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01: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加餐01: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00:00
22:11

一、知识点:


1、北魏-敦煌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干戈不停,民不聊生、人心疾时厌世,给佛教得以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此间,佛教发荣滋长,蔓延全国,得以空前发展,并对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深刻影响。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足以代表这一时期人物画的艺术盛况。


北魏时期在敦煌254窟的南壁上描绘了这个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所谓本生故事,即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前身故事。在这些“本生”故事中,最典型的是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大意是:国王的三个儿子到山上去,望见崖下有一只饥饿的母虎围着七只小虎,饥饿不堪,三王子(萨埵那萨埵那心中不忍,趁两个哥哥不在身边,便跳下崖去,用自己被跌得血肉模糊的身躯和鲜血喂食老虎。于是,萨埵那便转世成佛,这舍身饲虎的萨埵那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之一。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可是这里面已经出现了佛经里非常有趣的矛盾,就是大哥原来担心的死亡,二哥原来担心的跟所爱的人的分别,其实都在当下已经出现。萨埵那太子就决定说:“我今舍身,时已到矣。”我现在要舍弃我的身体,时间已经到了,而且他说了一句最奇怪的话,他说:“是身不坚。”


2、我这个身体,别人看起来漂漂亮亮的,每天吃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可是“是身不坚”,这个身体其实是不坚固的身体,因为它充满了生老病死的变化,有一天它会衰老,有一天它会生病,有一天它会死亡,所以他说“是身不坚,可恶如贼”。我的身体非常可恶,像贼一样的可恶,每天其实是一个伤害我的东西。


三、全文逐字稿


人类在最古老的文明里已经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神话、童话故事、传说故事,可能都包含在我们今天所说的故事的范围之内,我们也特别强调过,在人类最早说故事的岁月当中,可能那个时期人类的文明连文字都还没有,它就是用口传的,用口说的。所以当我们今天可能有一个工作叫做广播,它是经由听觉去跟很多朋友发生关联,当我们听广播,跟我们自己阅读一本书或者阅读一本杂志,它的不同到底在哪里?


所以常常在广播的这样的一个工作范围当中,会去思考到听觉存在的特性。比如说当我用耳朵,用我的听觉去聆听一个故事的时候,跟我自己拿一本书去阅读,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常常觉得人的声音当中,有他自己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品质,所以有些声音让你觉得是比较悦耳的声音,或者觉得比较亲近比较温暖的声音,有些声音也许觉得好像是比较冰冷的,或者比较遥远的声音。


所以其实我们在小的时候,比如说母亲在跟我们说故事,我们常常觉得母亲她的声音,变成了我们听觉里很美的一个回忆,这是我特别强调听觉的原因,因为我觉得听觉其实不只是一个客观的声音,一般人会说他的普通话,国语的发音很准,所以叫做好听的声音,我想还不止如此。


其实我相信很多人的母亲,小时候跟我们讲的故事,有时候是用母语在讲的,那母语,每一个地方的方言,透过母亲的声调讲述的一个故事,一定有它不可取代的某一种温暖跟一种感动的力量。所以因此我要强调的听觉,尤其是在说故事的听觉,可能是一个很特殊的心灵记忆,它会打动我们,所以我们在这个节目当中,曾经跟一些朋友讲过埃及,讲过希腊,讲过印度。


我记得上一次我们提到了印度佛经里的一个重要的故事,就是尸毗王的割肉喂鹰,一个国王,因为对于一个鸽子将要被老鹰吃掉,所以他心存不忍,对死亡的不忍,觉得这么美的鸽子,这么驯良的鸽子,竟然要被老鹰活活的吃掉,所以他决定用他自己身上的一块肉来替换鸽子的生命,我们叫做割肉喂鹰。


