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立好规矩,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回归正轨

正观快评:立好规矩,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回归正轨

00:00
03:14

为进一步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切实维护广大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权益,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作出系统部署。《意见》强调,各地要明确非学科类培训主管部门、设置标准和准入流程,非学科类培训不得开设学科类培训相关内容,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双减之下,学科类校外培训走向规范有序发展的正轨,有效减轻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然而,一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却趁虚而入,野蛮生长,成为双减工作治理中的又一个难点。

随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需求不断增加,不少培训机构纷纷上马,有的机构收着高额学费却并未取得相关资质,师资质量良莠不齐,培训场地并不符合相关要求,教育质量引发家长不满。更为关键的是,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为了推进招生,一方面制造升学焦虑,明里暗里将培训宣传与升学挂钩,对升学政策进行过度解读,另一方面“挂羊头卖狗肉”,偷偷在非学科类培训课程中夹带“私货”。高额收费、违规授课、渲染焦虑等种种野蛮生长的乱象,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是在挖双减的“墙脚”。

非学科类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于满足中小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想让非学科类培训真正发挥育人的功效,就必须立好规矩,引导其走上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让违规的培训机构大行其道,最终“劣币驱逐良币”。这也正是此次《意见》出台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今,教育部等十三部门从设置标准、准入流程、日常运营和监管等方面为学科类校外培训校正了方向、划定了红线、明确了监管分工,接下来就需要各地各部门抓好落地,依法依规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逐一排查,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时整改,对拒不整改和整改不彻底的严肃处理。与此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该开足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并提升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解决因为体育、艺术科目等纳入中考而给家长造成的新焦虑。

而对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而言,要想行稳致远,就必须读懂舆论期待和政策要求,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计,用优质的教育质量和口碑换取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信赖。要不然,“凉凉”就会是迟早的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