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吃马铃薯的人》想表达什么?

32《吃马铃薯的人》想表达什么?

00:00
29:53

32《吃马铃薯的人》想表达什么

一、知识点

1.《吃马铃薯的人》:

《吃土豆的人》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5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最终版本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作品中描绘了农民一家人在有着昏暗灯光的房间里吃土豆的情景。该作尝试着描绘农民在家里所得到的片刻休息,他们的卑微,他们的自然,是梵高努力描绘“真正在画农民”的关键。该作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们的“力量”。



2.静物:


静物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jìng wù,本义指没有生命的物体,今多用于美术方面的。


3.精神食粮:


精神食粮,是一个网络词汇,意思是指让人觉得精神充实,不虚度时光的东西。


二、金句/精华笔记


1、白天是在田里面种的人,或者是去矿坑里面去挖煤的人,他绝对不会穿漂亮的衣服,一定是穿的脏兮兮的。所以梵高这个时候他用到色调上的那个灰暗,我觉得跟他的主题的内容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从种马铃薯到吃马铃薯,他把它连成了一个为生活而劳苦的一个深沉的意向。


3、一张桌子前面只有马铃薯,他会觉得这是一个真正圣经的题材,这是一个真正信仰者的题材,他们甚至在劳动了一天之后,只有马铃薯可以吃。可是梵高说他们还是低头祷告,感谢神给予他们食物。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在一系列对于画家梵高的介绍里,从他的出生到他所受到的基督教的牧师家庭的教育,那么一直谈到他后来做了艺术经济的工作,同时他又发愿去最穷困的比利时的波里那吉这个矿工去做牧师。那么一直到 1879 年,牧师的工作被解聘到了海崖,跟一个妓女叫做西燕来往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接近到 1885 年左右。那 1885 年我们也看到慢慢走上绘画的梵高,绘画成就越来越成熟。那我这样讲的原因是说,我们一直强调梵高最早在绘画上的起步,其实不是像一般人的这种科班出身,他没有读过美术系,他没有正规美术学院的训练,他在他的堂哥莫夫那个画室里也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基本功的练习,譬如说可能画一些静物,所谓的静物就说放一颗这个玻璃菜、大白菜,放几个马铃薯、红萝卜,然后你来练习做油画的素描,那么去把这些画下来,懂得怎么调色,那么懂得怎么去打底稿,怎么去做构图。可是范股本身因为它对于人的关心那种狂热,所以他其实有时候好像不在意那个技巧。




在上一个单元当中,我们特别介绍他两张很重要的素描,那么一张是跪在摇篮前的小女孩,一张是西恩这个忧愁。这两幅素描其实不是油画,而是用很简单的铅笔勾画下来的,人间的一种很悲惨的一个景象,那么一直到 1885 年,我们看到它出现了一个大概早期的画作里,现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作品,叫做吃马铃薯的人,那么这件作品会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里面看到,我好几次在这个话前面,我觉得如果今天这幅画没有告诉你它是梵高早期的作品,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停下来看它,因为它的色彩并不漂亮,整幅画非常的暗,那个调子非常非常的暗,甚至我们也会有一点惊讶说梵高为什么已经画油画了?因为如果你做素描的话,素描本身没有什么色彩,那么就是黑白的,所以它前面的素描都是有一点暗色调,那么画油画的话,油画里面有红黄绿蓝各种漂亮的颜色,为什么这幅画整个看起来黑乎乎的,那么大概只有一点深咖啡色的这个调性在里面移动,我们已经大概谈过,就是说梵高的画早期并不漂亮,其实有一点暗暗脏脏的很灰暗的感觉,那么最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关心的主题都是一些穷苦的人。




