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玄策何言让智隍禅师哑口无言

68. 玄策何言让智隍禅师哑口无言

00:00
26:35

一个个公案就是一个个执着,也在讲述一个个觉。智隍禅师自以为得到正法,打坐20年。六祖弟子玄策禅师云游与他相逢,两人的一番辩论让智隍无言以对,询问六祖以什么为禅定。得到玄策禅师的解答后智隍马上拜见六组。六祖对智隍禅师说了什么让他明白20年白费今日终得道?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所能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我们看下一个禅宗公案,一个一个的公案在说明一个一个的执着,也在教导我们一个一个的真觉,在这个真觉里面我们到底可以体验到什么?禅者智隍,这个法号叫智隍,“初参五组,自谓已得正受;他曾经拜五祖为师,自己认为呢已经受到真师的正传。各位,这个很可怕啊,拜过正师的人,拜过真师的人,都以为得到正受,这个也很可怕,为什么?因为传道啊,在那个师父,而修道在谁啊?在你身上啊,有没有搞清楚。方法可以传给你,能不能得正受、成正觉靠谁啊?靠你哦! 千万不要说我拜了他,我已经是正觉了,你得搞清楚,看到我你得行礼,内心就贡高起来了。他认为呢自己已经得到正法,庵居常坐,积二十年。住在一个茅庵在里面整天打坐,打了二十年。


各位,你要去坐坐看就知道了,就不要去上班啦,有一天啦,礼拜六礼拜天放假,然后就把卧室想象成庵居好了,然后这两天我就好好来打坐,除了上厕所,我就来打坐,你试试看才知道,我们才能够体会什么是二十年啦!你体会两天,你就知道什么叫二十年!我们一读过,我们两个字,读过就算了,但是你不了解,为什么他的内心的那个贡高执着为什么会发生?因为他二十年都是这样度过的,那就知道他认为他的功力有多深,对不对?


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那个玄策真是渡化了不少人,是六祖座下非常有才干有智慧的一位。然后呢,到河朔这个地方听到了智隍的高明。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你坐在这里,在这里做什么?有一天呢,如果我们也有这样一个人,然后呢,到这个禅寺里面问那个主持:“你在做什么?”你就会发现没有古代那么单纯,满头包呐,丢出来的了,我跟你讲呐,没这么简单的啦,也没有那个两个君子几句话就摆平了,没有了啦,那辩三天三夜也辩不完的呐。


好,造庵问云,在这里做什么呢?智隍说:入定。我在这里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你说在这里入定,我问你,你是入定的时候你知不知道你入定?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你还没回答,我先问你,如果你回答我说:你不知道你入定,你也入定的什么感觉都没有,那我请问你:那些草木瓦石那些也都入定啊,那要成佛,你入定的功夫高?还是草木瓦石高?那草木瓦石比你高很多,那要成佛谁先成佛?草木瓦石早成佛了啦,那你还凭什么称万物之灵?好,第一个问题先考考他。


若有心入者,如果你入定你知道你入定,那一切知道我所有感觉、知道我所有想法的那一切有情含识之流,包括那一些在社会打滚的众生亦应得定。那也统称为入定。那我请问你:你是哪一个入定?你知不知道你入定?入定有没有感觉?你说都没有感觉,草木瓦石先成佛。你说有感觉,跟众生有什么两样?请问阁下啊,你怎么解释的?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您这样说,可是我入定的时候,我没有那个,我有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那个心。这个回答高不高?恩,这很高,打了一个太极拳,不错。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就叫常定,有什么出入?你说你进去了,还不知道你进去,你出来了,还不知道你出来,那个叫常定,常定就是任何时候都定,那我问你,你在这里做什么?你却说:入定。那可见他有没有出入?他没有坐上去之前叫做出,他坐上去之后,开始调息、开始冥想,念头通通停下来,他才叫做入定。那如果以你这个叫做入定,那草木瓦石早成佛,那如果以你在这儿挣扎还进不去,那时候有感觉的时候说入定,那所有众生也都成佛了,都比你高杆呐,不是吗?请你怎么解释?他说我没有那个我有没有感觉没感觉那个想法,那就是常定。若有出入,就不叫做大定,你在这里做什么?再问他一次,他说什么?入定。对吧?他刚刚自己说的嘛。对不对?


