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4 《明皇幸蜀图》青山绿水的代表
一、知识点
1.《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传为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一说李昭道)创作的大青绿设色绢本画。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描绘人马行走于崇山峻岭间。画上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御题诗: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与忙。年陈失姓氏,北宋近乎惠”。
《明皇幸蜀图》体现了二李画派的典型风格,时代特征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2.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3.三星堆: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个坑中发现有象牙。3月21日,4号坑一根重达100多斤的象牙被完整提取。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保存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但已发掘的面积只占遗址总面积的2%左右。
2021年5月28日,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发掘收获颇丰,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已出重要文物一千余件。此外,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 [25]9月9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四号坑再发现等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明朝其实城市文化又发展起来,可是山水的影响已经大到在主流文化里不敢对抗山水,所以山水一直变成我们的主流。
2、在巨大的山川里,人多么渺小,几乎是看不见。
3、宇宙之间一种自然规则的循环,所以它可以平静下来。好,所以我刚才讲说,其实它是一个安慰,它是一种宽容,它是一种担待,它把人的痛苦放大到宇宙山川里面,变成一种平和。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看到最后很大的一个领悟是在安史之乱,所以最后结尾的部分,我们看一下明黄性殊图,把这个引带到山水画出来的一幅画,讲一下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你就会发现山水画起来了。而山策划起来,是因为他忽然发现一切人的东西都是这么留不住的,他转过头去看山看水了。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人在受伤的时候最容易走向山水,因为他觉得山跟水是最大的安慰。我很多朋友平常都不去山水,可是一一觉得在事业受挫折,恋爱失败,就跑到山水,觉得山水是最好的朋友。
因为山水无盐,所以在唐安史之乱以后,我们看到人物化慢慢一步步转到 3 岁,当然它有一个交错,我们看到张轩周访、顾红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在安史之乱之后的画家,他们的人物化还在发展,可是山水化已经慢慢起来了,山水化很明显要取代人物化,那么在取代人物化的过程里面,我们先看一下最早山水化什么样子,慢慢萌芽。
比如说我现在跟大家讲,下面我们要看藏在台北故宫的一张唐人的明黄信书图,那各位听到名字以后就意图说,那我要看到一张什么样的画?明黄幸属图,是唐明黄到四川逃难的一幅画,对不对?古代说黄帝去的地方叫幸运的幸,明黄幸属,那照理讲应该就画很多唐明皇什么样子迁都这样的一个过程应该是一张历史画。
从题目看,明黄信属图应该是历史化,是政治化,是社会化,是叙事化。可是也许我们看到画面我们会觉得蛮惊讶,因为它竟然是山水。好,我们看下面的画面,这一张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明黄信殊图,各位发现完全是山水,唐明皇在哪里?明皇姓蜀的故事在哪里?其实你看到原作的时候,你还是觉得不太清楚,当然你慢慢找,你还是可以找得到,你会发现唐明皇骑着马,穿了红色的衣服,正在过桥,可是非常小。
