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高更的家族记忆与人生转折

41 高更的家族记忆与人生转折

00:00
36:46

41 高更的家族记忆与人生转折


一、知识点


1.工人起义:


19世纪20年代,正在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他们的理想四处奔走时,工人阶级已经在酝酿着自己的实际斗争了。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从1831年11月21日到1834 年4月13日的两次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拿破仑三世:


拿破仑三世(法语:Napoléon III,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 [6] ),全名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法语: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通称“路易·波拿巴”,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1848年-1851年)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1852年-1870年在位)。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及其妻约瑟芬皇后的外孙(拿破仑三世之母为约瑟芬和前夫所生)。


拿破仑三世在法兰西第一帝国崩溃后,长期流亡国外。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回国,12月当选共和国总统。1851年12月2日发动军事政变,实行独裁,次年12月2日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后期实行自由主义改革,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促进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对外方面,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并发动侵略中国、越南、阿尔及利亚和墨西哥的战争。


187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失败,于色当战役中投降被俘,随之被废黜。他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和最后一位君主。1871年3月,拿破仑三世获释,隐居英国,至1873年1月9日病逝。终年64岁。


3.无政府主义者:


无政府主义,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废除政府当局与所有的政府管理机构。


英语中的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没有统治者。所以被翻译成中文时,根据这一最基本的特征译成“无政府主义”,也有文献音译为“安那其主义”。


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一如其他政治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不同的分支和流派。虽然他们都有着反对国家的共同特色,但却在其他议题上有着不同的立场,包括是否进行武装斗争、或以和平非暴力建立社会的问题上产生分歧,而在经济的观点上也有显著的差异,从主张财产彻底公有化的集体主义流派,至主张私人财产和自由市场的个人主义流派,政治光谱分布相当广泛。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在做矿工牧师时候的梵高,看到了穷人的心酸,看到他们被剥削的痛苦,最后他有一种人道的关怀,而从那个东西,他开始画画了。


2、高更后来生命的选择,绘画上的风格,可能都跟他的外祖母有不可分割的某些关系。


3、高更怎么出走,怎么孤独的去面对他自己的创作生活,他又怎么样子借着书信跟他的妻子孩子做某一种的连接,那他的生命的选择在这个转弯的角落为什么有这么重大的决定,我相信都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在一系列里介绍 19 世纪法国非常重要的一位画家高更。我们在前面的序言里略略提过高庚的一些家族上的背景,因为这些背景可能对他以后生命力重大的艺术选择或者人生选择都有非常关键性的影响。我们特别提到他的外祖母佛罗拉特利斯坦,这一位在 19 世纪中期从事女权运动跟工人革命的一位女强人。我们不要讲 100 多年前,即使今天一个女性在社会里大概还是受到很多男性在职场里面的排挤,未必能够有非常充足的自信来领导整个社会里面的改革。可是高更的外祖母佛罗拉特里斯坦竟然在那个年代就可以非常非常自觉地走向街头去领导工人革命跟女权运动,当然有一点个人非常奇特的或者传奇性的背景,应该要稍微解释一下,因为这位外祖母他的杨家主要是西班牙的这个血缘,而且在买美的秘鲁这边也算是比较身份高的官员以及贵族。




可是她结婚以后,她嫁的丈夫是一个法国的艺术家,那么这个艺术家也就是高更的外祖父,我们叫安德烈,杀杂乐,杀杂了,杀杂了,那么这位外祖父一方面有艺术家的这种浪漫,可是其实也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一个丈夫或者父亲,因为在结婚以后,他完全不能够负担家庭的生活,酗酒,而且非常严重的家庭暴力,所以高跟的外祖母佛罗拉特利斯坦其实是一个家暴的受害者,所以这些原因可能也是他自己特别的自觉到,女性如果不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跟权益,可能就永远是一个受伤的角色,所以他后来等于是离开了这个丈夫,自己带着一个女儿努力的要逃取生活,那当然很不容易,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当中,可是我们也看到很坚强的活下来,可是他的外祖父高刚的外祖父沙子阿勒其实当断不断的只要有找到一点点机会就去想办法侵害他的外祖母,因为他们并没有法律上的离婚,而他同时又常常去绑架这个女儿。




