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回06宝玉回府
一、知识点
1.孝道: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孟子论孝
一般认为,孔门以曾子最能传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就学于子思的门人,所以孟子对孝的重视程度也自然超过了其他儒者。他对孝道的继承发展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1、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
2、亲亲原则的建立,使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正因为孝成了人生最高 的 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孝有三种“。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 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 最高表现。因此,孟子所最为推崇的圣人是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总之,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的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孔子论孝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孔子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具体如下:
1、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2、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4、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总之,孔子提出的孝实际上是一种家庭伦理,这就使孝从宗族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
曾子论孝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具体如下:
1、对孝道的全面泛化。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
曾子认为:“忠”可以是作为家庭伦理观念的孝的组成部分,而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的孝又适用于事君,成为政治原则。“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这里,表示忠君的忠已成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这就意味着在曾子的理论中,忠已经被纳入孝的范畴,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已经变成社会中的人对于君主的忠诚。
2、强调实践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参悟,不断地开阔心灵的领域。这便是曾子突出强调的“吾日三省吾身”,讲求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
荀子论孝
荀子并不以孝道而著名,由于他坚持性恶论的人性说,其思想以“隆礼”为核心,因此,他把孝道仅仅看做表现家庭伦理的一般道德。但其论孝言论中的 君重于父的观点却影响深远。
2.凤凰来仪:
凤凰来仪,汉语成语,拼音是fèng huáng lái yí,意思是凤凰来舞,仪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出自《晋问》。
3.柯丹丘:
