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白话诗与散文

39 白话诗与散文

00:00
31:32

一、知识点


1.胡适之人物介绍:


胡适(18911217~1962224),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2.什么是“掉书袋子”:


掉书袋,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卖弄才学。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最早出处: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3.   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4.   人物介绍“林徽因”:


林徽因(1904610-195541),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可是很多社会的问题其实也就出在情在理跟法之上,情强过了理跟法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推展不了。


2、所以我的意思说,有时候人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状况,也许我们需要理,需要法,也需要情。



3、所以我们很难比较,哪一种生命是成功的生命,哪一种生命是真正完美的生命,或者说其实生命是不同的选择。



4、我很希望自己活得像徐志摩,可以很灿烂,很短暂,可是也许到某一个年龄,你会希望自己像胡适之,生命经过大风大浪之后,可以有另外一种安静,另外一种平淡。


三、全文逐字稿


中国文学的系列谈到了近代,谈到了现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个非常大的文学革命,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白话文运动,从字面上来了解非常容易,很清楚的知道他强调的是什么,或者他主张的是什么,就是主张白话,所谓白话相对的就是文言,我们古代大部分书写的文字,我们都叫做文言文,里面很多的知乎者也,所以大家觉得文言文很难懂,因为它不是我们平常口语讲话的文字。


我想这里面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因为中国文字汉字的构造跟西方非常不一样,西方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当它念出来以后,它就可以手写,就是我手写我口在西方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比如说我在法国读法文的时候,他们有一个训练的过程叫 Dick day Dick day 就说一个法语老师在台上用法语念一篇文章,我就用听觉,听了以后就立刻书写。可这样的事情用在文言文当中非常困难,因为文言文很多同音的字。比如说如果我今天没有读过这篇文章,我说韩愈的诗说哪一个寒,哪一个欲,哪一个湿,哪一个说其实都是不清楚的。就是基本上文言文本身因为太精简,所以它跟我们的语言系统中间有了一个分离的关系。


那么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唐宋之际,其实已经有白话文学的出现,就是说唱文学,或者说跟宗教有关的一种说法的。我们就禅宗公案里面有很多语录性的东西,语录就是一个老师讲课,学生把它记录下来。东西我们叫语录,他都比较接近白话,因为老师讲课不可能在那边直呼蛰也,学生也会听不懂,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跟白话语文系统两两条路出现。


可是基本上我们看到因为文言文掌控了整个科举考试,八股考试,你要考试,你一定要懂文言文,所以基本上语体文就是口语的,这种文学还是在民间流行,变成小说,变成戏剧,可是它并没有影响到上层的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这个文武百官给朝廷上奏章的时候,那个奏章还是写的文绉绉的,非常文言的东西修饰得非常美,一般人也读不懂的。那导师有趣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看到像清朝一个皇帝批奏章的时候,他常常会批得很白话,说知道了三个字,像雍正皇帝很喜欢批“知道了”三个字,那么这就是白话文了。所以到了民国五四运动的时候,以胡适之为主,就极力的提倡白话文。


那么意思是说中国之所以文盲这么多,然后整个教育系统控制在少部分的精英的手上,而变成了知识分子跟民众的一种大量的脱离,是因为文化不够普及,所以胡适之的脑海里面的感觉是说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启蒙运动,这个启蒙运动就是影响到最大多数老百姓,所以他的文学应该是一个容易懂的文学,最容易让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文学。所以他就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就是我口中讲的话,我手直接记录下来,叫做白话文运动。


所以当时胡适之为了提倡这个白话文运动,甚至还列出了八部主义,就说写文章的时候不要用典故,不要用难的字之类的东西。因为一千文人的一种专业训练,到最后他写一篇文章,掉很多的书袋子,引经据典,经跟点都是很难懂的四十五经或十三经里面的来源。那你读这一篇文章,你可能要一次翻字典才能读得下去。


胡适之觉得这不是文学的本意,因为文学应该让大家很容易了解,怎么会弄得这么卖,弄这么调书代词这么难懂,这么坚决?敖崖,所以他就提出不要用典故。这些不同的主张被白桦文运动开始流行起来了,那么开始流行起来以后,我们看到以胡适之为主发生了一个在散文上最大的影响,就是把知乎者也去掉了,那去掉以后,别人觉得那白话文的特色在哪里,有人就说就是把知乎者也改成了吗的这些字,就是白话文里面用的,就是我们先说我们的什么,你们的什么,你要到哪里去,或者是你好吗?就是这种。然后胡适之也加进了标点,这一点大家注意一下,古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因为知乎者也本身是断句的一个标点性质的东西,所以古代的文人是经过一定的训练,他读那个文言文,他不要标点,他一样知道断句在哪里。可是当然对一般初入门的人来讲非常的困难,那胡适之就采用了西方的标点去断句,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斗点据点分号、冒号或者破折号这些标点的东西出来。