艾琳就是高庚的母亲,所以中间也不断的发生各种传奇性的斗殴,甚至他曾经两次绑架自己的女儿,绑架去他也没有好好的对待他自己在酗酒,这个女儿根本没有人管他,等于把他关在家里一样,只是他憎恨这个女儿跟他的母亲这么亲,就是跟佛罗拉特利斯坦这么亲,所以他有一种憎恨,那么在我们看到很多的纪录里,也记录到这个父亲沙扎勒,甚至对这个女儿艾琳就是高更的母亲有过性侵害的行为,所以他的外祖母在这样的情况里,就非常的强烈的争取要把这个女儿要回来,在法庭上不断的控诉,所以我想这些传奇的故事,虽然这个外祖母因为在 1844 年就去世了,所以高更是在 1848 年才诞生,他跟这个外祖母并没有直接的接触,可是多多少少通过他的母亲或者他的父亲的转述,我想高跟他的血缘当中好像已经注定了对外祖母的部分的理解,因为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高更后来生命的选择,绘画上的风格,可能都跟他的外祖母有不可分割的某些关系。




看到他外祖母, 1838 年他就出版了他在南美秘鲁的游记,描述到很多当时被西班牙、被欧洲人殖民的土著如何被掠夺、被剥削。所以其实也可以看到这个女性不只是她自己的遭遇使她要去维护女性的权利,她也因为她自己的遭遇开始扩大去同情很多的社会里面的边缘人跟受害者。他觉得当时的这些工人,这些被殖民的土著受到这么不平等的待遇,他就要站出来呼吁很多的事情。到 1840 年,他又出版了伦敦漫步一个散文的杂技,描写他在伦敦组织工人运动的一些过程,一直到 1843 年他去世前一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工人联盟,那么这个工人联盟等于是他重要的一个组织工人运动的手册。他当时变卖了家产去印这个手册,然后去分发给所有工厂的工人,因为他觉得工人可以工作到 16 小时, 18 个小时,甚至他发现有一个工厂是工作到 20 个小时而没有完全受到福利制度的保护的工人,所以他就到处散发这些手册。




很多的纪录里都看到高更的这个外祖母个子小小的,其实外表看起来有一点脆弱,可是大家都难以想象它顽强的意志力。每次走向工厂,它可以对几千个工人发表非常慷慨激昂的演说,去呼吁工人一定要站出来,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可是他当然面临大的挫折,因为包括工人未必都能够接受一个女性的领导,所以在当年他其实是非常辛苦的,那么也到了 1844 年,可以说是一个郁郁以终的结局,最后死去。




后来高庚在长大的过程里,其实常常碰到一些比较从事工人运动革命的领袖,或者是无政府主义的领袖,或者是社会主义的一些思想家,每一个人都跟他说,你的外祖母非常非常的了不起。那高庚其实是没有见过这个外祖母的,可是我想在高庚的身上也就种下了一个因此使高庚后来为什么会走向殖民地的大溪地,为什么会去画这些被剥削的土著,为什么会觉得土著是比白种人更文明的,更表达出一种生命的尊严的?我想都有一些跟他外祖母的因果关系。




我们在谈完了高更的外祖母的这一个部分,特别谈到他外祖母,因为她的丈夫也就高跟外祖父沙札乐的这种酗酒、性侵害家庭暴力,而使得外祖母这个女性变得非常的坚强,而开始成为一个女权运动者以及工人革命者。很有趣的,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个外祖母,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叫艾琳,那也就是高庚的母亲。我们会觉得这个母亲应该延续去他外祖母的个性,应该是走向街头去组织工人运动或者是女权运动。可是其实不然,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有趣,高更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弱的一个女性,很多的人都认为说母亲当时因为从事工人革命,所以这个女孩子她从小看到她的母亲被父亲打,被这个家庭暴力这样子虐待,所以他对父亲对男性有一种恐惧。那么后来他又两次被绑架,被他自己亲生父亲绑架,而且亲生的父亲对他发生了性侵害的这个动作,所以他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经至敏感,充满了对人世间恐惧的一个女性。




所以在高更的描述当中,他记忆里觉得母亲好像一直是害羞的,不敢讲话的,也不敢站出来去声张他自己的权力跟地位的。那样的一个弱智的女性,导致她选择的一个丈夫克罗维高更就是高更的父亲,是当时非常正义直言的一个报纸的记者,那因为在 1848 年的6月,这个巴黎发生了工人的暴动运动,因为工人很多人失业,而且没有薪水,所以他们就发生了街头的暴动,那么当时政府的军队是用镇压的方法在处理这个事情,所以高更的父亲克劳维在报纸上其实是站在工人这边的,那么指责政府的这个残暴的镇压工作。




