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春秋战国预习课:春秋战国何以重要?

先秦史|春秋战国预习课:春秋战国何以重要?

00:00
08:25

张沛林老师预习课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二十四史》大师课项目发起人崇贤馆李克。在接下来的几讲内容中,我们将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张沛林老师,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去了解那段时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及史学家是如何评价这段历史的。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要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首先就要明白这段时间为什么被称做春秋战国,张沛林老师在他的课程中为我们详细剖析了“东周”“春秋”“战国”三个词汇之间的关系,界定了它们的起止年代,并解释了三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奠定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革,为什么这段在政治上极度混乱而在文化上生机勃勃的历史阶段,会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

每一个稍微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样两个短语,叫做“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也基本上概括了春秋战国时期最基本的政治生态,但是“春秋五霸”都是谁?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说法,张沛林老师如数家珍地为我们历数了春秋时期被视为霸主的人,也介绍了一些不属于春秋时期但却被汉朝学者列入“五霸”的历史人物,比如夏代的昆吾、商代的大彭、豕韦,由此出现了两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被广泛讨论的政治概念——“王道与霸道”,什么是王道,什么是霸道,也许大家都模模糊糊有一些认识,但听了张沛林老师的讲解之后,相信大家会更加清晰。

普遍被认同的霸主包括齐、晋、楚、秦四个大国,也有短暂的称霸一时或者不被广泛承认的比如郑庄公、宋襄公、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支撑霸权的因素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之外,还有哪些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尊王攘夷”作为一个政治口号,对于称霸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在张沛林老师的讲解中,我们都将一一得到答案。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威权进一步削弱,诸侯所恪守的“信义”也完全没落,各国为了争夺土地、财富而变得无所不用其极,“上下交争利”的时代完全到来,这个时期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变法”,可以说凡是变法的国家,基本上都跻身了“七雄”之列。我们最熟悉的战国时期的变法当属商鞅变法,但此前和此后还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等等,可以说每一次变法都充满了阻力和斗争。作为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商鞅变法让秦国从一个基本失去了竞争力的“老秦”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并为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但商鞅本人却因为得罪贵族,被人诬告而五马分尸。

在分裂、变法、争雄的同时,“大一统”的局面也悄然形成,最终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国历史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讲述政治局势变迁的同时,张沛林老师也将为我们深刻剖析中国何以区别于西方,成为一个五千年血脉不断的文明载体。这其中既包括了政治的演进,更有文化基因的创制。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站在存在主义的角度,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个颇具影响力的观点,不管它是巧合还是必然,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个几乎与春秋战国时代完全重合的时间段里,中国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我们所熟悉的儒、墨、道、法等各个主流的学术流派,以及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学说,几乎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它们的影响力虽然有大有小,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性善论与性恶论,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对于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我们可以从哪些史料中去了解呢?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出一部书的名字,那就是《史记》,这也是《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张沛林老师用了两期节目的篇幅,为我们讲述了《史记》诞生的多种因素。在一般人看来,《史记》是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而所的一部史书,其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任何一个历史的事件的发生,包括史书的撰写和修订,其实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兼容,比如《史记》除了司马迁的家族传承以及他本人想要写这样一部史书,这样的一个偶然因素之外,还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当时的文化、思想环境,都为《史记》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而《史记》的诞生最终也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开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在张沛林老师专业而有深度的讲解中去了解和学习。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0573lc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