各位,我们修行人要不要讲理?我告诉你,我碰到的修行人是社会上最不讲理的,我坦白告诉你,根本就不讲理。原因是你指出他的弊病,他还是有一番话跟你辩驳半天,根本就不讲理,修行就是修个道理,不讲理。有出入就不是大定哦。恩,这个隍果然讲道理,他一听,我被你卡住了,对啊,我没感觉也不对,我有感觉也不对,我说卡在中间,我没有那个有感觉跟没感觉也被破了,对不对?那再辩下去,各位,你到底是来修道,还是来辩论?对啊,我是想修道啊。隍无对,恩,然后他在那边疗伤,良久嘛,你看,他在疗伤,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他没有观,他那时候黄庭就是一坨,紧紧的热热的,动荡不已。


问曰:师嗣谁耶?你的师傅究竟是谁?训练得你这么样会讲话,讲的我哑口无言,我二十年的功力,你几句话我就哑口无言。策云:“我师曹溪六祖。”我拜六祖为师。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好,那到底他的禅定是什么?我以为的禅定被你几句话打碎了,我错了,那你的禅定是什么嘛?你讲给我听听。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好,我们先解如如这两个字。《谈真录》说:“常住而不迁不改,故曰如”。“如”是什么意思?如这个字本来意思是如其本来,一如它本来的样貌,一模一样,叫做如,如这个单字是好像,好像什么?好像原来。所以叫做“常住而不变不迁不改”,就是讲说它像原来那样,一如其本来,所以叫如。那本来那样是怎样?是很自在。那为了表彰它的自在,所以叫如如,有没有?还要加个如,比如还更如,有没有?就是如如,总而言之就是什么?自在啦。怎么样的自在?本来的样子的自在,无挂无碍的自在,是讲心性的本来,故曰如。说我师所说的“妙湛圆寂,体用如如”。


《传心法要》说:如是什么?“无生”,就是本性之外不多个东西,“如即无灭”,本性之上不少个东西,你不要说如就是不会再投胎,也不会再死亡,无生无灭不是这样解释,因为经典是解在现在这一刻,可以用就现在这一刻就要用了,不必等到死后。如就是无生,也是无灭,“如即无见”,就是只看到空灵的一团气,上面呢什么贪嗔痴爱都没有。“如即无闻”,无见无闻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本来,保持本来啦,本来是什么?我们就以心来说,是一团空灵的气,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却无贪无嗔。有感受却无贪无嗔,各位,有没有可能?有可能吗?很简单,来,我们的手来,借我一下,来,张开、缩起来,张开、缩起来,有没有感受?不要看,不要看手,我们用感受,你的手张开,你知道吗?缩起来你知道吗?知道。你感觉你的手,这个有感觉却无贪无嗔,对吧?如果你现在的胸膛就像这只手一张一合,却无贪无嗔,可以吗?也可以,但是别人给你干扰就没办法了,给你干扰也没办法,对吧?当无外缘来共舞的时候,就可以,大家都是觉者,当外缘一上来的时候,你的气上就有一个很深的贪嗔,那就叫做知见。知见在什么上面?气血上,在气血上,不是在脑袋里面。脑袋说:随便它啦,放它去啦。然后你的内心说什么?不行,我要找他算账,这就是冲突啦。


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五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所以说是五个,看色而起的贪念在哪里?在内心哪,那个叫色蕴,对不对?想一个东西,想想想,想到有了贪的感觉,欲望的感觉上来了,那个欲望的感觉在哪里?在你心内。对吧?所以五蕴虽然说五个,如果从五个来源不说,直接进入你的内心去看看的时候,五蕴剩几个?就一个,就你的心,反正就是心中的贪嗔,总为胸中一股情绪,一股气血,一种感觉,就是这样而已。所以不要被五蕴给骗了,不是外面那朵花,也不是那个女色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看到花有感觉,感觉在哪里?在心里。看到女色有感觉,色的感觉在哪里?在心里啊,不是这样吗?听到一句话有感觉,感觉在哪里?在心里啊。来源来说,可以分眼耳鼻舌身意,可以分色声香味触法,可以分色受想行识,你可以这么分,但是最后到你内心感受的时候,反正就是心,一团气,一个能量。