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当中,当然一个媒体是很容易受控于政府的,也常常受政府的左右的。可是一个直言不讳的记者可以说是非常勇敢,在那个年代,那么也可以想象他的父亲所受到的很多的压力甚至迫害,所以那一年刚好就是高更诞生的那一年, 1848 年巴黎的街头发生运动,就在6月,高更就生在6月 7 号,所以他等于是在这个街头运动的暴动当中诞生的,而他父亲当时刚刚好是承受了最大的这个政府对媒体的压力的一个记者。




那么到了 1851 年,当时高更 3 岁,那他的父亲已经被压迫到无法生存在巴黎就是政府给他的压迫,可能你要被抓到监牢,你可能要接受很严酷的冤狱的审判,所以他的父亲只好带着 3 岁的高更还有他的母亲就逃亡到南美去,那也是因为母亲的这边系统还是有很多的亲戚在秘露,因为他外祖母他们这个血缘是跟秘露有关,所以他们就逃亡了,那么这个逃亡的路途非常的长,整个旅途当中大概要一年的时间,因为那个时候坐船都很不方便,到了 1851 年 12 月,他的父亲离开了法国的报纸,那其实法国的政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从共和变成了帝制,那这个野心勃勃的总统就篡位,称为拿破仑三世,就变成了帝制。




所以他的父亲当然也不可能再回到巴黎,那么心情上也就更郁闷,因为他本来想逃亡到海外,在海外组织一个反革命的据点,能够去对抗皇帝的暴政,结果没有想到这个皇帝顺理成章当了皇帝,而整个巴黎的这种异议的声音越来越少,所以他父亲可能在路上也寓意不得志,最后就死在路途当中,连秘路都没有到达就死掉了。




所以这些故事当然使得高庚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逃亡到秘鲁的时候,虽然经济上还好,因为有亲戚照顾,可是我相信她的心情上是没有安全感的,就是她从小她的父亲对她产生性侵害,现在她的丈夫因为革命,因为对抗暴力的政权,父亲又在半路上死亡,所以带着小小的儿子。




高更长大的母亲其实是非常非常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就是高更一直觉得母亲是害羞的,是好像很怕事情的那种有点内向的个性,我们大概也都可以了解。可是 3 岁到 6 岁,他随着母亲住在秘鲁的首都,叫 Llama 立马这个地方,那么大概是高最快乐的时候,他后来凭着回忆画了一张他母亲那个时候的画像,穿着西班牙的女人的那种黑色头巾的母亲非常的美,然后她常常形容当时她觉得跟母亲一起出去,然后母亲身上披着这种遮阳的黑纱,然后那个脸常常只露出一半,她觉得母亲非常的漂亮。




那么这个南美的童年生活一直在高更的回忆当中不断的出现,然后那个在艳丽的南方的空气中间的教堂的大圆顶,以及这些种殖民地的白种人跟土著的文化的混合出来的一种异乡情调的东西,那种热带的氛围都经过他的描述,变成他童年非常好的这个梦想。所以高庚的童年是在南美度过的,南美的热带海洋,异乡流浪,它可变成了它非常重要的记忆。后来高更好像一直想要找回这个东西,他在六七岁以后,他就回到法国了,最早住在奥尔良城,他母亲那个时候就做裁缝来养家活口,可是他就变成了一个不快乐的小孩,而那不快乐就是他忽然觉得为什么他在热带秘鲁南方那个梦忽然不见了,而那些照顾他的中国仆人或者是印家文化的土著怎么都不见了。




然后当他 11 岁的时候进到了法国教会办的这种中等学校,他就常常逃学,他会觉得很反叛,因为他很讨厌教会的规矩,他觉得教会制定的很多规则是非常没有意义的,去管理一个小孩,压抑一个人性,所以这个时候高更那种反叛的血缘慢慢就流露出来。那么等到他再大一点的时候, 1861 年,他曾经跟他的母亲艾琳就搬到巴黎,他母亲还是做裁缝为生,那么他就开始进到中学。可是高更就让你感觉到一直有一种对体质的反叛,非常严重的对体质的反叛,好像他外祖母身上的血缘在他身上发生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到 1865 年的时候,当时高庚已经 17 岁了,以我们今天来讲,大概是高中毕业的一个青年,他要选择他的未来的人生,他就去了法国的海军,就上了船,那么他当时在船上做一些杂物,比说第三等的锅炉手,可是我想这里面很明显,只要你上了船,你就可以从港口出发,你就可以走向海洋,你就可以完成你流浪的梦想。