我想这个故事曾经用印度的语言在印度流传了非常长的时间,有一天它可能被翻译成华文,华人听得懂的语言,它传到了敦煌,经由佛教的传播说给很多人听。很多老百姓最初不见得是佛教徒,可是听着这个故事,也仿佛感觉到对于死亡的一种很特殊的不忍,不只是鸽子的死亡,其实更多的可能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必须面对的死亡的现象。


所以因此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大家很爱听的一个故事,里面又有很多的传奇性,很多的情节在发展。当我们看到听到尸毗王拿刀子从他的腿上割肉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一种惊讶,也可能会有一种心痛,所以这些故事后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那么很多画家就依据着他们听到的故事,把这些画像画在敦煌的壁画上。所以我们特别曾经介绍过尸毗王割肉喂鹰的故事,曾经是敦煌壁画里非常重要的主题,那么今天可能顺便跟大家提到敦煌壁画里,另外一个它的被重复的次数一点都不输给割肉喂鹰的,另外一个佛教故事,就是萨埵那太子的舍身饲虎。


舍身是说,把身体施舍出去,施舍出去做什么?饲是饲养的意思,就是喂给老虎吃,用自己的身体去喂养一个老虎,叫做舍身饲虎。所以我们听到这个故事的主题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有一点惊讶,因为在华人原来的世界,我们大概只听过武松打虎,我们总觉得老虎是可以把它打死的,打死以后可以吃它的肉,可以用它的骨头来泡虎骨酒,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华人的世界杀虎变成一种英雄。可是当我们听到印度的故事这么不一样,他不但不把老虎打死,他甚至是说当老虎饿的时候,我如何把我的身体喂养给他吃,让他来吃我的身体。我相信光是听到这个主题,可能很多朋友就非常的好奇,为什么佛经里面会有一个故事叫做舍身饲虎。


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讲《金光明经》里一段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那么这个故事也在敦煌的壁画里被一次一次重复的画成非常精彩的壁画。萨埵那是一个名词,他的父亲叫做摩诃罗陀,是印度的一个国王。我们大概知道印度在过去是有很多小国的,多得不得了这种小小的国家,所以我们常常听佛经故事觉得好奇怪,怎么一下出来一个国王,一下出来一个太子,可能跟我们过去一个大的帝国的国王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就是摩诃罗陀是一个小国家的国王,佛经里面《金光明经》对他特别的赞美,是说这个国王跟一般的国王很不一样,因为一般的国王有时候有点残暴,或者是比较贪婪,我们大概今天也看得到,很多的作为政治的领袖不见得都是非常善良的。


可是这个摩诃罗陀国王,佛经里面说他修行善法,就是他一生在治理国家的过程当中,在执政的过程当中,他都以修行自己善良的一些戒律为主,叫做修行善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最好的人。当然这个非常困难,我们也知道尤其是一个政治的领袖,他常常有时候要扮演法律上执法的角色,如果执法有人是坏人,犯了罪,要不要执行死刑?那执行死刑是不是叫做修行善法?所以每次读《金光明经》读到国王摩诃罗陀修行善法4个字,其实常常会想一个政治领袖能够修行善法,就是他尽量的做到一切的政治设施,一切的政治的措施,都能够以善为主,让老百姓可以过很好的日子,让大家可以和睦的相处,叫做修行善法。


所以佛经里面说他修行善法,善治国土,用很善良的方法来治理他的国家,它的国土无有怨敌,没有怨恨他的人,没有敌人,我想这是很难做到的。其实在读佛经读到这4个字的时候,常常会回头来想,今天我们社会里面不管任何一个国家的总统政治领袖,他可以没有敌人吗?他可以做到没有人怨恨他吗?我相信是非常难的事。不管这个人平常再善良再好,因为是一个政治领袖,常常因为立场的关系就会有一些人喜欢他拥护他,而同时有一些人不喜欢他,怨恨他或者与他为敌。