我们知道我们今天如果去一个豪宅,这个豪宅可能打光打得很亮,家里有很多很鲜艳颜色的丝绒的桌巾或者是地毯,如果我去画这种豪宅,我可以用很多漂亮的颜色。可是我们知道如果我今天去一个很穷困的人家里,比如说一个矿工家里,他的家里颜色一定不会很多的,因为色彩这个东西,尤其在那个年代当中比较穷困的人,大概就是灰灰蓝蓝黑黑的这种基本的一种布料,而且我们知道如果穿着很华丽艳丽,也不适合他劳动,如果他白天是在田里面种的人,或者是去矿坑里面去挖煤的人,他绝对不会穿漂亮的衣服,一定是穿的脏兮兮的。所以梵高这个时候他用到色调上的那个灰暗,我觉得跟他的主题的内容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且其实在他的信跟他的日记当中,这一段时间他常常提到他在比利时荷兰的一些小乡村里面逛来逛去,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就饭谷这段时期,因为他失业了,他教会的聘约没有拿到,所以他其实是有一点赋闲,那赋闲本来他住在爸爸妈妈家里,可是他又觉得老师被这个邻居指指点点,他就跑来跑去的,常常跑到那种别人不认识他的那种小乡下,因为不认识他,他会觉得好像避开了很多指指点点。




特别是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过,他在海崖的时候,又跟一个叫西燕的妓女住在一起,我们可以想象说那个时候即使没有什么狗仔队,可是大概也沸沸扬扬,所以他就宁可去那种很穷很穷的乡下,因为这种很穷的乡下大家不知道他是谁,如果你不知道他背景的话,他是一个蛮温和的人,那他也受过很高等的教育,那也做过牧师,讲话也很温和,很优雅,所以他就可以避开很多的眼光。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常常在这种小乡下,像纽南呐,什么这种小乡村走来走去的,那这种乡村它就有机会看到很多非常底层里面的人民,比如说种马铃薯的人,我们知道马铃薯是欧洲的一般农民的主食,有点像东方的稻米,他们的主食是马铃薯梵高。常常说他们在收成的时候,用手指头把那个寒冷的冬天冻在土块里的马铃薯拉出来,他常常会形容说这些人的手指非常的粗大,非常的有力量,因为他要在那个很冷很干硬的土里面去把马灵兽拉出来,所以他就会注意到这些动作,也画了很多这一类动作,慢慢的他就累积到说他对马铃薯会有一个意向。




我想我们今天想到马铃薯,只想到说这是一道菜,这是一种食物。可是梵高不是,因为他是看到中马铃薯的人,所以当我们看到他最后画了一张吃马铃薯的人设,我们不要忘记他前面画了很多种马铃薯的人,从种马铃薯到吃马铃薯,他把它连成了一个为生活而劳苦的一个深沉的意向。




那么在这幅吃马铃薯有名的画作里,如果我们能够克服第一眼看到那时候,那种觉得不赏心悦目,颜色不漂亮的这种困难,因为我知道很多朋友看画的时候,第一眼的印象是蛮重要的,第一眼印象觉得非常靓丽,很鲜明,你就会想停下来看。可是梵高这幅画是完全没有鲜明的印象,因为它就是黑漆漆的一个屋子里面一群人围在小小的一个破破烂烂的桌子前面在吃马铃薯。我刚刚讲说你克服了第一眼这种困难,你能够挺久一点,慢慢看的时候,这幅画其实出现了一些非常美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认为范股的吃马铃薯的人是在最黑暗的最沉重的色调里面出现了一种圣洁的光。那我想这个句子其实是跟荷兰画派有关的,因为我们知道荷兰画派在梵高之前一个最有名的画家林布兰特,他就是很擅长于把画面一直用黑色调或者深咖啡色调,暗色调一直压得很暗很暗,可是慢慢他在让里面发出亮光出来。林伯兰特的话里曾经描写他的母亲年纪很老很老的母亲,那么他们都是非常信仰新教的人,所以非常的勤劳,非常的朴实的一种生命。然后他每天可能要感谢神,就用他那个长满了皱纹的手去翻一本老圣经,他就画了一张他母亲的手在翻圣经的样子,然后那个在很暗的色调里,那个皱纹上一点点的光非常地动人。