元戏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作有南戏《荆钗记》。清初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在《王十朋荆钗记》条下注为“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柯丹丘著”。元代另有书画家柯九思,号丹丘生,能诗文,一般认为非一人。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我们看到曹雪芹刚刚提到我说他的前卫,其实因为在儒家的文化里,后来很拘仪,很多的礼节,很多东西都变成仪式了,而那个仪式当中,甚至连最初原有的那一点点心情上的单纯悲哀都没有了。
2、作者非常非常细的用心,所以红楼梦一定要读到这些部分,你才知道这本书的重要在哪里。就是他的那个心事写到这么细,这么细,那这个作者如果他把这个书当成忏悔书写。
3、他不只是读文学了,他在读人生,完全在读人生的一个状态。
三、全文逐字稿
名言就起来收过了香炉,跟宝玉走着说,我已经跟姑子说了,二爷还没有用饭,那叫他们随便收拾了些东西,二爷勉强吃些好,我们才知道,宝玉一大早连早饭都没有吃,就赶出来了,所以对他来讲,这件事情当然是他惦记的,他记卦的一个事,就连早饭都没有用。所以名言有一点啊,有一点担心,说他是不是饿过头了,所以觉得也应该要用饭了,所以就叫庙里准备一点东西,那二爷勉强吃些。那这个勉强的意思,当然是说庙里大概没什么好吃的东西,也不见得干净,可是你就勉强用一用吧。那我知道,今天咱们里头大牌宴热闹非常,就是王熙凤那边过生日,唱戏喝酒,热闹的不得了,那二爷为此才躲了出来的,你因为觉得那么热闹的地方,去祭奠一个这样的一个死者,大概是不适合的,所以你才要躲出来,那横竖在这里清静一天也就尽到力了,你就可以尽力了,若不吃些东西,断食不得。
那宝玉说细酒既然不吃这随便素的吃些何妨?就是随便就在庙里吃一点素的东西,那明年说这才是呢。还有一说,咱们出来了,必有人不放心,如果说没有人不放心就晚了,进城何妨?如果有人不放心,二爷须得进城回家去才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出来这个名烟在绕弯子,要劝他回家,可他知道今天跟宝玉说赶快回家,宝玉一定说不要。可这个名言也很聪明,说你现在不回家没有关系,我们就在这里好好地待一天,清静一天,吃吃素。
什么跟他说,大概会有人不放心吧,然后这些人不放心的人可能有谁?那其实名烟是想回去看戏,想回去喝酒,那边很热闹,名也觉得,我干吗,我跟你在一个水仙待一天,然后还不知道在祭谁啊?所以名烟很好玩,就这个小男孩也有一点,他的鬼灵精,他就在那边绕弯子。
所以如果大家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你会觉得,唉,名烟这干吗讲这么一大串,其实他是要劝他回去,可是你常常会觉得在这种时候,真正会劝人的是要绕丸子地去绕一绕。他说咱们出来了,必有人不放心,若说没人不放心就晚了,进城也没关系,若有人不放心,二爷须得进城,回家去才是好。他特别提醒,头一见老太太也放心了,就是你的祖母,你的妈妈,她特别提醒说他们两个一定不放心到了极点,果然那边都已经闹翻天了,就是找宝玉找不到,就宝玉不可能这样失踪的,所以贾母跟王夫人都大怒这样,所以名言就提醒他说你再晚回去不得了,所以头一见老太太跟太太就放心了,第二礼也尽了,就是说你这样子,你也尽了你的礼,就说你不会说王熙凤生日,结果你人都不到,这样不过如此,就是家去了,看戏吃酒,也并不是二爷有益,就是说你今天有朋友去死掉了,然后你应该祭奠他,应该吃一天的素,一天的安静。可是你现在回去了,是因为有别的原因,所以你也有你的已经尽过意了,你已经祭祀过了。
好,所以缘不过陪着父母进孝道,他特别起提醒他说你回家是为了进孝道,那这个死掉的阴魂大概也会原谅你吧。而也若单位这个不顾老太太悬心,就是不顾你的祖母跟妈妈这么担心,就是刚才难受的阴魂也不安好。我就觉得以前做用人这不简单,可以讲出这么多话出来,而且得体得不得了。就是说你这样子的话,妈妈也在担心,祖母也担心,如果你妈妈也担心,祖母也担心,那么你刚才被你祭祀的那个阴魂,他一定也不安,那你等于是没有对他好,绕这么大的弯子。