我记得我们大概在小学都有一个课程,专门学标点符号,因为这个标点符号其实大部分从西方借过来一个分段分行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特别提到胡适之,他在散文上的影响就是其实建立了我们今天书写的一种习惯,一种标点符号的习惯也好,还有于体文的习惯也好。但因为胡适之在美国读书,他受到的是杜威哲学,就是比较实政主义哲学这一派的理论的影响,他认为写文章不要太过修饰,他认为文章美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文章最重要是讲清楚。所以我想如果大家读胡适之的文章,你会发现他最讨厌的文学就是无病呻吟的文学。他觉得要写一篇文章,就是有一个动机,有一个主题,然后把这个主题发展到非常清楚就够了,那不要在里面绕了半天,别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像他写的差不多先生这篇散文是非常有名的,就是攻其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习性,什么东西都无所谓,什么东西都说,唉,差不多就好了,就是说这个水管应该要埋到 7 公分深还是 8 公分深,他们觉得差一公分无所谓,可是从西方的训练来讲,当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在科学上面差一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其实是差很多的。所以胡适之就要求文字上也要准确,也要清楚,不要讲一种含糊的感觉。


所以我们读胡适之的文章,我觉得是近代白话文、散文里面最好的一个训练,它的训练是什么?逻辑就非常清楚的思维的思路方式,所以我也会有建议很多朋友,就是很多朋友说我喜欢写作,那我应该怎么入门?我还是觉得胡适之其实是一个入门非常好的老师,就是因为他东西清楚。


那当然散文不应该止于胡适之,因为散文有各种不同的功能,所以从它作为一个基础,打好一个思路清楚的基础以后,那么我觉得鱼体跟白话有了一个根基,那么接下来写文章大概不会太离谱。当然五四一直到 30 年代,散文大家很多,除了胡适之以外,有朱自清,有徐志摩,他们风格很不一样,所以我们一一讨论的时候,我们才会特别的强调,散文其实是各种不同风格的一个并行不悖的发展,就是使得一个文化的创造力可以在各家的散文当中很平衡性的去关照。


我们介绍了五四运动到 30 年代散文当中的胡适之这一派,我们强调的是胡适之在写散文的过程当中,以理论为基础,他希望他的散文能够说理说得非常清楚。说理是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逻辑,都有一个发展的规则,都有一个道理在里面,那应该把这个道理做很好的思辨。所以我一直觉得胡适之的散文是接近一种论辨式的散文,也接近一种教育性的散文,他关心他的读者如何能够启蒙,从一种对思考性的东西不清楚到思考性的东西清楚。所以读他的散文或者读胡适之的日记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他是把事件交代得非常清楚的一个人。


可是我们也提到胡师之这种理路非常清晰的散文,一方面读起来有一种快乐,就是他总是会说服你它的道理的正确性,然后影响你。比如说我们提到的差不多先生,他就特别用这个东西来讽刺以及警惕。中国当时的民间习惯上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就说所有东西都不准确,所以它其实是不科学的。所以他最后也用了比较幽默的方式讲到有一个人生病了,生病以后要找医生,可是在乡村里医生找不到,最后别人说有一个人是学兽医的,可不可以?他说大概也差不多吧,可以给牛给马看病,那给人看病应该也差不多,所以那个兽医就来了,给他看病可是给动物开的药方,给人的开的药方,它的比例是不一样,是差很多的,不是差不多,那这个差不多先生也觉得无所谓,就吃了那药就一命呜呼,就死掉了。


那么所以它其实是一种警告,是说我们什么事情如果都马马虎虎,而不重视它的科学性的话,最后这个民主是没有办法进步的,他希望能够把各种方式都能够提醒这个民族的进步。所以我记得我跟的朋友作家龙应台谈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龙应台的文章很多地方也很像胡适,因为他在国外很长的时间,尤其在德国很长的时间,因为德国也是思考力非常清楚的民族。那他就曾经跟我讲过说在德国他看到一个工人在买瓦斯管,那他就问他们说要埋多深?他们说 170 公分,那法律规定 170 公分埋在地底下,那他就问他们说,那你现在买是买多少?他们当然就是 170 公分。可他回到台湾的时候,他就问说,我们的规定大概是多少?那这个规定是很严的,可能比 170 公分还要严。可他就问说,那你做的时候你大概是埋了多深?结果大概只有 7 公分、 8 公分。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我记得很清楚,他在文章里面提到说德国在他法律的规定跟人的行为之间是没有落差的,可是在台湾我们看到法律的规定非常严,可是执行起来落差很大,那么在这样的状况里面,其实还是胡适之讲的差不多,先生就觉得差不多就好了。