所以很多人都形容说荷兰的画派很习惯于在非常污浊非常暗的角落去发现光,那这事实上不只是一种画法,其实也是一种哲学。那么意思说,我们今天如果带了很多的钻石,穿着很多的光鲜亮丽的衣服走出来,那这种美并不是所谓在沉重黑暗当中发亮。沉重黑暗的发亮是说生命里面有一部分是非常痛苦的,比如说也许我们在医院,我们看到一个癌默的病人,他在非常绝望的身体的痛里面,他最后可能会要想办法努力的顽强要活下去。如果这样的画面被你看到,你会发现他是在很黑暗的生命的角落里面发出他生命的光。我们可以知道说荷兰画派一向是要抓住这种题材的,因为他们会觉得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并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是生命到了一个最绝望最辛苦的状况,还能够发亮,那种黑暗里面的光,他们认为是最美的。好。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梵高,在矿工这个社区做牧师的时候,它就是进到坑洞里面去的, 600 公尺深的地底下的坑洞是一点光都没有的。我们知道很多矿工为了要劳动,所以他们戴一个帽子,帽子上有一盏小小的灯,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说那个东西就是黑暗中的一点点的光亮,那么这个光亮其实有点像宗教或者信仰的力量,就是常常让你在绝望,在伤痛当中忽然得到了生命的一种启发。




所以你在这个画面里,你就会发现说大概有 5 个人物围在一个木头的桌子,如果你很仔细看这个木头的桌子,这个木头的桌子简直不像一张桌子,它有点像随便捡来的一些木板或者木条去拼起来的一个方方的东西,就是可以让一家人围在那里吃饭的东西。就是说这个如果他们是农民,是最穷的农民,他们不会去买家具的,他们可能就是自己去捡一些别人不要的木条木板,慢慢拼音拼出了一个木桌子,所以这个木桌子梵高用了一些很粗犷的笔触去表现。这个木桌子当然没有爆的很平,而且没有油漆,所以它就是原木的粗粗笨笨的这样的一张桌子,那么这个桌子在画面里面几乎占一个比较中央的位置,然后有五个人物围绕着这个桌子,我们说有五个人围着他,所以有一个人是背对我们的,我们看到在会话里很少人会处理完全背面的人,可是这个人是完全背面的,我们看不到他的脸,我们只看到他一个背影坐在那个地方。




可是我想梵高希望传达出一个他看到地真实的景象,因为其实他对这幅画有过很多描写,他写给弟弟的信里面也有描写,他说他走过那些村落,看到这些农民白天在田里面劳动非常的辛苦,然后用手去挖这个马铃薯,然后晚上的时候梵高又走过去,然后这些农民没有发现梵高在屋子外面,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农民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所以有很多的缝,就是那个房子其实不是很高级的住宅,所以那个木板跟木板之间的缝很宽,所以范股走过去时候就发现里面有灯光,它就停下来了,然后他就从那个门缝里偷看,他就看到一个背对他的人,然后他也看到面对他的几个人围坐在桌子上,他就很好奇说这些人在晚餐了,他们白天劳苦了一天,他们现在在吃什么样的食物?他在信里面写得非常详细,他很好奇这些人的生活,然后他就发现说这些人整个桌子上只有一个食物,就是马铃薯,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我们今天可能还有什么三菜一汤,四菜一汤,可他们没有,他们就是马铃薯。




这个马铃薯摆在炉子里面去烤了,烤完以后切成一块,所以我们会看到还有一点冒着烟的白色一块块的马铃薯就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梵高非常感动,我想为什么?因为我想我们今天如果到餐厅里面去吃一个马铃薯条,我想意义不太一样,因为他刚好是白天,看到这一家农民是用自己的手在挖马铃薯,现在他们看到这个马铃薯就是他们的食物,所以他们是真正在土地里劳动的人,他们的劳动就是他们的养活自己的一种方法,所以我想这个是梵高想要画的东西,他要告诉我们说自食其力的某一种尊严就是这些人的食物是自己种植的。那我想我们今天其实分工分得很细,我吃的米面大概都不会是我自己种的。可是对于相信圣经的梵高来讲,他一直相信一种土地的道德,土地里面的人是靠自己的劳力生活,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那我们今天已经很难了解自食其力四个字的真正的庄严的意义,所以他有一点想把吃马铃薯的人画成一幅非常庄严的宗教绘画。