好。就是如果以唐代的人物化的标准来看的话,你会觉得有一点讶异,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子?各位记不记得不撵图怎么画唐太宗或者历代帝王图?帝王是很被歌颂的,可是现在一个画家据说是李昭盗画的明黄信术在安史之乱以后,有一个画家忽然想到,这个皇帝这么富贵荣华,可是有一天落难到这个样子,他刚刚过了马尾坡,刚刚发生政变,六军不发,然后所有的军人逼迫他赐死杨贵妃,然后杨贵妃死掉,然后他救不下来,君王掩面救不得,然后接下来还必须逃难,因为敌人的军人兵已经打到了,马上要逃难,就翻过蜀道的山下,到了这个山栈桥,然后说马金不前,那个马被吓到,因为蜀道是很危险,这边是一个峡谷,所以马吓到,然后皇帝就哭了,觉得好怎么落难至此,然后接下来他还必须逃难,所以这边又有唐明皇在爬山继续走,然后过了这个悬隘,就是蜀四川就逃到那边去了,所以整个的话里面,其实从这个地方开始就有唐明皇出现,小小的,然后这边又有唐明皇出现,然后在这边休息,然后在这边爬山过去。
可是所有的人就像蚂蚁一样,我关心的是说为什么人缩小了?为什么人变成了一个山水当中好像微不足道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在这两天当中一直谈到的唐代对于那个人的意义的强调忽然改变了?所以我非常重视明黄杏树图在中国山水画起源,因为其实它跟下一次我们讲的北宋山水画不一样,因为它是青绿的对不对?它用了很多石青石绿的颜色来画,然后它的云也不是留白,是用线条勾,而且涂白粉的,所以它还有很多装饰绘画,唐代装饰绘画的意义在这里,可是我们好奇的只是说中国的绘画终于出现了以山水做主题的,而不是以人做主题的人变成了山水的配角,你不仔细看都看不到那个人。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把明黄性殊图作为中国山水化的开始?因为它明明是一个故事化,可是它反而去阐述了山水的意义。那我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这样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心情的转变,就是明黄性殊图如果是在安史之乱前,如果要画这个故事,一定画很多唐明皇的长相,他的马多么漂亮,衣服多么漂亮这个描述。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之后,这个画家也可能真的走过蜀道,然后他看到这里的山,看到这里的水,听到这边的老百姓在谈说,唉,当年唐明皇逃难经过这里,然后他一定有很多的感触,觉得这个秦岭这些山,如果我们熟读历史,我们知道中国好多好多的帝王将相都走过。记不记得刘邦走过这里?刘邦曾经到了,打到了这个咸阳,然后就继续到四川去,到四川以后他就把栈道烧掉了,然后他让后到咸阳的楚霸王项羽放心,说你看刘邦一点野心都没有,他只想做四川的王,所以他把栈道烧掉。为什么栈道烧掉就不想做外面的网?因为这边的路很难走,就像中恒一样,一摊方你就进不来了,所以栈道是在悬隘上打出来的木头的那个小路,那刘邦一进四川以后就把那个栈道烧掉,就表示他断绝出来的意义,说我只要做四川网就好。所以韩信很多人说你要杀刘邦,他说不必了,这个人根本没有野心,所以就没有管他。可是这个人当然很笨,你知道那个栈道是可以再修的,所以刘邦后来又打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多少兵家都走过的地方。可是有一个画家在这边忽然想到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们从人的角度,我们会觉得安史之乱,大唐王国,然后他最爱的女人都保不住,他宠爱过的国夫人在这个时候也死于乱军之中,多么悲惨的事情。
