,黛玉便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走一步路,生怕被人嘲笑。后来熟了,看似小性儿,常有刻薄话脱口而出,实则是安全感更低的表现。只有今天在宝钗面前,她把自己柔柔软软地摊平了。对黛玉而言,这个姐姐原是一流人物,却懂寄人篱下的辛苦,就算宝钗在人人面前都周到,自己得的只是千百份之一份,也想伸手接过。就像一棵小草不会拒绝漫天落下的雨水一样。

宝钗是极好的人,以至于连黛玉都心甘情愿,向她依顺。这恰恰是曹雪芹最痛切的一笔。我们都知道最后嫁给宝玉的是宝钗,但黛玉的爱情不是被处心积虑夺走的,她的生命不是被一个口蜜腹剑的坏人替代的。在某个秋天的夜晚,宝钗和黛玉曾经带着无比的善意向对方倾身过去,黛玉给出坦白,而宝钗给出温暖,她们以从不轻易示人的一面相对,希望把污浊的世界推得再远一些,让彼此的双手再近一些。


然而那终究是奢望,她们终究要从彼此的道路上失散。

这预兆,从林黛玉重开桃花社一回便展现出来。在“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的诗句之后,姐妹们各自吟咏起了暮春最后的柳絮。柳絮一吹而散,或飘向西,或飘向东,恰如各人的命运。从来没有任何一次诗社,她们的作品如此鲜明地暗示着各自的结局。

宝钗写:“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而黛玉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一个在东风里直上青云,一个在东风里渺渺茫茫,不知所踪。黛玉和宝钗的亲密,就以这两首词作为不说而说的结尾。细读桃花社再往后的文字,一种巨大的不安愈来愈鲜明,愈来愈震耳欲聋,我们发现黛玉的每一次出场,每一句言语,全都是诗谶,都在无意中预示着未来。中秋节那夜,黛玉与湘云在凹晶馆联句,湘云一句“寒塘渡鹤影”引得黛玉又是叫好,又是顿足,细细地搜寻还有什么文字,能与这句势均力敌。然而,当她的妙句终于脱口而出时,我们听到的却是——冷月葬花魂。

连身在局中的湘云,以及在局外旁听的妙玉,都被这句的凄清之意震了一震。一个人不由自主,脱口而出命运的隐喻,这一刻,她的魂灵也变得透明空荡,如同一个盛装命运的容器。曹雪芹还嫌这隐喻太含蓄,太不着力。索性,在宝玉祭奠冤死的晴雯之后,让林黛玉从花影中走出,和宝玉讨论起了祭文的字句:


刘敏涛(林黛玉)

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一词熟滥些,咱们的窗纱都是霞影纱,何不改做:“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

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

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得出!但只一件,你居此则可,我却不敢当。我越性将公子也改去,竟算是你祭她的方妙——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

黛玉摇头笑道:她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也不典雅。

宝玉思忖半晌,忽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又有了,这一改可极妥当了。莫若就叫: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我本无缘,卿何薄命。原来这一篇祭文,在宝玉心中,固然是祭晴雯,而在曹雪芹心中,分明是祭黛玉。晴为黛影,一篇《芙蓉女儿诔》,全为这两句而存在。黛玉当面听见这两句,不由得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而勉强笑道:果然改得好,再不必改了。

慧心人读到此处,谁能不为之一哭呢?我们固然不幸,无缘得见曹雪芹写黛玉之死,却竟然有幸,见到黛玉亲自首肯自己的祭文。柳絮词、冷月葬花魂、祭文,这一步紧似一步的隐喻,把黛玉向泪尽而逝的结局推去。故事的最后,黛玉烧掉了宝玉送她的手帕,烧掉了诗稿,眼泪也早已流干。她终于抵偿了前世的甘露之惠,也将这一生所有的痕迹付之一炬。而此刻,隔墙丝竹声随风吹来,正是宝玉与宝钗大婚的时辰。绛珠草已经功德圆满,神瑛侍者仍然有他未完的人间路要走。

回头看去,无论是发誓“我们一处化烟化灰”的宝玉,还是微笑着宽慰“我在一日,与你消遣一日”的宝钗,都落空了,他们也曾全情全意,却被命运推搡着奔向面目全非的方向。就在这深深的遗憾中,有了《红楼梦》,它正是曹雪芹的一部还泪之书。为他生命中邂逅过、承诺过,却最终落空了、辜负了的人们所写。

曹雪芹自己说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字字珠玑,字字是血,正如同绛珠仙草的绛珠二字,意味着血红色的珠泪。待这一把辛酸泪流尽,无论是黛玉,是雪芹,便都到了归去的时候。脂砚斋留下了一笔沉痛的批注,讲这书里书外的还泪之缘: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arva提亚马特

    这个专辑的质量 值得奉上月票

    無用笔录 回复 @Larva提亚马特: 👏

  • 青玉案_gg

    小时候不喜欢宝钗,现在中年的人反而体贴宝钗的周全

  • 凤在江湖_盼盼

    俩种性格,两种面对事情的样子……

    趣闻野史 回复 @凤在江湖_盼盼: 双重人格

  • 柠檬煮水陪一杯

    我本无缘,卿何薄命。

  • 艾克队长

    太喜欢刘老师的作品了,宋朝的小日子,将我们带进大宋朝去感受生活那个朝代的温暖与浪漫。红楼本是一场梦,梦里再回红楼,真好

    昀在晴天 回复 @艾克队长: @喜马社区

  • 星_xla

    语气太变幻总感觉林妹妹是个40岁的姐姐

    趣闻野史 回复 @星_xla: 我最爱40岁姑娘

  • 听友204227843

    第一次听刘老师说书,太棒了,真材实学。受益非浅

  • 听友388351046

    很多音频节目配音声音太大,刘老师这个背景音乐不括噪

  • 浪静潮生

    在封建礼教那个年代大背景下,所有人都命运多舛,但每个女子也活出属于他们独一份的精彩。

  • 铁拳鹅大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