我们谈到了梵高在 1885 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叫做吃马铃薯的人。我们介绍了梵高可能躲在一个村落非常穷困的农村的一个破烂的小房子旁边,透过那些木板的缝隙看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餐的样子,所以它给我们一个非常真实的感觉。那么这五个人围坐在餐桌上,几乎像西方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题材,叫做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耶稣最后一次钉十字架之前跟他的 12 个门徒一起吃晚餐,面包有红酒。可是现在梵高看到五个农民围在一张桌子前面只有马铃薯,他会觉得这是一个真正圣经的题材,这是一个真正信仰者的题材,他们甚至在劳动了一天之后,只有马铃薯可以吃。可是梵高说他们还是低头祷告,感谢神给予他们食物。




梵高大概在最穷的人身上看到了最高的道德,在最穷的人世上看到了一种真正的信仰,他会觉得在大城市当中,在阿姆斯特丹,在海牙这些有钱人的生活里,信仰已经变成了口头上的一种很虚浮的语言,甚至在教堂里面讲着漂亮的话。可是没有办法在生活里实践,他反而看到了这一群人真正在实践一种仪式。所以我自己觉得吃马铃薯的人有一点像宗教的仪式好。宗教的仪式是说大家都记得最后的晚餐的故事。耶稣当时拿起了一个面包,然后就把面包掰了一块,掰了一块以后他就把面包传下去,他跟他的弟子们说,你们每个人分一块,这就是我的body,我的身体。




那现在我们看到很有趣,在这里马铃薯是所有这些人他们要吃的东西,其实好像是他们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把所有的生命血汗都在田地里劳动,最后得到的这一盘马铃薯。所以我觉得这幅画如果大家注意到有两个人物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是侧面的一个男子,这个侧面的男子头上戴了一个蓝色的一个扁扁的帽子,然后身上穿了一件蓝色的粗布衣服,很显然是一个当时 19 世纪末欧洲的工人或农民的打扮,然后脸黑黑脏脏的。我想一天都在田地里面劳动的人,当然不会是皮肤白白细细的那一种,那么西方的绘画过去一直在画那种皮肤很白很红润的人物,那么梵高把他的人物转到了另外一种,就是田地里面的劳动人民,所以这个男子侧面坐在那个地方,他的手好像在指着那个马铃薯,然后旁边有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头上有一个荷兰平常看到的白色的头巾,因为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习惯带一个白布的一个头巾,把头发包起来,那这个女人好像拿着叉子,他正在分这个马铃薯,就是他好像是这一家的主妇,他负责要把这个马铃薯,其实我们一看就知道五个人吃大概分量不太够,那么他要把这个马铃薯分给每一个人,分得非常公平。




那么这个时候他有一点好像停下来,他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马铃薯不太够,这么少的马铃薯怎么够分呢?他就看着可能是她丈夫的这个男人,那么他们在交换一个非常奇特的眼神,我觉得这个眼神里面在传达一种生活上的辛苦,就是怎么办?那我们只有马铃薯,我们只有这么一点点东西,那我们要怎么分?也可能是说那我们就分吧,我们就只有这一点食物,那我们每个人都少吃一点,那本来每天都不太吃得饱,那我们就分一点这样的马铃薯。




我觉得梵高的话里面传达出一个非常奇特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绘画里是没有语言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吃马铃薯的人这张画有点像一个戏剧,好像我们可以听到这些人在讲话,好像他们中间有一些语言,他们好像在交谈一样。如果大家手头上有范古的画册,有这张画,我想可以细细的看这里面的一种非常奇特的人的表情跟关系,特别是这个女人眼睛瞪得很大,那我觉得这个灯的大大的眼睛,而且手拿着一个叉子,他本来正有一个动作,可是停下来不做了,那不做。而看这个男人的时候,当然里面有一种讯问的意思,就是说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分这个马铃薯?所以因此我觉得那个戏剧性的某一种霎那被反骨捕捉得非常好。就如果这是他从门缝里面偶然看到的一个家庭的景象,那么他当时是晚上,他再也没有办法立刻做素描,他必须回到家里,把他刚才看到的东西凭记忆把它画下来。当然前面它累积了很多这一类的素描,它常常去农村里面看这些人的生活,所以它慢慢就可以把这个庄严的画面拼凑起来,那我们也看到这一张画上面的屋顶,它做了一点点的描述,那屋顶上很暗很暗,可是吊着一盏煤油灯,大概这个煤油灯是唯一的一个光亮,所以这个画面整个四面全部是被黑暗笼罩。