所以我们常常会觉得大家都有感慨,觉得我们的交通法规什么都定的比全世界都严,可在执行起来又很松。所以在这样的状况里,也就看到胡适之在半世纪前对于这个民族性的一种警告,今天并没有太多的好转,就在民间还是有一种差不多。而这个差不多是因为他觉得礼跟法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国人讲情理法,总是把情放在理跟法之上,尤其在乡村里面,大家都很认识那个警察,也就是某某人家的这个阿雄什么之类的,所以他抓了你违规了,可是那个情一出来的时候就算了,可是很多社会的问题其实也就出在情在理跟法之上,情强过了理跟法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推展不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在清代末年的改革,其实制度并不见得差。慈仪太后曾经要废科举,建立北洋海军,他其实当时要改革,甚至他决定要立宪。可是我们看到所有在推展的过程,一碰到情的时候,很多人都下不了手,那这个下不了手就变成说你没有办法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么其实也就说明因为情卡在里面。


所以在这样的状况里,我想从胡适之一直到龙应台,其实他们强调就是说怎么样建立一个公民社会,这个公民社会是理跟法为主,情不能够超越在理跟法之上,因为情是私,情是因为他是我爸爸、我妈妈或者我兄弟姐妹,那我就违法,那我们看到社会里很多的违法都动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想他的散文其实讲出了一个公民社会的合理性跟合法性。


可是我们当然知道说胡适之因为太重视社会改革的这个问题,那么他也把他的散文趋向于有一点社会的宣告的意义在里面。所以有时候我读胡适之会有一点不满足。比如说我觉得我最早的疑惑是胡适之批判春秋战国的一个哲学家装死,他觉得庄子的文章老是讲不清楚,因为我们知道老庄的散文像老子的散文和庄子的散文道可道非常道,他在讲一种介于说理说不清楚之间的某一种暧昧状况。譬如说我们最明显说庄子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是蝴蝶,我们知道梦里面的东西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生命经验,然后他醒过来,他一直觉得那个蝴蝶还在,然后他想是我刚才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我。他有一点在讲物我两忘,就是人在某一种陶醉的状况的时候,他的物质世界外在物质世界跟他心灵世界会合二为一的,叫做物我两忘。那其实他在谈美学,那么也是世界散文哲学里面非常精彩的一部分。可是胡适之,因为他希望把所有东西都讲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没有办法忍受庄子,他觉得庄子讲了一个糊里糊涂的东西,到底你是不是蝴蝶?你为什么最后没有结论?可是我们知道庄子讲蝴蝶梦这一段讲的最精彩,就是因为他没有结论,他在讲一个过程,就是我们梦里的经验的东西。


当然近代的白话散文里面不只有胡适之,我们看到徐志摩就有一点浪漫,徐志摩的散文里面就不完全以说理为主,而他情感的澎湃,情感的陶醉,反而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非常感动的领域。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在今天谈到五四运动的这个散文。白话散文的时候,我们希望介绍不同的各家,让大家能够有一个比较,也有一种不同的选择。


我们在白话文的散文运动里提到了胡适之,提到了徐志摩,他们两位可以说是非常不同的典型,不同的典型怎么说?我想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朋友像胡适之,任何事情发生,它一定冷静,一定想怎么处理,怎么样把事情从复杂变到简单,变得更让大家能够在这里面有反省,更启发。


可是你旁边还有一个朋友,可能是徐志摩,任何事情发生,他就激动起来,然后他永远要唱歌,他觉得歌声是比讲话的声音更美的,然后他常常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特别是在他的情感部分,不晓得怎么去处理。我想我用这样的例子来举例,是因为我相信很多人读散文其实是文如其人,你会觉得你身边有胡适之这样的朋友,也会有徐志摩这样的朋友。有时候你很难解释说我到底喜欢哪一个朋友?我当然希望我的朋友很理性,处理事情都很像胡适之一板一眼。可是不晓得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我们在交朋友过程当中,我们会很疼爱徐志摩这样的人,为什么在隔了半世纪以后,徐志摩的故事被谈的这么多,反而不是胡适之,好像他当年所有在爱情上的这种困扰,跟陆小曼故事的轰轰烈烈,当时闹得满城风雨,所有人都骂他。这种事件今天看起来大家会觉得他有一种无奈,他也不是不爱他原来的妻子,可他又爱上了陆小曼。


我们也知道这种两难的事情在我们生活里发生的时候,如果你碰到了一个朋友,现在这种困境里,你不一定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或者说你把道理跟他分析得很清楚,可他在做的时候,它并不见得能够做到十全十美。所以我的意思说,有时候人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状况,也许我们需要理,需要法,也需要情。我们不希望情太过独大,霸占了理跟法应该有的地位。可是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一个社会里把情的部分全部都排除掉,然后一个人活着只有礼跟法?我想其实也很可怕。


