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须要无我才能达到。当你修证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就得到一个智慧,就是唯识中所讲的平等性智。无我就无人,无人就无他,无众生相,无烦恼,无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无众生之相。 那么,怎样的本性才能够承受着尘客轮回之重,才能负以生命之重?本初清静,非宁静而无以致远。 静是什么?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现代人品味着生活的紧张与焦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都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显赫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抱持清净的本性,朴实平和地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就能跳出尘缘外,不落世俗中。
有僧人问:“心地未安,该怎么办好?”善昭禅师反问道:“谁在扰乱你?” 僧人问:“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禅师回答:“自作自受。” 的确,庸人常自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俗世中人为什么难得心安呢?因为放纵情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心里堆满了各样繁杂事物,总是有千种思虑、万般妄想,也难怪处处烦恼了! 要进入静之境,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其实,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
不俗即仙骨,在俗世红尘中,要保持超凡脱俗,何其困难!尘缘是一张网,我们越挣扎它就会收得越来越紧,不如断然跳出,改邪归正,顺着真理而行。每个人都有自性,也就是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