因为我们知道穷人的房子在入夜以后,在晚上的时候,当然他们很珍惜能源,那不是我们今天环保的角度,而是说他们可能付不起那些没油灯的钱。我记得连我们小的时候能关灯就关灯了,因为觉得那个电费很贵,所以这里面其实是因为贫穷,所以那个整个房子非常的暗。现在人的生活其实真的跟以前很不同,因为你到哪里都是电灯,很亮的,非常的亮,因为大家好像比较富有了,所以不会觉得过去的生活里面为什么那么暗,一家人这么大一个屋子,他真的就只有那一盏灯,而那一盏灯也就照亮着刚好在灯底下的那一盘的马铃薯。所以这个画面里,在整个的暗色调里面最亮的部分,一个是灯,一个是马铃薯变成这个家庭里面唯一的希望,唯一的温暖,唯一的粮食,这个粮食是马铃薯,是生理上的粮食,其实同时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粮食。




我们谈到了范古在 1885 年最重要的一件油画作品,叫做吃马铃薯的人,那也带着大家细细的看这张画。我说细细的看是因为我们常常在这一个色调非常沉重,非常暗的画前面,有的时候会忽略很多的细节,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的视觉往往太容易被光鲜亮丽的东西所抢夺。




如果我们今天去百货公司,我想每一个出装都希望打扮得非常的靓丽,让吸引你的注意,所以你可以买他们的东西。可是事实上,这个社会里面当然有很多的角落不可能是这么亮的。如果我们的眼睛已经看惯了霓虹灯的绚亮,我们有时候就看不到。可能在很穷困的小角落里面,一个游民他的生活的状况。视觉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因为我们习惯了某一种亮度的时候,暗这个东西我们就看不见了。




过去在美术系,我会希望带领我的学生们去习惯看暗里面的东西,比如说我们通常画模特的时候,那个光都打得很亮。可是如果我们今天把灯都关掉,噢,我曾经跟美术系的学生做过这样的练习,说灯都关了,那他们就说现在什么都看不见,那我说好,那我们就静坐在这里慢慢的等,然后你会发现其实你慢慢就看到东西了,很奇怪,因为我们的视觉适应了那个暗的程度,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再暗都不会是一点光都没有,光还是在流动,光在很暗当中流动,说非常的美,所以那些夜晚的经验我很珍惜。




很多的学生有时候很多年后跑来跟我讲,他们也很珍惜那个夜晚,因为他说他们发现窗户慢慢透出一些户外的月光,让那月光在房间的石膏像上面,或在人的脸上在流动,然后他们看到很优美的光,因此这一张反骨的吃马铃薯的人也是优围的光,因为我们刚刚提到说这张画里面的光源只有一个,就是屋顶上吊的这一盏瓦斯灯,或者是一盏煤油灯。




那么这样的一个煤油灯照亮了室内的某些部分,特别是底下的这一盘马铃薯,或者人物脸上的一些局部的角度,比如说手背上的光,或者是鼻子上的某些光。在这张画五个人物当中,我们刚才谈了三个人物,第一个人物是背对我们的,因为他离我们最近,他背对我们,所以看不到他的表情。那我一再强调说,这个背对我们的人物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一直在猜测他脸上是什么表情,是不是觉得很惨,怎么劳动了一天,最后吃这么一点点马铃薯,那生命里面的沮丧或者疲倦会不会表露出来?因为我们看不见它。