你可以看到那个名烟的语言,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很有趣,那个红楼梦里面这种讲话的艺术,就可以把一个花匠到这么委婉的这个方式,那二爷你想我这个话如何?你觉得如何?宝玉笑着说,你的意思我猜着了,宝玉当然知道,明年那么爱玩,你想着只你一个跟了我来,回去你怕耽不适啊?你害怕就是等一下回去骂起来,当然是名烟倒霉,因为平常都是八个人跟出来的,现在只有名烟一个,所以要打屁股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人打,不然的话还是八个人打好。
这个名烟就很害怕,就说我那个宝玉说我怕你回去一下,怕单不是?所以拿这个大题目来劝我,拿孝顺这个大题目来劝我,那我才出来,不过为了敬个礼再去吃酒看戏,我也没说一天不进城,所以他就让这个名烟放心了,说我其实并没有说我一天都不回去,我就是出来也就是一个祭祀,也就尽了心,我就要就回去了,我并没有说一天不进城,那现在这一完了心愿赶着去,大家放心,岂不两尽其道?所以宝玉其实不拘什么形式,我们特别注意到,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他这一天出来在水仙庵如果待一段时间,自己吃素,然后在那边哭悲哀,或者纸马相共一个烧,宝玉其实都不在意,他只觉得这一天他一定要有一个心思是给这个王者的,对他来讲这个王者的某一个部分在他生命里面没有消失,所以他要记忆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看到曹雪芹刚刚提到我说他的前卫,其实因为在儒家的文化里,后来很拘仪,很多的礼节,很多东西都变成仪式了,而那个仪式当中,甚至连最初原有的那一点点心情上的单纯悲哀都没有了。就说你参加那个丧礼,你都不晓得到底是不是悲哀。因为太多仪式,而那个仪式搞成排场了,搞成排场以后,那个单纯面对对于死者的纪念跟感怀的部分其实都不见了,有时候甚至觉得好笑,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在很多的仪式当中,真的把情感反而消失掉。所以作者会一直觉得,一个真正片体纯素的心情上的纪念,一个素香在井台上的祭奠,其实也就够了。所以那个含泪失败里就结束其实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东西,它不是外在的礼节,而是内心的一个情境,他自己的心情。所以他说如果这样子完了心愿,那我就会赶回家的,大家就放心,两尽其道,名言就很高兴,这更好了。
说着两个人都就来到了禅堂,果然那个姑子就收拾了一些素菜,庙里当然吃素的,所以宝玉就胡乱吃了些,那胡乱两个字也是说根本不太在意,也不太讲究,就随便吃了一些。那名烟也吃了,两个人就上马仍回旧路,就重新走回旧路。名言在后面只逐富二爷好生骑着,就说你好好骑,孝心。因为他很怕宝玉有一个闪失,因为宝玉平常大家看到好几次他出门的时候,至少 4 个人拉着马,左右还有两个人护着的,就是怕他有一点点闪失,所以名烟现在真的有一点担心,觉得刚才冒失就跑出来了。那么现在他就说好二爷好生骑着这个马,总没大骑,就意思说这个马是一个生手,这个马很少被人家骑,所以万一出事不得了,所以就叫他说这个马总没大骑,好生骑着,手提紧些,就那个缰绳拉紧一点,稍微拉紧一点,所以也是那个旁边的那个舒彤的这种关心,或者是那个担心,说着就早已进了城,仍从后门进去,因为从后门溜出来,当然不能从大剌剌从正门回去,大概还觉得说也许别人没有发现,就从后门继续溜进门,赶快到怡红院,那袭人都不在房里,因为袭人已经过去了,已经到那边王熙凤过生日,只有几个老婆子在看屋子,那看他来了,都喜得眉开眼笑,说阿弥陀佛可来了,把花姑娘骑疯了。
好,你可以看到这一句话,就说明宝玉不在的时候,那个整个上上下下乱成什么样子。因为宝玉在这个家里大概就是真的是众星拱月的,所以他一旦消失,那个贾母一挤起来,王夫人一挤起来,那真是全家人都不安分了。所以大家就说阿弥陀佛可来了,把花姑娘急疯了,上头正座席呢,说那边已经要开席了,已经要开锣演戏,要吃饭了,正开喜,二爷快去哪。宝玉听说,忙将素衣服脱了洗,去寻了华服,换上素服,华服就他去穿了纯白的衣服去祭奠,现在回来穿了有颜色的漂亮的衣服,问在什么地方做洗就洗,摆在哪里?老婆子说在新盖的大花厅上,就是古代的那个大客厅旁边四边都是花园的,叫做花厅。在新盖的大花厅上,宝玉听说一往花厅上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就已经听到在唱戏,在奏乐,在准备了。