那高更也是因为它的 3 岁到 6 岁是在海洋上流浪的,然后一直到了秘鲁的,所以那个遥远的秘鲁,那个遥远的南美洲,以及家族,尤其是母亲这边家族的整个在南美洲的这个殖民经验的东西,在他的童年发生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个工作其实他做了很久,我们看到他当时从法国大西洋岸的哈佛港出发,那么去了很多的地方,到过印度,到过南美,四处这个舰队来跑。所以大概从 1865 年开始,他就在这个船上工作,一直到 1871 年,大概有六年的时间,他都在跑船,其实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船员,更能水手。




到 1871 年的时候,因为军队解散的原因,我想必须让大家知道一下,因为 1871 年普鲁士就是今天的德国,变成了一个强国,那么普鲁斯就进攻法国,打到巴黎,那么打到巴黎以后,前面讲到的发动政变称帝的拿破仑三世,竟然不管国家人民,自己就逃亡了,所以这个时候军队就解散了,因为等于群龙无首,整个国家连国王都跑掉了,所以高更也就不可能再继续在船上待着。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母亲过世,所以他必须赶回巴黎来料理很多的后事。这个时候高更是 22 岁, 23 岁左右,我想到这个年龄,高更当然也必须重新思考他自己的生命,就是我应该何去何从。后来这个时候他认识了他母亲,一个一直照顾他母亲很好的一个朋友,叫做阿罗莎,顾斯达夫顾斯塔夫。




阿罗莎,那这个人就很疼爱高更,就有一点,把他当自己的晚辈,可是后来高更对这个人的态度非常矛盾,因为他后来发现他的母亲跟这个人其实有一点像情妇的这种关系,所以他也觉得很羞辱,就觉得这个人好像是他的一个很爱护他的长辈,一直照顾他的长辈,可是他的母亲又是等于他正是妻子在外面的一个情妇,那这里面就造成了他的一些矛盾,可是不影响到 1871 年的时候,他还是接受了阿罗莎这个有钱的富豪的家族的照顾,那这个家族就把他介绍进了当时巴黎非常有名的一个证券市场,叫博坦 back down。




进入博坦的证券市场有点像我们今天一个股票公司,那我们就会发现从一个水手船员去做股票其实是非常不同的生命选择,而且如果大家熟悉高更后来的画作,在大溪地画的那个懒洋洋的那种土著的文化,我们很难想象高更最早曾经在股票市场成为一个这么重要的经纪公司里面的这个股票作业员。




我们今天如果熟悉股票的朋友都知道股票大概是完全商业的,你会觉得跟后来高更选择的艺术刚好是一个完全背道而赤的事情。而且这个工作他后来从 1871 年一直做到 1884 年左右,已经超过 10 年了。那么这个工作当然帮助高更稳定下来了,就是原来它是水手,到处飘泊,到处流浪,过着不稳定的生活。可是因为这个工作,他开始朝九晚五,他开始发财,然后也经过阿罗莎这些富有的富豪们的引介,他就认识了当时在巴黎一个丹麦家族的女儿就是梅蒂,他的第一任的妻子。




1873 年他跟梅蒂结婚以后, 74 年就生了第一个儿子,叫艾米尔,所以 1874 年毕沙罗认识了高更,那毕沙罗介绍他从事绘画,他就开始画他躺在床上睡觉的儿子。艾米尔非常充满了父亲的爱意的一张画作,他也画了公园里的一家人,描绘他的太太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的到 77 年又生了一个长女。




艾琳, 79 年生了第二个儿子。克劳维, 1881 年生了第三个儿子,一直到 1883 年生下第五个孩子,一直到 1883 年。你都看不到高更的生活有任何的问题,你都觉得高更好像工作也没问题,感情也没问题,家庭也没问题,一切都如此幸福。可是你无法想象, 1884 年有一天,高工忽然决定要辞职,就离开了证券市场。我想他太太大概是第一个受害者,觉得丈夫发疯了。因为一个人在 10 年的股票市场当中累积的财富跟地位不是很容易的。那接下来你就是要成为巴黎你的中产阶级大富豪了,你为什么要放弃?我想这是变成了探讨高更的一个最大的谜,也许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什么原因使一个人放弃了高薪的职位。什么原因是一个人放弃了幸福的家庭,走向孤独的大溪地?