在我们叙述的另外两个是一个侧面的男子可能跟他的妻子之间的一个对话的关系。可是另外一边就是我们面对这段花的右手边的时候,我们看到两个有一点年老的女人的感觉,那其中有一个女人头上也绑了一个白色的头巾,然后他右手提了一个壶,这个壶黑黑脏脏的,大概是欧洲的这种煮咖啡的一种铜壶,可是因为穷人家这种壶大概也都很简陋,上面连金属的光泽都没有。




我们看到有些画家画这种铜壶的时候还画得擦得很亮,然后他在画面上只看到四个白色的瓷碗,那么这个瓷碗不是杯子,因为并没有耳,杯的那个耳可能就是碗。我想在穷人来讲起来,他们可能喝汤的碗跟喝咖啡的杯子也都不太分的,因为我们今天会很细分说这个杯子是拿来做什么的,这个杯子拿来做什么?可是在穷困的人家里面,他们能够拥有的物质非常的少,所以那个容器可能就是一个白的瓷碗,然后他正在拿着这个铜壶倒咖啡,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深咖啡色的一体流到白色的瓷碗里面,每一碗里面都有黑色的咖啡,黑咖啡意思说没有加奶,也没有加糖,因为这两个东西都很贵,所以在反古的很多书信跟日记里面特别提到,当时他看到的农民跟矿工大部分晚餐就是一盘马铃薯,然后黑咖啡,黑咖啡就是他们的唯一的取暖的某一种饮料,可是里面没有办法加奶,也没有办法加糖,所以这四杯放在桌子上面。




可是我们看到另外有一个非常奇特的,这个人物手上拿了一个白瓷碗,伸向这个正在倒咖啡的女人,然后脸上又透出一个非常奇特的表情,所以这张画很特别,我们会发现这张画里面有一种戏剧性的东西,因为有一个女人瞪大眼睛在看一个男人,然后好像在问说马铃薯只有这么少,我们怎么办?可是现在有一个人拿着白瓷碗在伸向这个倒咖啡的女人,我觉得他有一个表情是说,我可不可再来一点,再多一点,可是你会觉得蛮绝望的,因为好像感觉到这个黑咖啡也都有限量,因为它们拥有的物质实在太少太少了,所以因此这张画里面特别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其实左边跟右边是两组不同的人物在扮演一个类似戏剧性的活动,都是针对食物的问题。可是中间有一个背对我们的人物是完全没有表情的,所以因此画面上就出现了非常强的戏剧性的张力,所以我才把它跟西方绘画史里最重要的最后的晚餐来对比。




我的意思说,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被达文西化到这么有名,是因为它是一个仪式性的空间。所谓仪式性的空间就是我们今天回到家里,晚上跟自己的家人吃晚餐。那我们觉得,噢,晚餐就是晚餐嘛,我们觉得有虾子,有鱼有肉,我们就这样吃饱就好了,就走了,你不会记得那个晚餐的,可是那个晚餐特别重要,是可能今天因为家里面的某一个老人过生日,然后大家都回来了,为他庆生,然后很庄重的为他祝寿。那么这个时候晚餐它的意义就不一样,我称它为仪式性的空间。那么在基督教的圣经里面描述了耶稣最后一次跟门徒的晚餐叫做最后的晚餐,当然是仪式性的,因为他非常的庄严,很多人认为他根本就是第一台的弥撒。




可是现在我们看到范股再一次的把晚餐变成了一个仪式性空间,它要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农民、工人过什么样的日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晚餐是这么慎重的,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常常跟我讲一句话,每次吃晚餐还是说粒粒皆辛苦。当他讲这句话的意思说,你今天不种田了,可是你要知道你吃的那个饭碗里面的每一粒饭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吃晚餐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晚餐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仪式,因为父亲会让你知道,说你不能够随随便便的因为这个晚餐是多少人他的劳动的结果。所以我想范股的的确确有意要把吃马铃薯的人变成一个庄严性的仪式,借他的绘画来做了最神圣的传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Fairieeeee

    看过这幅画 确实整个氛围特别暗 黑暗中的光才是雪中送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