好,我们看到下面这一段,也可以看到作者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作者怎么会这么细心,一步一步到现在都没有告诉你他在祭奠谁。可最后有一点要谜底揭晓,这个揭晓的方法还是不直接说的,只是看到玉川在那边掉泪。好,这个时候我相信大部分的读者都有感觉了,感觉到一个热闹里的荒凉,感觉到这么多人在过生日的繁华当中,是有一个人有死亡的记忆的。那宝玉也看到了,好,所以到川塘那边,川塘是过道,所以他要哭,他当然不敢在大厅里哭,就走到过道川塘的地方,只见玉川独坐在廊檐下垂泪。很多人很奇怪,我们那些年轻的小朋友们看红楼梦的时候,这些东西他都没有看到,每次跟他们讲说怎么只有这段,我看的时候没有看到,可真的是因为作者用的方法非常淡,淡淡地写过去,所以你就想说,唉,这个玉川为什么在这里流泪?因为它连不起来了。可是所有这些地方都是红楼梦最惊人的地方,就是所有宝玉赶出去祭奠的东西,在这里揭晓。欲穿独坐在狼眼下垂泪。
注意独,只有他,因为别人都忘了,别人也觉得那个生命的死亡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好像那个死亡很快就被遗忘了,那个受到这么大的生命的羞辱,那个自杀也都被遗忘。可是宝玉记得玉川是姐妹,所以记得,所以玉川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就收泪。我们注意这个也是一个动作,就是我们不要忘记玉川是恨宝玉的,因为他觉得他的姐妹的死亡是因为宝玉,所以他就不要给他看到眼泪。
我们如果恨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悲哀跟柔软的部分是不要给人家看到,所以他立刻就不哭了,然后说,凤凰来仪,快进去吧。凤凰来仪,当然是很讽刺的说,你就是凤凰,所有人都众星拱月,把你当成是一个华丽的一个对象,就是凤凰来仪,快进去吧,再一会不来都反了,所以你没有来,上上下下都已经都快造反了。所以这里面玉川有一点,我觉得有一种恨在里面,就是他所记忆的死亡是没有人记忆的,可是大家都在找宝玉。
好,所以这里面当然是作者非常非常细的用心,所以红楼梦一定要读到这些部分,你才知道这本书的重要在哪里。就是他的那个心事写到这么细,这么细,那这个作者如果他把这个书当成忏悔书写,因为我们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话,他对他一生所做的事,他一直在忏悔,他会觉得这些悲哀,他当年是不是担待过,他当年是不是懂,因为他是在晚年写这样的一本书,所以玉川就不哭了,然后说凤凰来仪,快进去吧,再一会不来都烦了,宝玉就赔笑道,好。
宝玉赔笑,因为宝玉觉知道,感觉到玉川恨他,感觉到玉川不要理他,所以赔笑就是低声下气的。就是我们通常会觉得一个人,你在别人跟你对立时候,你可能更强地对立,跟宝玉永远不是,宝玉永远觉得他谅解,他可以了解玉川这个痛苦在哪里,所以他就赔笑。他说你猜我往哪里去了?他其实是很柔软地想告诉他,说他记得金钏的死亡,他也去祭奠,所以他说你猜我往哪里去了?玉川不答,玉川根本不要理他,因为玉川一直觉得他姐姐的这个委屈很冤枉是宝玉,是因为宝玉,所以他不会原谅他,所以这些动作都表示他不要再跟宝玉有任何瓜葛,只管擦泪。
那宝玉赶快进厅内,进了大厅,所以我不晓得,我觉得一步一步都看到曹雪芹的厉害,就是说这个作者稍微差一点点,这个时候都会讲出来,说我刚去记金钏了,他就是不讲有没有发现利害在这里。就是这整个这一回到玉川不达,宝玉都不讲,也没有讲什么,因为心事本来就不要讲,私事也都不要讲,能懂就懂了,那你讲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他就不打,可是他也不讲,宝玉就进厅内,见了贾母王夫人,众人真如得了凤凰一般,好像真的是凤凰回来了。所以玉川当然讲的也不是假话,就是大家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宝贝嘛,就是疼他,疼到这样子,那宝玉就跟凤姐行礼,因为她当然要知道这是凤姐的生日,所以就给凤姐过寿,注意行礼两个字,跟刚才含泪失伴礼在对比,人世间有很多的理,有的理是你心里的怀念,有的理是排场上的热闹,那里真正的意义可能是心事啊,可能是心事,所以你可以看到 43 回对比了两个里含泪半视一里,然后说收了。