可从山跟水来讲,什么事情他没有看过,什么悲剧他没有看过,所以我的意思说,如果我们从人的角度,我们在高雄走过一个街道,那今天忽然觉得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不开心,然后会有喜怒哀乐。可是你想想看那个财山,他也许什么东西他都不觉得有什么喜怒哀乐。所以我的意思说,其实有趣的是说,从人的主题转到山水的主题以后一个文化发生的巨大的变革,从此以后不再从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从山水的角度看世界,一定会产生颂。以后万物尽关切自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所有的人世间的哀伤跟喜怒哀乐,放到大自然当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不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帝王的王国,对山水来讲,他看过多少次王国了?好,所以这样子我们就看到有一个很有趣的心情地转。而这个转就说觉得人物不应该这么被夸张,人的角度不应该这么被夸张,人跟天地跟山水之间的比例应该重新安排,重新定位。人不过是山水之间一个非常卑微的存在,即使是帝王。或者换一句话说,在山水面前,帝王跟农民又有什么差别?其实这个画面的角落有一个老农民带着孩子正要走出去,大概觉得,唉,皇帝他们来了,赶快回避吧,其实都一样,对,山水其实是一样,就是两个生命而已。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说我们这两天一直谈的唐代那个人物化的主题终于要没落了,因为繁华看尽,只有繁华看尽的时候,他会回来,安分地感觉到自己在天地之间那个卑微的安分的存在,就是那个角色,不大也不小。的确人在山水中,可是人在山水中没有到那么夸张的地步,唐太宗的工业还是被夸张了,一切东西也都可以,也都会过去。所以我们看到在唐朝就有前期这个诗人写了非常有趣的诗句,我又觉得它应该放在我将要盖的那个庙的千河里面。他说曲中人不见,江上树风清。所有的歌舞都唱完了,曲中人不见,人都不见了,江上树风清。在江水上只看到几个安安静静的山峰。这是唐朝的诗人的句子,你几乎觉得他已经在讲艺术史上,人物化要没落,山水画要起来,曲终人不见,江上树风清。
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这个这样的一个山水的世界,忽然安慰了,或者平缓了安史之乱的痛苦,或者这个帝王的痛苦,走到山水里,其实一切的东西都会被安慰,也会重新被担待,不管是一个成功者或者一个失败者,在山水的面前,他都得到了同样的一个瓶颈。所以我们等一下会把这幅画的局部给大家看,从这个位置看它的构图很奇怪,从这里开始,从这个地方开始,从山下秦岭下来,一直到这边山栈桥过这里,然后马敬不前,然后又到这个草地上,在这边休息,很多马在打滚,然后这些长途疲劳的人终于可以休息,这块地是被一个峡谷包围的,然后休息完以后又要逃难,继续走那个最陡斜的路,从这边要一直上去到这个地方,从这里转到四川去,然后我们的视觉是从这里这样下来,跟着唐明皇的路线走到这边以后,我们并没有跟他到四川,我们回到这里,回到中间的这个山峰,看到一个永恒的山人来过,人又走了,山还是山,水也还是水,所以山水变成了主题,真正的主题是山水,而不是人的故事。所以明明叫明黄杏属图,可是山水而不再是唐明皇了。
好,所以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个意义,是安史之乱以后的另外一种心境上的改变。因为我记得我昨天也好像有提过,安史之乱对整个文化的精神影响太大,所以所有的人在这个世界里都几乎被牵连。记不记得李白站错边,结果被长留夜郎,然后杜甫简直是逃难逃得一塌糊涂。看到所有人在这个灾难当中的痛苦,我最震动的是杜甫写了很多的石豪利这种诗,讲到当时抓兵抓到老头子去,讲到他躲在一个名家,看到老头子被抓兵抓走的这种故事。大家当然也读到白居易的哲必翁,问他为什么手断了,说当年为了逃兵役,自己用石头把手被打断,都是暗示之乱的事件。然后王维是最惨的,逃不出去,最后就变腹匪,然后就被关到监牢里面要处死。那最后弟弟救出来以后就到罔川晚年,为耗尽万事不关心,从此以后只看山水不看人了。
好,这里面都是因为安史之乱山水化开始起来,因为山水变成一个疗伤止痛的一种过程,所以从山水化的确应该从安史之乱算起。那我们应该讲王维,可是王维的话我们今天一张都看不到,所有的作品都不是真机,所以我们反而依靠着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张明黄杏树图来了解真正山水化怎么慢慢起源,它还不是水墨山水,它是青绿山水,可在这里山水画的主题从此出来,而这个主题出来以后一千年影响我们之大。
到今天我想我们都觉得我们的所谓的国画系统的主流是山水,你走进故宫博园也几乎看来看去都是千山万水,找不到几个人像黄啊。所以这个革命是非常惊人巨大,也是我刚才提到说这一次的上山一千年都下不来了,到现在都很难下来,所以因为他在整个的山水里面找到一个自己的桃花源世界,他追求了一个山水里面绝对的理想境界,所以他一旦下山就受不了,他觉得外面是一个污浊的世界,所以整个的文人去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国,山水里的理想国,然后不断地以山水化来提升他们自己内在的那个空灵的世界。