所以当我读到摩诃罗陀国王说无有怨敌的时候,我觉得是佛经里面对这个国王非常高的一个赞美,也许因为这三句话说他修行善法,善治国土,能够无有怨敌,所以得到了很好的福报。所以他有三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就是大太子,二太子跟三太子,他们大概也都还在年轻的青年,少年的年龄,他的大太子叫做波那罗,佛经里面说他长得非常端正,法相微妙,长得非常漂亮的一个男孩子,也非常的用功,而且好像有他很敏感的部分。


因为佛经里面讲到的波那罗上了一些课,然后常常会思考一些很深的问题,常常会有一些忽然感觉到宇宙之间为什么有生有死,为什么花会开,同时又会凋零,会凋谢。那么当生是喜悦,而死是忧愁,花开是喜悦,花谢是忧愁的时候,波那罗年轻的男孩子好像就有一些很复杂的心事,而他跟他的弟弟第二个太子就叫提婆,非常要好,他们常常在宫廷里面玩,因为是王子,所以当然宫廷里面被服侍得非常好。提婆也刚刚好,是青少年大概正在身体发育的时候,所以他也容易爱上宫里面的某几个漂亮的宫女,可是又不太敢讲,因为还有青少年的这种腼腆或者比较不好意思的羞怯。


有一天他跟他的哥哥在聊天的时候,他的哥哥对于死亡提出了很多的恐惧,觉得不管是一朵花,或者是自己将来都要面临到死亡,他觉得生命里面有死亡,所以你总是会有一个焦虑,有一个恐怖,因为虽然死亡还离他很远,他还很年轻,可是如果他迟早要来,那么心里面恐惧跟焦虑就始终会存在。


提婆第二个太子就跟他哥哥说,其实我觉得无所谓,他说我于今日不自惜身。我其实好像不在意自己的生或死,自己的存在与不存在,他说我忧愁的跟哥哥不一样,他觉得他忧愁的是,但离所爱,心忧愁耳。就是说我心里面在爱一个人,比如说我爱我的父亲,爱我的母亲,我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可是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开他们,比如说死亡也会使我离开他们,或者爸爸妈妈如果要死亡,我也会离开他们,所以他说心忧愁耳。那么他的回答很有趣,是但离所爱,心忧愁耳,因为你要离开你最爱的人,所以你会产生忧愁这件事,这是大太子波那罗跟二太子提婆的对话。


那么佛经接下来会谈到第三个太子就是萨埵那,也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他好像无忧无虑,没有想到太多忧愁的事,可是为什么等一下我们提到他,竟然他会做到舍身饲虎这件事情。我们提到了佛经《金光明经》理所传述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故事一开始讲,国王摩诃罗陀如何治理他的国家,接下来讲大太子波那罗如何担心死亡的来临,那个时候自己将是多么的恐惧,多么的恐怖,接着又谈到了二太子,提婆,想到提婆,因为觉得舍不得他在这个人世间最爱的人或父亲母亲或者他所爱的女子,所以他觉得我并不爱惜我自己,可是有一天如果要跟这些我所爱的人分别告别,我会非常的痛苦。


所以两个青少年的太子都已经开始有了年轻人很特殊的忧郁,忧愁跟某一种敏感,可他们有一天出去打猎,骑着马带着弓箭在森林里面玩的时候,那么萨埵那就听到了他的哥哥讲他对死亡的恐惧,也听到了他二哥提婆讲到跟心爱的人分别的恐惧,他忽然说干嘛担心这些事情,今天天气这么好,大家可以开开心心的玩。


所以我们刚开始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萨埵那好像是一个最无忧无虑的年轻男孩子,也许因为他还没有他大哥的成为一个青年的年龄,或者还没有像他二哥已经是发育的青少年,所以他特别的没有心事,特别的快乐。


可是我们最惊讶的是印度的故事常常在它整个发展的过程里忽然峰回路转,让你完全预料不到接下来他们所遇到的事情。因为他们那天在山上森林当中游玩打猎,后来就跑到了一个悬崖的边缘,因为是在山上,所以就到了悬崖的边缘。萨埵那就下了马以后,他就在悬崖上跑来跑去,他大概很好奇,不知道这个悬崖底下是什么样子,他就趴在悬崖的边缘往下看。