可是现在给凤姐行礼,接下来是大热闹的,这个东西,那贾母王夫人都说他不知好歹,怎么也不说一声,就私自跑了,好,这是家教对不对?觉得你怎么可以把祖母妈妈瞒住,自己就私自跑了,说不知好歹,这里面有点责备,可是注意一下,因为王熙凤的生日,大概责备又不能太重,所以有一点为难,就觉得这个是不得了的大事,应该好好的责罚一顿,可是又不能讲得太重,那这还了得,明天再这样,等你老子回家必告诉他打你。
就是因为贾政不在家,所以祖母跟妈妈大概都舍不得打他,就说唯一能够下。宝玉就说等你老子回来啊,等你爸爸回来好好地揍你一顿。说着又骂根的人到底在负什么责任,怎么都听他的话,怎么可以这样子,不私自报告就带着他出去,往哪里去就去,也不回一声。宝玉就骗他们说北京王的一个爱妾昨天死了,那给他到脑去,到脑就说因为爱妾死了有点心情不好,所以去安慰他一下,所以他就混过去了。他哭的那样,就北京王哭得很厉害,不好撇下就回来,不好丢下他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所以有时候很好玩,就是你大概要到某一个年龄你才懂得说。
妈妈其实有时候也问不出真话出来的就是现在宝玉讲的其实是一个谎话。可是我常常用这一段跟很多妈妈说,你也不用担心,因为这个孩子去做的事情是他生命里最珍贵的东西,他去祭奠的一个人其实没有做坏事,其实这是他生命里面非常可贵的东西。好,所以我觉得红楼梦这样去用这个方法阅读的时候会非常有趣。那他就说北京王因为哭得很厉害,所以不好撇下,回来就多等了一会。那贾母就好算了,就是因为要看戏了,也要开始吃饭了。佳木说以后再私自出门,不再告诉我一定叫你老子打你啊,这是最后的结论,那就说以后不可以再这样,那宝玉就答应了,那贾母又要打根的人啊,就说把那个名言抓来痛揍,也就名言的顾虑是没有错的,对不对?佳木就是要打那个跟的人,大家又劝到,老太太也不必多虑了,已经回来了,那就算了,而且最主要是王熙凤的生日,大概觉得干嘛呢?就是大家放心,好好的快乐一下,就不要再追究这个事。
那贾母本来不放心,自然发了恨,就说要好好责罚,也要责罚底下的人,那现在看他回来了,高兴都来不及,哪里还恨啊?所以我有时候也跟年轻一代讲说,唉呀,祖母妈妈就是这样子,那他跟着看你回来了,讲的那个话很重,其实大家已经高兴的不得了,也没那么严重了,所以这些大概都是文学里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就是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处境上阅读一个文学的时候开始有了对话,就是我们小时候扮演了宝玉那个逃出去的角色,大了以后你可能就是贾母那个老在那个担心的角色,可是我们都看不到对方的那个角色,可是文学会让你看到对方就两个的角色的部分,两个扮演的角色的部分都看到了,所以他就有了一个不同的转环,那贾母也就不提了,那又怕宝玉不受用,你可以看到那个祖母真的很有趣,就本来要打要骂,然后现在又开始觉得他会不会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不受用那或者到别处没吃饭,路上有没有惊怕什么东西就百般哄她,那贾母开始加倍疼她了,所以有时候我也跟小孩子说,你逃家一下妈妈会更疼,你知道,哈哈。
因为那个很奇怪,就他本来就是骂的,可到最后他就觉得,唉,你外面没有吃东西,你吃了那吃的一定不好之类的。就是一直这样问下去,然后有没有被吓到什么就开始哄她,那个贾母的那个疼爱全部出来,就那个作者可以这么细心,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就百般哄她,那袭人就找过来服侍,大家就仍旧看戏。好到这里时候他加了一个尾巴,是到 44 回才出来,就是当日演的是经钗记。我刚才提到说金钗记是元朝非常有名的一个戏剧,是柯丹丘写的,木字边一个可以的,可大丹是丹药的丹,山丘的丘科丹丘写的经钗集,所以我刚刚大概叙述了一下。基本上我们看到在中国戏剧里面有一个模式有点像大家读过的,像城市美情相连的故事,就是乡下人一辈子读书,最后丈夫到进京赶考,常常就变心了,然后秦香莲在家里面吃糠养活公婆那种悲剧,这种对立悲剧,可金钗记刚好相反,金钗记是这个王石鹏被宰相逼着要娶他的女儿,认为你那个乡下老婆有什么好,你从此可以跟他断掉,然后打发一些银两就断掉这个关系,你就可以改变你所有的出身跟繁华,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王世鹏不愿意,可是被陷害,这个钱玉莲最后跳江自杀,消息传过来,王世鹏到处找人,然后赶到江边去大哭这场戏,所以这场戏当然变成一个桥梁,而这个桥梁到 44 回,我们会看到黛玉,黛玉有一点冷,黛玉对所有人间的动情,那个东西好像他有一种冷冷在旁观,他说这个王世鹏真不同,干嘛赶到江边去哭?在家里倒碗水哭不是也一样吗?那这里面当然我们知道,因为黛玉的眼泪是潜意识宝玉给他的水,所以黛玉一直要用这个眼泪还他,所以他觉得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就是你其实你有那个心,你就可以还你,也可以还这个东西。