它的巅峰在元朝,那最主要是因为元朝的政治非常的坏,蒙古统治,所以所有的文人全部隐居,黄公望一战乌镇,这些人隐居了以后,他们更推出了山水的世界,所以猿人的山水是最空灵最清高的山水。宋朝的山水还有一点写实意义,到了元代的时候,完全是个人的胸中求火,他中心里面的一种胸怀的表达。其实到明朝又有一点变,因为明朝其实城市文化又发展起来,可是山水的影响已经大到在主流文化里不敢对抗山水,所以山水一直变成我们的主流。甚至在大学美术科系里面,国画几乎就要讲的就是山水,就是以山水作为主题,常常有时候你要教一个老师,教人物化都找不容易找到,就是白描人物这种就是国画的人物,老师非常难找到,因为他都认为国画就应该是山水好,所以特别希望大家注意明黄性素图这一幅画在整个历史学上的一个重大的意义。
那下面我希望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局部,完全是千山万水,可是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在故宫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你注意一下,其实山路上是有人的,一点点只露出一点点头部,然后在那个山路上慢慢栽下来,你这样看,根本几乎看不见你。下次如果有机会你在故宫看到这幅画,你用那个弱视眼镜或者望远镜,该慢慢找它,里面有一点点的人在山里面川流,他其实很奇怪,他故意地告诉你说山,山里面,在巨大的山川里,人多么渺小,几乎是看不见。可是我们在台湾有百余喜欢登山的朋友,真的会感觉到你走到大山里,真的觉得自己好渺小。那种感觉是因为真的走进大山了,然后感觉到宇宙的那种辽阔跟苍茫,让他会感觉到人的渺小。可是很奇怪,你看在出塘的时候,塞外诗走到外面去,他还是觉得他自己很大,他其实有一种精神上的辽阔。
可是安史之乱以后,他忽然感觉到很悲哀,忽然觉得人所创建的东西都这么脆弱,因为那个安史之乱,那个唐代唐玄宗是一夜之间出本的,那个黎明大家所有老百姓还在睡梦中,皇帝就走了,因为他得到通报,已经打破潼关,他知道潼关一破,根本守不住,他立刻就逃,那所有老百姓根本糊里糊涂,就已经战争就来了,所以这样的一个大唐帝国,可以一系之间兵败如三道。
那所以画家在面对这个繁华的时候,忽然看到山水好像才是一个永恒的东西。好,这个部分是很清楚,看到唐明皇穿着红色衣服,有没有看到山中马,山中马虽然这么小,还是山中马,而且非常饱满的唐马的感觉。后面有大臣,有武将,还有几个没有处死的妃,并杨贵妃已经死了,他在描写这样子,你感觉有一个知字型在行进,其实是一个透视法上的迂回的山路这样转过来,所以你们看到这个麻将这样转过来的,这样转过来,然后到唐明皇要过桥马金不前那个故事过来,所以他从山上这样慢慢的下来,你看这边也有不够半生的人,对不对?然后慢慢出现在山路上慢慢出现,所以其实它是故事化,它是一张历史画,可是历史化在人类经验上,西方也好,中国也好,从来没有说你既然是历史化,你会把历史人物画的这么小,根本大家找都找不到,那这是说不通的。
所以当然一定有一个暗示,说这个美学要有新的概念了,就是觉得要把这个人物的东西慢慢压低,那其实到了宋以后,慢慢你会发现人物根本辨认不出形貌,现在我们还个辨认的出来,后来慢慢根本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符号而已。因为人在天地之间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存在,非常卑微,而渺小的存在跟你的身份地位的无关,就是一个脆弱的生命而已。
他把这样的一个这个意念整个放进到绘画当中,重新去处理人跟山水画的关系,然后过了桥以后到这个草地上,所以视觉上从右上角到右下角,然后再转到中下,这样过去大家可以看一下青绿山水,唐代的山水是用线条勾勒,没有村法,我们四月会集中跟大家讲村这个东西就是描写石头跟土壤的肌理的这种毛笔擦出来的一种效果叫做村。