所以“五阴本空”,色受想形识造成蕴藏在内在的感受,一团空灵的气而已。没有知见叫五阴本空。不论何蕴发作,善于内观的只见胸中一团活泼空灵的气,不以情识来去分判跟挂碍,叫做色蕴的空,叫受蕴的空,想蕴的空,行蕴的空,识蕴的空,叫五蕴皆空。


“六尘非有”,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六尘虽多,但能挂碍人的也是一样,总为胸中一股气血而已。耳朵听一首音乐,有一个感动,在内心吧?对吧?不是在耳朵吧?你会抱着耳朵说,哦,好好听?没有,听好听的音乐,你的手还是摸着胸膛,哦,好好听。听到人家骂你的一句话呢?很愤怒,在哪里?也是在胸膛。对吧?所以色声香味触法,吃一个很好吃的东西,喝一杯很好喝的饮料,哦,真是好喝,那个很享受的感觉在哪里?在嘴巴吗?很喜欢吃槟郎的人一直吃,一直吃,吃到嘴巴破了都在吃,对不对?牙龈流血都在吃,说吃着有够痛的,但是没吃不行,没吃不爽快,爽快在哪?不是嘴巴,是哪里?心。喜欢抽烟,心,都在心啦;喜欢喝酒,都在心哪,不是嘴巴,都不是嘴巴。所以色声香味触法借由眼耳鼻舌身意,虽然称六根、称六尘,但是最后让你感受到的都在心,就是胸中一股气。那什么叫“六尘非有”呢?无论此心跟何尘感应去发动,善于内观的,只见胸中一团空灵活泼的气,我们的整个禅修就以这个为训练的主轴。如何在各种情势下,让你只觉知到胸中一团空灵的气,所有的活动都是为这个而设,所有的理论课程也是为这个作解说,这个叫做“六尘非有”。


不出不入,不因外尘诸物之出入得失,而心跟着堕入出入得失,叫做不出不入。不出不入不是说你不要给我进来,也不要给我出去,那是外物嘛,对不对?也不要得到也不要失去,也不是这个,是内心,内心不因此而挂碍,叫“不出不入”。《菜根谭》这样说:“能修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能修尘境什么意思啊?不是离开尘境,尘境尽可去发生而我在里面了无挂碍,这叫做真境。如果不能了这一层,躲到山里,去到和尚、尼姑庵里面去,照样事情很多啦,心里也很多啦,对不对?未了啊僧家是俗家。所以这个不出不入指的不是外面发生的事件、人事,而是指内心。


不定不乱。不定,身心气血平静本来也很自在,不一定要定在什么样的感受下,不过我们一般的人,追求的禅修是有一种固定的想法跟固定的知见,你会认为心平气和、内在很祥和的时候才叫做定,所以你每次禅修都会以这个为追求。然而这是错的,气血该奔腾就让它奔腾,没有一定的形态,不定;不乱,身心气血紊乱的时候,也很自在,乱哦,在乱里面就自在叫不乱,定哦,在定里面也自在啦,叫作不定。不但静中能静,动中也能静,叫做“不定不乱”,可能这样听不懂,我说静中能定,环境都很好很悠闲,所以我很安定,这样听得懂;说动中能定,哦,我外面很奔腾,车水马龙,事情发生很多,日理万机我还是很安然,这样你会听得懂。但是我如果说内在的气血翻滚起来,遭遇的感觉起来,忧郁的感觉上来,一团的气血卡在你的胸膛,还能够很安然,这样的人有几个?这样就很少很少,那只有几个真觉者能够做得到。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说禅呢,禅什么意思?性的自在才叫作禅,现在的人泡着茶,然后在那边一直倒,倒到茶壶快破了,后面贴一个字:禅。有没有?前面开始画画画,有山有水,后面贴着一个字:静。对吧?禅不在这儿,禅在哪里?本性内。本性内了无挂碍,而放其自在,那个刹那叫作禅。禅是神,神机独露,你看禅怎么写?左边一个礻,这个是神,一个单,独露,神机独露叫作“禅”。住,呆滞叫作住,停止,或者静谧不动的相都叫做住,住禅寂的住。性在气里面,就像水的性在水分子里面是一样的意思,气的变化像水一样,动静都是水,没有一定的形态,修行所效法的就是大自然,所以不以经营某一种内在静谧的感受为努力的目标、为功行、为德性,不以这个为目标。必须在动态中,所谓动态不是身体的动,而是内在的感受跟气机的奔腾,在这里面也能够观照它的无相清真,而得自在,这叫做“离住禅寂”。