因为我们知道悬崖是一个峭壁,没有路可以下去的,那么在峭壁的底下很深的深谷当中,萨埵那太子就大叫一声,因为他发现有一只母老虎,这只母老虎刚刚生产,生下了7只的小老虎,不知道为什么怎么会陷入到山谷当中。有时候我们读佛经,故事本身并没有交代,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会自己去推测,如果是一个说故事的人,我可能也会把佛经里面空白的部分自己加一些弥补,加一些添油加酱的这些细节。


我在想会不会母老虎,因为生产所以肚子很饿,所以在找食物,因为找食物所以到处乱窜窜,结果不小心就窜进了一个深谷,而窜进深谷以后就出不来了,因为没有路可以爬上来。那么刚好因为它生产,生下了7个小老虎,体力非常的弱,所以它也没有能力可以攀爬,所以这个时候不晓得它们陷在山谷里多久,母老虎饿得有一点扁扁的,那7个小老虎就趴在妈妈的身边,母老虎的身边去索乳,吸它的乳头,可是因为母老虎没有食物,所以也没有奶水。


所以这个时候萨埵那太子在这边看看,他就非常天真好奇的看,忽然觉得接下来一定会碰到一个事情,就是母老虎会饿死,而7只小老虎也会饿死。那么不知道为什么他一念之间他就回头问他的哥哥说,大哥你刚才讲说你害怕死亡,二哥你说你害怕死亡的时候要跟你爱的人分别,可是现在您看底下就有一只母老虎跟7只小老虎,眼看就要饿死了,它们是母子,可是当它们饿死的时候它们也要分离,我们人所担心的事情,其实在老虎身上也在发生。所以萨托纳太子就让他的两个哥哥大吃一惊的说了一句话,说我们有没有哪一个人愿意这个时候舍身从悬崖跳下去,把自己的身体喂给老虎吃。


我想我第一次读佛经读到这一段我真的吓一跳,因为我相信我们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有这种奇怪的念头,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萨托纳的两个哥哥,都觉得这个弟弟疯了,他说他们两个哥哥都提醒他说,你知道老虎已经饿得不得了,你现在如果掉下去,你一定被它们吃掉的,你怎么会这么不爱惜自己?


可是这里面已经出现了佛经里非常有趣的矛盾,就是大哥原来担心的死亡,二哥原来担心的跟所爱的人的分别,其实都在当下已经出现。萨埵那太子就决定说:“我今舍身,时已到矣。”我现在要舍弃我的身体,时间已经到了,而且他说了一句最奇怪的话,他说:“是身不坚。”


我这个身体,别人看起来漂漂亮亮的,每天吃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可是“是身不坚”,这个身体其实是不坚固的身体,因为它充满了生老病死的变化,有一天它会衰老,有一天它会生病,有一天它会死亡,所以他说“是身不坚,可恶如贼”。我的身体非常可恶,像贼一样的可恶,每天其实是一个伤害我的东西。


我想前面我们谈过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对待身体的态度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很少看到印度它的文化当中,对待肉身是一个负面的态度,就是在儒家的文化里绝对不会认为我的身体应该舍弃给老虎吃,可是萨埵那太子就决定了,他就从悬崖跳下去,用他的身体喂给老虎吃,那么等到他的父母经由他哥哥的报告赶到现场,看到的就是一堆白骨,已经被老虎吃掉的白骨。


我想这个故事其实对华人的世界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可是我们也知道在华人的世界,像敦煌的壁画,曾经长达数百年间不断的在墙壁上在画这个故事,我想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晓焱5

    听了蒋勋老师讲神话,想去敦煌实地去看了

  • 听友378712374

    感谢蒋勋老师带来最有趣、最丰富、最前沿的知识和领悟,打开眼睛打开眼界,这个是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