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试讲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第一课时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2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同学们听完之后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师:你的手举的最高,请你来。
师:嗯,你说仿佛回到了三国时期,感受到了刘备等人的英雄气概。
师:看来你对三国时期了解的很多,请坐。
师:如果苏轼重游赤壁,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作者有何感受。
二、初读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
师:大屏幕上展现了一些内容,首先是朗读,那么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词呢?
师:第三排的男生,请你来。
师:嗯,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
师:对,声音特别洪亮,值得表扬。哦?有个同学说,你有个字音读错了,是哪一个字呀?
师:没错,一尊还醇江月,这里读“瞥”,是洒酒祭奠的意思,同时大家注意一下“尊”和“醇”的书写,我们一起在笔记本上写两遍。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理清了字词,那继续来解决问题。
师:这首词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谁来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师:好,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请你来。
师:嗯,你认为词的上阙描写了赤壁的景色,下阙写了周瑜的丰功伟绩,同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师:很好,请坐,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啊。最后一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师:你的眼神最闪亮,就请你!
师:嗯,你说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时作者四十五岁,心中有无尽的忧愁,于是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来到黄赤壁矶时,有感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所以写了这首词。
师:你了解的可真多,快请坐吧。
三、析读
师:既然大家都已经顺利闯关了,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现在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朗读这首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词的上阙写了什么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开始你们的讨论吧!
师:大家谈论的声音渐渐的小了,哪个小组先来分享呢?
师:第三小组已经全员举手了,请三组代表。
师:嗯,你们小组认为上阙描绘了赤壁雄奇壮观的景象。
师:具体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呢?
师:哦,你们是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中体会到的。
师:有没有具体的词语要和我们分享一下呢?
师:四组同学跃跃欲试,那你们来。
师:你们认为乱石穿空中的“乱”字突出了岸边岩石山崖的险怪,“穿”字又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由此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阔。
师:你们的分析能力真强,这是抓住了形容词和动词来进行分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三小组能不能继续分析一下呢?
师:嗯,这次你们找到的是“惊”“拍”“卷”这几个字。
师:找的非常准确,能不能具体和我们说说好在哪里呢?
师:没错,“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而“卷”字又体现了波涛力量的浩大。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了。快请坐!
师:通过这几句描写,大家有什么感受呀?
师:对,就是这种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多么雄浑壮阔的意境呀。所以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呢?
师: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们再来朗读一下这部分,注意要带着豪放雄浑的感情。
师:大家读的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下阙,老师这里有个疑问,词人说了,一时多少豪杰,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诸葛亮、孙权等等英雄人物,为什么单单写了周瑜呢?
师:哪个小组能帮助老师解答这个问题?
师:哦?大家比较沉默,老师提供一个线索,联系一下你们搜集的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来思考一下。
师:第二小组准备好了,请你们来。
师:你们说因为苏轼和周瑜有很多共同点。
师:找到点子上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师:没错,苏轼和周瑜同样处于壮年时期,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期。而且周瑜也是在这里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今天苏轼又来到了当时的古战场,所以这里的英雄只点出了周瑜。师:分析的可真仔细,看来课下做了不少功课,
师:其他小组呢?还有没有补充?
师:第一小组终于鼓起了勇气,请你们小组代表。
师:哦,你们是从两人的不同点进行分析的。这个点也很好。具体说说吧。
师:你们认为苏轼怀念周瑜是因为把自己和周瑜做对比。34岁的周瑜成为东吴都督,并且英俊儒雅、婚姻幸福美满;反观自己,47岁却是副使虚职,功业未成就早生华发,屡次被贬。
师:分析的真透彻,所谓厚积薄发,说的就是你们了,经过你们两个小组的共同努力,老师也弄明白这个问题了。
师:落魄失意的苏轼,想到意气风发的周瑜,是不是潸然泪下呢?
师:大家都说不是,那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师:好,第四小组代表,你们来分享吧。
师:你们认为词的上阕通过壮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豪放豁达的感情,下阙通过和周瑜的对比,感受到了苏轼的消极惆怅,但最后作者仍然发出“一尊还江月”的慨叹,让一切都随江水逝去吧,又体现了作者的豁达。
师:非常好,你们能结合我们这节课分析的内容来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真是一个好方法。
四、小结作业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马上就到下课时间了,哪位同学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呢?
师:你已经跃跃欲试了,请你来。
师:总结的很全面,本节课我们检查了朗读,分析了上阙的美景,了解了作者为何只写周瑜,理清了词人的情感变化。
师:收获颇丰,请坐。
师:课下请同学们完成这样一个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画一画苏轼游赤壁的图景,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师:好,同学们,下课!
结束语: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我的试讲结束,请问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