所以禅不是静谧在某一种状态下,不是安宁在某一种状态下,而是本性这个气机当静则静,当动则动,动静皆自如,我们讲的不是身体的动作,不是讲话,是内在的气。好比你跑完步不是气很有动荡吗?很有感觉吗?对不对?把它转移成会被倒的时候不也很动荡吗?那个热度不也很相像吗?对吧?但是在那个有跟外缘接触的时候,特别是要盯在里面的清真的那一股能量,叫“离住禅寂”。


《菜根谭》说:“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喜欢安宁的人就远离城市到很安静的地方,他以为这样是禅。“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一跟人接触就难过。各位,这个人有没有着相啊?当然是着相啊,对不对?但是这种人会有一种清高的感觉,不屑,会不屑的就清高了嘛,其实要清高蛮容易,就学不屑,会不屑的人就很清高了啦。“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在动乱的境遇下无法安宁,他必须远离,就是着于静根,一碰到动乱就无法安宁,那这个人还有自在度可言吗?没有,他的自在度变得非常狭隘。如何得到人我一空,动静两忘的境地呢?他就没有办法人我一空,所以真正的静,真正的禅,在动静中都自在的。


禅性无生,离‘生禅想’;生,用人去造作,让它多出个什么,叫作“生”,也就是造作之意。静坐的时候静下来想,想象天上有一束光,黄澄澄亮亮的,然后洒满我的全身,啊,那感受真是很好,气场好的不得了。各位,到底有没有多出个东西?明明白白就多出个东西嘛,对吧?我想,有一尊佛就住在我的胸膛,然后呢还洒着甘露水。到底是你在想的还是真的存在啊?明明白白是你的力量在造作嘛,对不对?这个佛家说自在、说实相,可是你却要造一个什么?一个妄相!这都是生,修道岂赖人为!


《道德经》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气机该起就起,该落就落,它有一个自然的道路。“繟然而善谋”,很宽松,你保持很宽松,它就自自然然有一条自己的道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的网是那么的精密,它是那么宽大,但又那么的精密。那个网看起来很大,从来没有一只蚊子跑过的,统统被它网起来。说你尽可放宽你的胸怀,里面的道、里面的性的精密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该行什么样的造化,这个气该跑去哪里,该有什么感觉,那完全是本性的安排,所以修道不赖人为的,所以叫作“离生禅想”。不要用你的意念去造作,想要去多出个什么。


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心如虚空,此心如虚空的意思是能够容物,容所有的物,能容各种感受的生灭变化,又不与之挂碍。所以这个空其实并非顽空之空,叫“心如虚空”,你的胸膛像太虚一样,什么感受都可以在里面发生,但你要维持它的清真。“亦无虚空之量”,在无了无挂碍的当下,也保有那个智慧、那个活泼,跟无挂碍。不以保有顽空死寂为功夫,叫作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玄策讲这一段,智隍一听,哦,果然跟我过去二十年的功力大不相同,他是以将安静下来为入定,然后呢就去参访六祖。


师问云:“仁者何来?”从哪里来?隍具述前缘。把玄策跟他谈这一段跟六祖说。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就是放下对气机一切的控制或者造作。不著空见;也不着顽空。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六根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则方寸之气也会变化,看什么里面有变化,听什么声音里面有变化,叫作应用无碍,任空灵之气自动自静,不与之挂碍,就叫做“应用无碍,动静无心”的当下。凡圣情忘,凡跟圣,也就是低级跟高级两个差别,这两种感受呢,不在外,而是在内心中去感觉。你为什么特别喜欢逛那种窗明几净的那种橱窗?有没有?因为你有一种高级感。对吧?那个店面很肮脏很多垃圾,有没有?老板在那边脚翘起来抽个烟,你就不想进去,因为你有个低级感。那个感觉在哪里?在心中。想要凡圣情忘,忘凡忘圣,说的不是外面,是返观胸中一气的清真。在圣的时候看里面,那一股气不加个“圣”这个字,高级的东西现前,里面有个感觉,看着里面那个感觉,只是一种能量的感觉,不要加“高级”两个字,这样了解意思吗?就是所谓的“忘圣”,忘了高级。同样地,看到鄙陋的人,内在会有一种感觉,对着那个感觉你仔细一看,它其实是一个能量,不要加那个“低级”的字卡在这里面,也不跟那个气血挂碍,那个叫“忘凡”。