所以水变成了红楼梦里面一个有趣的牵连,就是那个要枯死的草不断被浇灌,最后那个草永远不快乐,因为他觉得他受了这么多的水,而没有东西可以还他,所以他说宝玉下凡,我也要到人间去走一遭,用我一生的眼泪还他,所以黛玉就一直哭,那现在黛玉看到王石鹏在江边哭,他当然有一个感觉,觉得天下的水不都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心里有自己要祭奠的那个东西,所以他就会讲述这一句话。
可是他其实在讲宝玉说你干嘛那么忙,弄得天下大乱,然后早上换了白衣服赶到井边去哭,那他的意思在说你哪里没有水,哪里没有井台,你什么地方不能够哭?可当然这里面也看到宝玉其实要找的是一个他自己心里面的那个孤独的那个环境,因为在热闹当中,他没有办法去反省跟思维,他自己跟金川的关系好,所以在这一回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那个对比性多么强,所以特别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刘姥姥跟妙玉的对比,也特别看到王熙凤跟宝玉的对比。
王熙凤其实一直活在现实的热闹中,而宝玉不管他多么受宠爱,他永远活在他自己生命的一个虚幻性的反省当中跟领悟当中,所以这两个生命是不一样的,表面看起来很像,那刘姥姥跟妙玉表面看起来就不一样,所以比较容易分辨,可是更不容易分辨是宝玉跟王熙凤,因为他们两个出来,大家都觉得是富贵人家出来,可是宝玉多了一个东西,是对富贵的领悟,所以他总是有一个空幻的东西在看眼前的繁华,可是王熙凤这个灵物少,所以这一场 43 回的对比跟 41 回是不一样的,两种不同的对比,我觉得作者的用心是一步一步的,希望我们领悟到如何没有分别项去对比这些东西的时候,反而可以平等的去看。
所以我希望这样的一个讲法是可能比较特殊的,就是试试看把 41 跟 43 的对比性能够抓出来,然后我们再进到小说 42 回、 44 回这样子的发展,那我很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在这几回当中抓到作者真正要透露的讯号,那个讯号是我们谈过,说有点像佛经,它其实是在开始,就是所谓的分别项如何能够在现实生活回到自己的生活里面,有另外一个不同的一个领悟的空间。
所以也许红楼梦就不只是在这里读,那它真正开始可能是大家下课又回到家里,你就会发现你要跟每一个人的相处,公公婆婆、丈夫、妻子儿女都是红楼梦,其实处处是红楼梦,所以那个时候觉得红楼梦会变成一个很很想再去读他的书,因为他不只是读文学了,他在读人生,完全在读人生的一个状态。好,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读红楼梦不仅读的是文学,读的更是人生。人生处处是红楼梦。
一直很喜欢蒋勋老师,喜欢蒋勋老师对红楼梦的展开讲解,关于本章节里的贾宝玉祭奠金川不拘泥于形式,不遵从儒家礼节,我觉得文中贾宝玉首先年纪还小,他祭奠金川本身就是一个不好意思对人说的一件事,因为内心的难过,为求心安,找个僻静处祭奠,如果贾宝玉是贾政那样的身份呢,也许就不是文中所写的那样,因为有身份,有地位,可能就不会是这种草草了事的祭奠方式
一楼大平层
刘姥姥的"肮脏粗鄙" vs妙玉的“清高脱俗” 王熙凤生活在现实的热闹当中 vs 贾宝玉生活在虚幻的反省领悟当中。
解读精彩细致赞😀😀😀
一直很喜欢蒋勋老师,喜欢蒋勋老师对红楼梦的展开讲解,关于本章节里的贾宝玉祭奠金川不拘泥于形式,不遵从儒家礼节,我觉得文中贾宝玉首先年纪还小,他祭奠金川本身就是一个不好意思对人说的一件事,因为内心的难过,为求心安,找个僻静处祭奠,如果贾宝玉是贾政那样的身份呢,也许就不是文中所写的那样,因为有身份,有地位,可能就不会是这种草草了事的祭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