唐朝史化是没有村的,它只有染,它只有用时青跟时绿来染,还有用了一点赭石色彩去染,然后它的云也是用线条去勾出来,然后再孵白粉的,所以这个还是焦彩化的这个系统好。过了桥以后,这一段是整个明黄性殊图里面让你觉得比较暂时安歇的一段,长途跋涉的这些人搬了很笨重的货物,非常的累,所以把东西都放下来,坐在那边休息,坐在那里休息,马也得到了暂时的轻松,可以在草地上打打滚,所以这一段是比较轻松。这边有一只骆驼,有一个人在那边照顾这个骆驼,所以就是唐明皇仓皇出奔,带着一些宝贝走的时候,在草地上暂时扎营休息的一段,用非常漂亮的实力去表现那个草地的这种风美的感觉。然后这边又是一个桥,所以这个是一个在山里面的一个被峡谷环绕,河流环绕的一个土地,然后这边过桥,这边再过桥出去,所以等于是一个画面最中下方的一个一个一个描述,可是唐明皇在这里没有出现,他只有在过桥时候出现这段没有,然后这边他又出现。好,然后我们看到这些人又在山路上攀爬,又在山路上攀爬,连骆驼都带着往蜀道上走,非常艰难的这个路途,慢慢爬走上去,这边就出现栈道了,所以数到最后的部分根本是没有路可走,是用在悬挨上打出木桩,然后在上面走栈道,所以这个栈道是非常有名,所以大家可能也读过李白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蜀道难,就是写这个东西抑郁系巍乎高斋,蜀道之难,以上青天而来,四万八千岁时,与秦塞同人焉。
就在讲这件事情,也是在写明皇幸蜀这件事情。然后它里面常常有一个句子叫问君西游何时还?你到西边去,什么时候再回来。因为四川在西边,所以其实在文学史上跟绘画史上都保留了明皇信属的这个故事。这个重大的故事因为中国很奇怪,常常在一个朝代一出世的时候就往四川跑,因为四川是一个非常容易孤立起来的,所以各位如果最近去台北故宫看那个三星堆,它根本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蜀的文化跟中原文化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我们现武侠小说天下为乱,蜀先乱,因为它是最容易独立的一个地方,它本来就是独立国家,它跟中原的关系非常不同。
各位看三星队特别注意就是在当时的商朝完全没有人像作品,四川完全是人像作品,所以他这一支文化是跟中原根本无关,当时被汉族称为西南移,被称为西南移,所以它其实是一个完全独立文化的个体,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地理条件上它是一个盆地,所以你不走蜀道,你就只有三峡,那三峡又很险。
所以这个地方李白的诗里说一夫当官,万夫莫敌,就讲这个东西,因为一个人站在这边你就过不去了,因为它就是栈道,就是讲栈道,所以这边用了两层的方法来画栈道。好,你看到那个山不只是垂直,甚至是这样斜出来,然后人在这里,人在这个山的这个栈道上走,这里一层栈道,这边一层栈道转过去就是四川,然后再下去,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个山的这种俊伟的那种感觉。所以如果说我们说看这张画是欣赏明黄,不如说在欣赏山水,他在歌颂山水的伟大,山水的高耸跟永恒的不朽,让那些山蓝跟云从山峰当中、峡谷当中慢慢的流动出来,很好玩。用线钩,然后再染白粉,下一次我们看到宋代时候,他懂得用留白跟泫染的手法,这个时候都没有注意瑄跟染都必须要有一个东西,就是水,那这个时候没有用到水,用到胶,所以它不太能够渲染,所以它还是敷染的过程。我们讲宣跟染,就是在纸上慢慢用水来散开来的那个效果,我们叫晕染或宣染的这个效果在宋代以后慢慢才出来。那么在唐代的时候,它大部分都是教材化,都还是用教,所以它都必须是线条勾勒的这种形式。所以山水画本身在唐代它是一个勾勒线条勾勒,然后再染色,我们叫做青绿山水,有人叫做金碧山水,金碧辉煌,因为它常常画在金色的底色上,就是屏风或者扇子上面的一种山水啊,山水形势,那这个画风当然在日本现在还看得见,日本还有保留这种比较青绿山水的系统。
然后我们的视觉到了这里以后,我刚刚讲说如果是长卷绘画,你会跟着这个唐明皇到四川的,可他没有,他又回来了,他回来是说唐明皇走了,不重要,我们也不见得要跟着他。你回来看山吧,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所以主题整个移到山水这个部分,所以在视觉空间上很有趣。
这张画是绕了一圈回到山水本中央的,主题是山水,我们看到那个云慢慢的流动,然后碰到山峰,然后慢慢往上升起来,在旋转,非常有趣。我觉得在整个山水画里,其实云本身是水的一个部分,大概只有很长久坐在山水里面。我记得有一阵子我在阳明山场上看这个东西,夏天很热,然后你看到云从淡水河的河口慢慢进来,很缓慢,当然你大概一个下午这样看,那个云慢慢进来,然后碰到北头这一带的山,大屯这一带山,然后慢慢它就会往上升,然后过一阵子下雨,然后你就会想到云变成雨,然后雨变成溪涧中的流水,进入淡水河,淡水河进入海,然后蒸发又变成云,其实你忽然发现一个循环性的东西,所以山水里面其实有一种东西叫川流不息。
