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为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不再看论文”叫好

评论1+1:为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不再看论文”叫好

00:00
05:10

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其中涉及中小学老师职称评审的改革方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通知要求,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

资料图。广西南宁市逸夫小学的师生在活动上击掌。图/新华社

南方日报:让教师更专注于讲台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重论文数量、轻教学能力的现象。这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于教学,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教师教得好,不如论文写得多、发得多,这样的现象较为普遍。“唯论文论英雄”,让一些辛勤耕耘的好教师得不到应有重视,而有人却可以通过写论文、搞培训等途径,实现名利双收。教师评价体系的功利化倾向,其实是在加重教师群体的负担。部分教师因此追名逐利,部分则产生职业倦怠,两者对真正的教学工作都十分不利。让教师安心于三尺讲台,评职称不再只看论文只是第一步。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对一线教学工作的考核,要引入教学质量项目,如可以建立让学生与家长都能参与的教师考核系统。总之,要让在教学一线表现优秀者体现劳动价值,收获掌声与鲜花,让不注重教学者无法再蒙混过关。唯有如此,“重论文、轻教学”的痼疾才有望得到根治。

北京商报:让中小学老师“拼真章”

相比大学老师两手抓的教学和科研,中小学老师“教学为主”的特色更为纯粹。虽然也有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老师对学术和科研兴致不减,毕竟只是少数。不夸张地说,除却小部分学校管理者,大多数中小学老师90%以上精力都是教学,都是讲学为主的教育实践。既然老师与老师有差异,评职称就不能一概以论文定高低。现实局面是,受论文的限制而无法评定更高职称的中小学老师不在少数。如果能在职称评审维度给中小学老师“减负”,少花点时间在论文上,让老师专注于教学,无疑也是给整个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破“四唯”、立“新标”,是国家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制定的一揽子人才激励方案的突破口。在教育领域,在中小学老师维度,教学实践是最好的能力证明,教学创新是更好的职称评审标准。

新京报:给中小学教师切实“减负”

客观而言,并不是教师不会撰写论文,而是很多教师整天在学校里,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教学实践与学生成绩的提高上。从现实情况看,没有论文或不会撰写论文的教师,也不一定就是“差教师”。甚至很多没有“手持”论文的教师,反倒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业务标兵。对于一名一线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而言,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是衡量“好教师”的最高标准。这也是此次《通知》值得叫好的原因。一方面,“评职称不再看论文”,打破了教师评职称“唯论文”的壁垒,让更多教师不再被论文“所困”,也是一种减负;另一方面,“评职称不再看论文”,也让更多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潜心教育教学,静心教书育人。无论于教师也好,于学生也罢,这都是一种“双赢”。

澎湃新闻:让中小学老师安心教学

中小学教师主要是一种讲说型的实践岗位,其功业、成绩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这是一种思想的浸润,也是一种才华的投射。社会上评价一个老师,看的绝不是论文,而是课上得怎么样,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让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的老师去绞尽脑汁写论文,并不合适,也不科学。还应该注意到,迫于论文这一主要指标的压力,无奈之下,有部分中小学老师不得不寻求灰色途径解决这个“麻烦”。这种做法不仅有违教师的良知,也会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并不足取。《通知》还指出,在职称评定中,将减少学历、奖项、头衔、称号等限制性条件,“非全”将享受同等待遇,职校也不再被“另眼相看”等等。凡此种种,均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本质上有助于回归教学本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