《金刚经》第十章是这样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佛问须菩提说:你认为怎么样?“菩萨庄严佛土不?”因菩萨的存在,因菩萨的努力而佛土更庄严吗?须菩提说:“不也,何以故?”为什么?“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庄严佛土的其实就是误会佛土,庄严这两个字是极对待的,非常对待的名词,各位,对吧?庄严是个感觉哦,不是个名词。我看到一个大雄宝殿,哇,好庄严,我好感动,那个就是庄严。庄严不是在那个殿,在哪里?在我里面。那个天主教徒说:撒旦住的地方,再庄严的大雄宝殿也不庄严了,各位,对不对?庄严在哪里?在内心的那一份感觉,那一份完全认同的感觉。没有关系,看到大雄宝殿起了任何感觉,你一定有个回荡的气血起来,看着回荡的气血说,哦,能量,充沛的能量,其它什么也没有,这叫作一团空灵的气,那才是真正的庄严。所以庄严在哪里?在内心的佛土上。


《菜根谭》这样说:“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反正都要追求那个很特殊的、很有名望的、很受人重视的。“此皆善念中戈矛,理路上的荆棘”,那就是一种感觉,我做这个就是想要给别人看,那是种感觉。他果真看了,哦,我就是高傲,在里面。我外表说没什么啦,那个真没什么,可里面呢?哦,动荡得不得了,有没有?那个感觉就是善念中的戈茅,理路上的荆棘,最易夹带而最难拔除。这个就是凡跟圣,都要忘,从哪里忘,从心头上来忘。


能所具泯;“能”是指内在的感受,或者是安适的或者浮动不安的那些感受,从内而发的叫能。“所”呢,外在的,外在的际遇,或者穷,或者通,或者顺,或者逆,或者富,或者贵,这些叫作“所”。能所具泯,好比《孟子》这一段:“乐正子见孟子说:克告于君”。我啊,克就是乐正子,乐正子说,我啊去请求国君,君本来想要来见你。“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啊,有一个小人叫臧仓,那个人啊,却劝那个君不要来。“君是以不果来也”,所以啊,我好不容易劝一个国君来访贤,让你有出仕的机会,现在碰到一个小人把他给阻挡了,皇宫里面的一个幸臣把他阻挡了,所以他没办法来。孟子说,“行,或使之”,他来或不来,“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你看他来或不来其实不是人的关系。“吾之不遇鲁侯,天也”。我不能够碰到那个鲁候,是我的命的关系。“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那个臧仓氏哪能够阻止我的命呢,我的命就这样,我是要来表率天下说道要怎么行?怎么推广?如何碰到困难不退缩的?我的命不是说来这里享福,也不是说诸侯就能够用我。诸侯不用我是天定的,而出现一个臧仓是气数中的事情,有这个看法,你就知道他不为外在的“所”的境遇所困惑。


性相如如,如如,一如其本来,不动,这个我们刚刚讲过。性之相就是道的相。《清静经》说:“夫道者,有动有静,有清有浊”。道是有动静有清浊的,所以性的相,应当也有动静清浊的各种感受在里面,所以智者随顺一切气机感受的自在,不以清净为清净,即便在动浊之时,清净也在这其中,这个就是《清静经》的本意。


无不定时。什么叫无不定时?坐也定,行也定,静也定,乱也定,二六时中,无不定时。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以为自己功行深厚的心,都无影响。一丁点都不留下。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那个空中有个声音:“隍禅师今日得道。”就是让大家知道这个禅师困了二十年,今天终于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祖缘1

    五蕴本空解释很妙👍👍👍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8

  • 听友29995405

    心法!

  • 听友313533689

    南无阿弥陀佛

  • yyyfx

    “修道所效法就是大自然” 听到讲师这句话的时候蛮有感触的。自己常常做着和大自然相违背的事情了,睡得太晚,喜静少动等等等等,难怪气养得没那么快。顺应天时,回到自然的状态下,才是修道的正确方向了

  • 健康一行

    回归

  • 服务体现价值

    看着志工听打的原文听,

  • 立平_LP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乙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