所以山水画不只在画一个风景,因为我们讲山水并不是在讲西化的 landscape 的风景,它其实在告诉你宇宙之间有一种循环性的东西。所以在明黄信蜀图看过唐明皇的逃难,感觉到人世的悲哀,历史的兴亡,忽然发现其实在宇宙之间有一个永恒性的循环的东西,而那个东西你忽然发现它是宇宙规则,宇宙中间的规则,所以这个时候你忽然发现,也许不必要为这些短暂的人世的沧桑跟兴亡去哀叹,因为我们讲沧桑,其实是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那在传说的故事里面说那个人他活了很久,所以他看到几度变沧海,几度变上天,所以他没有大惊小怪了。
我们只要第一次看到沧海变桑田,我们都会痛苦,或者桑田变沧海,那就是叫兴亡,一种兴亡之感。可在这里它让你感觉到面对永恒的宇宙的山川的时候,其实看到了宇宙之间一种自然规则的循环,所以它可以平静下来。好,所以我刚才讲说,其实它是一个安慰,它是一种宽容,它是一种担待,它把人的痛苦放大到宇宙山川里面,变成一种平和。
所以山水画我自己大概在4月的时候跟大家讲,宋代的时候我会认为山水画根本是一种哲学,他其实重视的不再是视觉上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明黄杏树图,我们还发现有很多色彩,有很多线条勾勒的形状。到北宋的时候,南宋的时候,你会发现山水画其实常常是一种淡漠,非常淡。你去故宫看现在那个迷友人的云山得意,它完全用淡漠画过,它让你感觉到其实你在那里领悟的不是一种视觉上的美,不是声色之美,而是一种心境上的领悟。所以我说那个东西叫做哲学,它叫做哲学,所以也许我们会感受到一个很不同的一个一种心情或者一种状态,那在讲唐代的时候,你总感觉到说他入世,他华丽,他对人世之间的爱恨有这么多的眷恋。可是到山水的时候,你看到纷纷在把人的角度转到山水的角度看山看水,在山水里领悟更大的宇宙之间的包容力,然后也减低自己的那种因为人事的起落而引起的爱跟恨。我们不要忘记到了宋朝开国站在岳阳楼上看风景的范仲淹,看到春天,看到夏天,看到秋天,看到冬天,看到春明景和喜气洋洋,看到淫雨连月飞飞连月不开了,所以他就觉得自己太阳出来就好兴奋,太阳不出来就很务阻。然后最后他说人的意义在哪里?这么容易被外面的东西所影响,而没有看到大宇宙之间的循环,所以他才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备,不要因为外面的改变忽然高兴起来,不要因为自己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忽然就悲哀。他开始树立一个更主体性自己对生命的宇宙的一个看法,也许就是万物境观皆自得,所以它是无入而不自得的,可以在任何的状态里感觉到生命有意义跟价值,而不因为它的繁华跟便面而起太大的心情上的波澜,当然因此就安静下来了,可是这个安静也许也就丢掉了。我们看到这两天我们在讲唐代的那种迷人的东西,因为人非常复杂。我记得有一个朋友,他说他修密中修到很成功了,然后他要帮我灌顶这样子,那我说灌顶以后会怎么样?他说会把我的夜烧掉。那我说夜烧掉会怎么样?他说你就不会再这么贪爱这些美的话音乐啊哈哈哈。那我说,噢,那还是不要骚哈哈哈。呵,我自己都吓一跳。我的回答因为我忽然想说,如果真的有一天要烧掉这个夜,让我晚一点烧掉,让我不晓得。
我总觉得在眷恋里面才有领悟。它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相对的概念。我自己常常觉得说,在我自己可能一段时间感官上很眷恋一些美的东西时候,我会去打坐,我会在那个东西里面去重新去反省。说到底我在感官上在眷恋什么,那个东西是那么真实吗之类的关系。可是如果没有前面那个眷恋时候,你会觉得那个打坐不容易领悟什么东西?我觉得是一个很有趣的相关的关系,所以我很希望今天我们这两天讲的唐代跟我们4月讲的宋是不是能够形成一个互动的关系?因为我觉得这两个东西的互动是非常有趣的,也许可以摇摆在这两者之间,可以有更大的一种不同的心境。
所以我会建议说,比如说在三月,我们这两天都在讲唐朝,大家可以试试看,用唐朝的方法火出一个很热烈的自己。四月以后我们就吃素好不好?那大家就可以看山看水,然后用另外一个心情来看它。那宋泰东西非常迷人,宋代有另外一个迷人,进入到中年,然后安静下来。所以我希望4月 25 号可以跟大家谈宋徽宗,谈清明上河图,谈苏东坡,谈范宽过西礼堂。
从没听过这么有哲理的山水画的讲解,蒋勋老师的ㄍ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156-158页的这幅画也非常清晰,还有放大版。边听边笔记,开慧
坐看云起_sy 回复 @小有孔嘉: 看到您说的这本书,搜了全网才买到😂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