我们提到了高更的第一个阶段,他生命的第一个阶段,从水手船员选择了一个股票市场的工作。我想到现在为止,在艺术史上,一个画家的背景是从股票市场出身的,大概还不多见,可是很有趣,我们看到 19 世纪两个最重要的画家,一个梵高,一个高更。梵高最早不是要画画的,他是做牧师,他一直想要做牧师去帮助穷人的,那高更是做股票的,那么这两个都不是从美术的专业出来,所以因此大概也引发了我们一个很有趣的探讨,就是我们今天都觉得如果一个人喜欢画画,理所当然的说,噢,那你应该去读大学的美术系,那么你就准备做画家。




可是我们看到历史上最伟大的这两个画家都不是从美术专业出发的,他们好像反而比较早的进入社会,然后在社会里历练了很多人生上的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在做矿工牧师时候的梵高,看到了穷人的心酸,看到他们被剥削的痛苦,最后他有一种人道的关怀,而从那个东西,他开始画画了。




可是高更,如果今天朝九晚五,每天在股票市场会有什么事情使他快乐?当然我想很多朋友会说,股票市场,如果你每天的股票都在涨,你当然很快乐。可是我们也知道,某一种物质上的快乐并不完全代表精神上的快乐。在物质上富足的高更最后买了豪宅,然后跟太太在一起。他的太太是很讲究穿衣服的,常常在巴黎要买那个名牌的衣服来穿的,然后晚上他们就会去参加歌剧院的晚宴的。




在很多高更早期的画里,你会看着那个穿着晚礼服出现的那个叫梅蒂的高跟夫人,带着很高贵的饰品,穿着非常华贵的晚礼服,你完全无法想象高更的心理隐藏着另外一个梦想,另外一种渴望,那个梦想是什么?那渴望是什么?他忽然觉得所谓的都会的文明原来这么虚假,里面充满了一种不真实的东西。他反而觉得在荒野当中,土著的文明当中,里面有一种真正生命的奢华,那种华丽的感觉。




他想去捕捉这个东西,可是在早期的高更的身上不容易发现这个部分,所以在探讨高更的时候,自己常常会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就是因为高更使我在看待我身边的朋友的时候,觉得这个朋友今天可能在一个非常稳定的高薪生活当中,可能是一般羡慕的电子新贵,然后有很美满的家庭,可是我不知道隐藏在他内心的世界是不是也有另外一个他自己还没有发现的梦想。




我们所说的梦想说除了现实的生活之外,人常常会有一种异想天开,而在现实的职场里,也许我们会被训练到,我们尽量的不要异想天开。如果你常常有梦想,也许去你在现实的职场里,你会受伤,甚至别人会觉得你怪怪的,或者你没有办法把线下的工作做好。可是我的矛盾是,我又觉得如果一个人除了现实里面他的高薪的职业,当下的这些工作做好以外,他的人生少掉了梦想,你会发现他很容易就老去,因为那个梦想其实使它保有一种生命活力的很重要的原因,那当然在生活里我们知道现实跟梦想是非常不容易平衡的,那高更是不是因为它十年当中太专注的投身在股票事业当中?是不是他成功的太快?是不是他把这个家里面一个太太五个孩子养的这么好,结果他的梦想的部分反而被放在一个角落,完全没有去照顾。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当时的高更不是拼了命的拼命赚钱,而是隔一段时间可以跟家人相处去度假,会不会造成后来反而极端性的气家别词他后来到 1886 年以后,他是完全不管他太太,完全不管他 5 个小孩。我们会看到高更变成了历史上大家指责的一个最不负责任的丈夫跟父亲,可是我觉得他觉得太累了,好像十年当中负担了那个家庭的疲倦,使他再也不敢去面对那个生活。所以后来他跟他的妻子,他妻子回到哥本哈根,靠着娘家养活他自己。在大溪地,他们一直在通信,可是每一封信都是彼此在对骂,太太觉得他不负责任,对孩子不负责任,对他不负责任。可他又骂这个太太,觉得说他不断地追求虚荣,他觉得说你为什么不能够了解大溪地的女人,可能连一件奢华的衣服都没有,每天就是坐在树底下,所以因此高根可能跟他这个哥本哈根的丹麦太太变成两个极端,一个是不断地追求社会里面大家世俗认同的财富,我要买房子,买车子,买名牌,过越来越好的生活,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可是高根忽然觉得他要把欲望全部切断,还要回到一个蛮荒的生活里,喝一点清水,摘树上的果子吃,他觉得就够了。




