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后,一方面是火车站、机场门庭若市,商场公园人头攒动;另一方面,有小孩和老人的家庭格外紧张。
有个朋友原本防控期间申请了婚礼,现在放开了反而取消了原定的婚礼;还有个朋友的一直没有打疫苗,他的父亲今天告诉他,不打就别回家了!
老人和孩子的免疫力弱,这让大家更加紧张起来。网上的某种药物更是一盒难求。
一些新闻内容也让大家摸不清头脑,昨天说病毒致病力强,今天又说致病力弱。但是好在我们看到了钟南山、张文宏这样的对学术和一线防控比较了解的专家有了发言的机会。
下面我的内容,可能也有一些和主流观点的不同之处,如果你觉得和你认知不符可以直接忽略。
首先,老人孩子是通过某种方式躲过疫情?
美国统计的感染者近1亿,而且这还是在很久以前就没有统计感染人数的情况下。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这都不需要流行病学模型了,基本上的情况就是要么你有免疫力怎样都不感染,要么你早就感染过了。
目前我没有找到奥密克戎传播的临床研究报告。奥密克戎的R0可能在4.0~8.0之间,结合中国情况估算,R0值为5左右。
大家可以看看这种指数级的增长模式:
1-5-25-125-625-3125-15625-78125-390625-1953125
如果按照这种速度的话,不用10天就可以超过100万人了
打疫苗能不能减少传播力呢?
答案是:几乎不能。
很遗憾,《cell》杂志在今年年初的一项研究中显示,无论接种了莫德纳、辉瑞还是杨森的疫苗。
在未感染的人全中,绝大多数都不能检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活性。
也就是说,此前的疫苗抗奥密克戎的感染是没有太大希望的。这也就是全世界疫苗接种率已经相当高,但是感染人数却迟迟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目前的结果可能对预防重症有用,但是对预防传播几乎没用。
居家隔离是否有用?
针对奥密克戎,居家防护的方式并没有体现与原始毒株明显的修改。依然是戴口罩、洗手、但是即便如此,原始毒株的同住感染率依然能达到20%左右。
那么一次要封一栋楼,堵住下水道,依然出现阳性的情况来说。阳性患者居家之后,家庭成员、无论是老人孩子一定会暴露在病毒之下。只要有基本的常识你应该能理解,很难通过在家戴口罩,住单人房间,分餐来进行免疫。
及时你这么做了,周围邻居没有和你完全一致的处理,一样是功亏一篑。
老人和孩子可以,躲过第一波医疗挤兑?
是否出现医疗挤兑,其实和防疫政策关系较大。如果说,按照过去的形势,1例阳性就封掉医院。用不了几天,全市的医院就全关了。然后就会出现为数不多的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面前排长队。
在阳性患者同时也会有心脏病、脑梗和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如果要求医生用隔离病房救治,追究院内感染责任。那很快,其他疾病的救治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但是,如果医院正常开门,无症状的阳性者可以照顾有症状者,无症状的医生可以给患者看病。全力应对疾病本身造成的问题,而不是传播带来的问题,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这也是我理解国家新十条的精神,但是在执行层面刚开始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混乱,但是总体来说,我对于医疗系统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所以老人还是是否能躲过医疗挤兑,主要还是得看医疗系统的政策是否足够灵活。
阳性之后如何做?
其实在钟南山院士指出之前,我还不敢触碰这个话题。
奥密克戎是病毒,还是病?
钟南山提到“奥密克戎基本上是上呼吸道感染,并不存在肺炎。按照教科书说法,有病毒无症状可能就不是病。”
自然界中病毒无穷无尽,我们体内可能同时存在着至少14万种不同的病毒,注意是种,而不是个。
所以多一个病毒并不是世界末日,人体内现存的病毒。比如“鼻病毒”“咽病毒”,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病毒。
是否最初的情况下都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严重传染病,他在人群中肆虐过一段时间,然后销声匿迹,被人类驯服,和免疫系统相安无事。而那些无法驯服的病毒,比如天花、黄热病和埃博拉等等,只能蜷缩在某个角落。然而过去的很多年间,是没有核酸检测的。
钟南山教授的理念,我非常认可,未来也一定会如此。但是目前的一波高峰,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奥密克戎到底强不强,其实媒体的采访可以任意解读,时强时弱,但是权威杂志的白纸黑字却无法更改。一下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1.奥密克戎相死亡率低、ICU转入率更低并且住院时间更短;
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期间的感染者平均年龄也更小。
3.英格兰一项分析估计,校正年龄、性别、疫苗接种状态和既往感染情况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相关的住院或死亡风险约为德尔塔变异株感染的1/3。
新的变种毒株,致病力和死亡率更低,但是也再此基础上浮动。
大家可以看到,虽然低一些,但依然有一些死亡率。或许在放开之初,有些本来身体比较脆弱,被保护3年的老人,难以逃脱命运的大手。
但是,这是迟早必须面对的局面。除非永远与世隔绝,否则从统计学上把中国的人口基数乘以死亡率,这的确难以避免。当然,大家也希望即便有死亡和重症,曲线可以变的平缓一些。比如养老院、幼儿园、中小学保持防控力度,我们的孩子长大3岁,抵抗能力加强,但是老人也老了三岁。
很遗憾,那一天总要来。在放开的情况下,欧美日本的经验比我们多得多,但是他们也完全无法逃避第一轮的冲击。
我更希望的是防控制度上更加灵活,千万不要有互相冲突的情况。
尊重科学,尊重常识。真正做到这一点,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也不要查核酸。
让本就能救治的其他疾病得到救治。
中国总要融入世界,孩子和老人也必须融入社会,生存在“泡泡”里,即便没有感染风险,那生活的意义又在何方?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