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徐义华,欢迎大家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封建制的两个走向
中国的封建制和西欧的封建制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看一下中国封建制的建立背景,是王朝迭代的过程中完成的,也就是说后一个王朝直接取代前一个王朝,把前一个王朝所有的政治合理性是继承下来的,所以它在政治和行政指挥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第二个,在分封的时候,分封是王把自己征服占有的那些土地和人口分赐给诸侯,形成的分封制。那从王的角度来说,他是占有者;那么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是处于中央权力的地位;那么从诸侯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单纯的受赐者,土地和人口都来自于国王,所以他对王和中央是有依附性的,就是形成一种明确统属的君臣关系。
但是我们看一下西欧,它就不是这样,西欧是在罗马崩溃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他是多个民族入侵的结果,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对前朝政治合理性的一个继承性。虽然后来也出现了什么神圣罗马帝国,但是我们看到,它是间接的,不是直接把罗马帝国所有的政治遗产都继承下来的。而且在它的分封制建成的过程当中,也缺乏这种直接由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下来的情况,很多实际上是庇护关系。就是我有土地和人口,我形成这种封建关系,是为了寻求更大势力的庇护,所以它也没有这种比较明确的上下等级的君臣关系。
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别的时候,我们就发现,那个在周代,臣的臣,也是属于周王的臣,诸侯的丞相也是纣王的丞相。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到了欧洲的封建制下,封臣的臣就不是国王的臣,这里边有明确的这种权力关系差异。那么像这种封建关系的差异,对后来那个历史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中国的这种分封制,已经确立的这种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往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只要往郡县制的观念一转变,那就是一个全新的集权社会。但是欧洲的这种情况,因为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权力没有形成上下统属关系的,所以个体权力的空间很大,没有办法直接形成中国这种立体化的、互相统属的君臣关系。
那么后来,我们看到各个领地之间,保留了极其强大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与这个欧洲社会当中的宗教势力相结合,就形成了王权、皇权,以及诸侯权之间的各种的博弈。最后,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
西周时期的君子战争
在中国,那个西周和春秋时期还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加上与异姓之间的这种姻亲关系,整个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亲属集团。
分封制下,周王对土地和人口的付出是一次性的,那么他如何来重申自己的权力?就是通过朝廷会盟来进行的。
所以朝廷会盟,带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性和展示性。这些象征性和展示性,是要通过具体的仪式来完成的,这就需要这些贵族要掌握非常严格的礼仪知识,所以他们要通过这种礼仪,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王朝中的地位。
同时贵族肩负的还有保卫地方安全,以及为王朝开拓疆域、抵御外侵的功能,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军事功能,这要求他们有很高的军事素养。所以我们看到,孔子在培养人的时候,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一个是驾车一个射箭,都是古代的军事功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军权实际上是由贵族垄断的,其他人是不能参与的。
那么大家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实在解决不了,才不得已发生军事冲突的时候,也还是亲戚之间的战争。也就是说,一个贵族集团,去与自己的这个亲属集团进行战争,那么这时候他们更多的是要证明自己在这个政治体系当中的地位,而不是要去征服或者夺取对方的资源。
所以,这就使得中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战争,表现出后来的战争所没有的一种态势,就是礼仪化的战争。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晋国讨伐齐国的一个战争鞌之战。在鞌之战当中,齐国的君主驾着他的战车,在那个战场上驰骋,他的那个车右就说,前面那个人很像是一个君子,我们射他。齐国的君主说,你知道他是个君子,你还要射他,这是不合理的。那么同样的,当齐国的君主的车坏了以后,晋国的一个大将要来俘虏他的时候,他不是直接过来抓他的,他是先跳下车,摘下自己的头盔,然后放上一块玉器,到齐国君主的面前,说,你看我受君主的委派,不得不来和你在战场上作战,我现在要求你跟我见面,这种礼仪性的。我们读《左传》的时候,有非常多的这种例子。
好的,这期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再见。
回去听精读中国历史去
太难受了,历史你们是专业的,录制很业余啊,很多听不清楚
声音不太听的清,大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