那么我觉得这两个是极端,也续在高更的话里,后来我们慢慢看到他是用他的话在对抗当时充满了物欲的欧洲文明,他觉得那是不对的,他有时候在心里面就会很直接的讲,他太太说,你觉得一个女人需要这么多的衣服吗?一箱一箱的鞋子吗?那追求那个 fashion 跟名牌可以到这种程度吗?那是不是这些原因迫使了高根后来干脆跟这个家庭完全决裂?我想都变成艺术史上非常有趣的疑点,我想不如武断地下结论,而希望当我们提出这样的议题的时候,很多的朋友可以从不同的角落去思考自己生活里的各种现象,也许会找到更好的某一个平衡点。




我们特别要提到高庚在重大的人生关键里,其实有一个影响他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画家必沙洛这个人物也许很多朋友对他的名字不熟悉,可是我特别要在某一个单元里把它做一个连接,因为如果不通过必杀罗,我们很难了解高更。毕萨罗生在 1830 年,他比高更要大 18 岁,那他跟高更有一点非常非常像,就是我们说高更小时候 3 岁到 6 岁是不住在法国的,是在南美的秘鲁。那毕萨罗在 12 岁以前,他都住在当时指的一个圣汤玛斯岛,就是南美的圣汤玛斯岛,是丹麦的属地,所以他们两个都有一个殖民地的南美跟中南美洲的经验。所以等到毕萨罗后来回到法国以后,碧沙罗也非常反对这种殖民地主义里面人跟人的一种阶级的落差。所以我们知道碧沙罗后来变成很有名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所谓的无政府主义者就是他们不接受世俗的看法,比如世俗会觉得有阶级。




当时毕萨罗的父母亲从殖民地带了一个女佣人,那这个女佣人非常非常的善良,非常的好,那他比必沙罗小一点点,毕沙罗就跟他谈恋爱,然后当然家里会疯掉。我想今天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印尼庸菲佣,如果你的儿子跟他谈恋爱,可能这个妈妈还是要疯掉,可是毕沙罗就坚持,毕沙罗就带这个太太逃到了英国,他们同聚在一起,后来生了长子就路 cm 陆西安,十年以后他们才举行了婚礼,然后一生他如此忠诚地爱这个太太,不,因为他是仆人出身,对他有一点点的不忠诚。




那我们在他的画作里看他从年轻到老,他画这个太太的画像,那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我们讲的无政府主义,就是他们当时相信人可以不因为你是哪里人,我是哪里人,你是阶级高的,我是阶级低的,他觉得人是平等,这是无政府主义,他们希望没有政府,因为他们觉得政府都使得人开始有很多的划分跟隔离。




所以 1874 年毕沙罗认识了高更,所以毕沙罗就把高更带进了绘画的世界,当时高更在股票市场是最忙的人,可是非常的不快乐,毕萨罗就说你白天在股票市场朝九晚五这么不快乐,晚上来画画,画画可以让你找到自己,可以让你疏解自己,所以刚开始高更也只是为了好玩去画画,而且高更当时因为在股票市场里面,他知道什么叫投资,因为艺术品也有艺术的绘画市场,一张画可以涨价涨得很快的,所以高庚也希望学一点艺术,将来可以买画。他后来买了很多的画,最初是为了投资,可是没有想到因此而待高庚走进了绘画的世界。




高庚开始画的时候,画市集蔡元在 1879 年,因为当时的毕萨罗,他是无政府主义者,他觉得农民受到很多的剥削,农民比如说他种甘蔗、种萝卜,然后这些东西种完以后收成了一生的劳苦,然后就被当地的农会包去了,包去以后拿到市场去卖,赚很多的钱,可是农民拿到的钱只有一点点,所以就是中盘剥削。




我们现在有一个话叫中盘剥削,所以碧莎罗就觉得这些农民很可怜,他就住在 point to us 这个小镇,他就组织了农民说你们不要去交税,你们不要交给农会,我们自己拿来贩卖,那其实当时是违法的,因为国家有国家的产销制度,所以他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成立一个市集,我们自己家里的菜园的菜,我们自己在市集里卖。




所以高庚在 1879 年画的这张画很明显是受到必沙洛的影响,就组织了地方的小农民,然后帮助农民怎么去不受政府的这种剥削。所以到 1880 年的时候,毕沙罗替高更画了一张像,高更也替毕沙罗画了一张像,两个变成好朋友,那必杀罗的的确确是这一段高更在股票市场当中最好的朋友,帮助他解答了很多的问题。




我想你今天如果在高科技,在企业界,有些朋友可能会有很多职场上的难题,很多的生活的困扰,可是你可能会有一个艺术界的朋友,他可能会跟你讲很多的梦想,可能帮助你书写了白天在职场的各种的压力,所以高更就开始画起画来。我们看到高更画画的记录非常有趣,在 1880 年,当时有一个印象派大展,高更有 7 件作品参展, 7 张画参加展览。到了第二年 1881 年,高更有 8 件作品参加展览。到了 1882 年,高更有 12 件作品参加展览。逐年增加的话,的量就看出高更好像越来越要把绘画当专业了。




可是绘画如果当专业,它的股票市场的专业怎么办?当然你就会看到这是可能很难两全的。今天我们常常会觉得一个朋友可能在高科技或在职场股票市场说我也喜欢写诗或画画,可是到最后你总觉得这两个东西不见得能够量全。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保持温饱的现实生活,我有一个薪水可以维持温饱,我希望我还保有梦想,可以去画画或者去写诗。可是常常你就会发现,当他写诗跟画着迷到一定程度,他就会一定荒废现实里面的温饱的那个拿薪水的工作,所以高更大概这个矛盾就开始发生了。所以到了 1882 年,他的 12 件作品参加之后,到了 1883 年他就决定要辞职。 1883 年可以说是他震撼的一年,可能他太太都吓了一大跳。可是我有时候翻出他的一张画,是 1882 年的画了一张画叫花园中的一家人,描写这些穿着很优雅的孩子,还有他的太太就是一个巴黎的中产阶级,然后在周末休假的时候到公园去玩,那么高跟就画了他们一家人的画,温暖幸福定你绝对没有想到这个家人到第二年就会破裂。




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一种担心,就是在外表看到的一个家庭的和乐跟幸福是不是里面潜藏着一些危机?有时候忽然有一个朋友可能家庭发生了一些关系,夫妻的离婚或者孩子的出走,我说你们不觉得吗?他说没有啊,前天还觉得好幸福,怎么会忽然发生了?那也许我们应该知道,所有在幸福底下都应该是非常细心的经营,如果没有那个细心的经营,我想高更的太太梅 d 从来没想到他先生是这么复杂的,他觉得他先生是很满意于这个家庭,也很满意于他现在的高薪的生活。




可是没有想到 1883 年高庚一宣布说他要离开这个职业,而且我没有办法管你们了,因为我自己要到乡下去画画,他太太整个人都呆住了。所以其实可能这长达 10 年的夫妻生物当中一定有一个误解,彼此之间并没有做心事上最深的沟通。虽然外表看起来两个人都很好,他们两个永远光鲜亮丽的出现在公众场所,所以大家都觉得他们两个是很幸福的一对,可是其实里面是有危机在发生了。好,所以我想从这样的一个开始,我们可能要提到以后高更怎么出走,怎么孤独的去面对他自己的创作生活,他又怎么样子借着书信跟他的妻子孩子做某一种的连接,那他的生命的选择在这个转弯的角落为什么有这么重大的决定,我相信都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苏东坡的小伙伴

    听了老师的这一番讲解,我开始有点理解高更了,原来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奇怪的,不可理喻的人。

  • 雨竹轩_zv

    高更,大海,孤帆,渴望风暴!

  • 空翠烟霏_oq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写的高更

  • 1368533txzh

    高更

  • 空翠烟霏_oq

    平静的表像之下是暗流涌动,酝酿着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