这有点像我们过去讨论过孔子在论语当中的一个个案,就是一个儿子知道爸爸偷了别人的羊,他按照理跟法,他就跑去官府告状,说我爸爸偷了羊,所以他爸爸就被抓逮捕起来了。那孔子听到以后,大家都觉得孔子会赞美这个人,赞美他的行为,因为他不寻思以礼跟法为主,可是孔子的反应让很多人非常意外,孔子说这个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因为别人都认为这个人很正直,可是孔子反而觉得应该真正的正直是儿子为父亲隐藏一点,父亲为儿子隐藏一点。


其实这个故事是非常不容易懂的故事,我想这个故事里面也在说明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毕竟不是只有礼跟法,还包括了一点点的情。那么这个矛盾是说,我们虽然提倡公民的社会要有礼跟法,可是一个社会里面到最后连父亲做了一点点的事情,我就要去告,那么这个社会最后儿子告父亲,父亲告儿子,孔子也会觉得大概蛮可怕的,因为好像一点点其他的空间都没有,道德的空间、情感的空间都没有。


所以我想在这里我特别希望大家了解到,当我们在讲散文的时候,我们其实很希望让大家知道,我希望阅读散文的过程里可以阅读胡适,也可以阅读徐志摩,你阅读他们的时候,你通过他们其实是培养自己身上的不同的部分。我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迷胡适之,把他所有日记都读完了,因为我觉得我很希望活着像他这么清楚一丝不苟,所有事情都清清楚楚。他最好玩的是我那个时候大概才中学吧,读到他的日记,某年某月某日与老七蹲伦一次,他都写在里面。那我那个时候因为中学我不知道蹲伦什么意思,还跑去问妈妈,妈妈又不好意思跟我解释说蹲伦是什么意思,其实蹲伦我后来就觉得很好玩,就是蹲伦就是伦蹲这两个字。反过来我们知道蹲是坐的意思,伦是伦理,那么因为文言文里面不叫,叫做蹲伦,就是夫妻之间没有性,也不是,而是传宗接代,所以是伦理,所以叫蹲伦。


所以你会觉得胡适很有趣,就是他所受到的西方训练,会觉得人的行为都可以正正事实地记录在日记里,所以它是一个几乎让你觉得没有隐私生活的一个人。那在这一部分上徐志摩就完全不同,徐志摩好像很两男的,在两个不同的女人身上感觉到一种美,一种爱,甚至三个女人身上,可是我们也会觉得它并不见得完全是行为的,他对于林徽因的崇拜,对于林徽因的那种才女的那种,我觉得里面更多是一种敬重,一种美学上的知己。


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可对他来讲,梁思成也是好朋友,所以他们相处在一起,这种情感不一定是我们今天世俗里面讲到的所谓的外遇,或者说如果是外遇,有没有可能它不一定是我们说世俗里面的肉体的外遇,私生活的外遇,它有可能是心灵的外遇。有时候我用心灵的外遇的时候,我的意思说有没有可能如果我们今天结了婚,有了自己所属的家庭,可是我们可以在心灵上崇拜一个人,我们可以觉得那个人是我生命里面非常向往的对象,那这个时候其实爱是很宽的,所以在胡适之的世界里面,把这些东西处理得非常清楚,好像断绝了他自己一切伦理以外的可能,所以他的文章非常清楚。


可是徐志摩他的纠缠其实是把自己释放在更复杂的一个生命形状当中,所以我会希望说我们在阅读散文的过程当中,还是回到一句古话,说文如其人,我们爱文学,我们读任何一家的文学,其实是在懂得一种人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可能都会对我们有不同的警惕的作用,或者反省的作用。


我希望我有非常理性的胡适之的部分,我也希望我能够有非常感性的徐志摩的部分,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在我的身上不一定完全冲突,所以即使到现在我再度忽视之,再度需智磨,我也会觉得他们两个人给我的快乐都是别人不能取代的。而最有趣的,我们觉得这么不同的两个人,应该是碰面就吵架,或者是不能做好朋友。可是刚好相反,大家知道,近代文学史上,胡适之跟徐志摩是最好的朋友。胡适之非常欣赏徐志摩,也许恰恰好是因为他觉得徐志摩的部分是他自己无法完成的。


胡适之家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跟他没有任何话可以谈,受的教育非常的低,然后也不是他所爱恋的对象。可他遵守母亲的命令,他就跟这个人厮守一辈子,一直到晚年,他们都是贤伉俪,在任何场合都一起出来。胡适之有一种道德,有一种责任,他会觉得这是伦理,那么所以也许是不是他没有满足的另外一种情感的陶醉的部分,他会去欣赏徐志摩,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这种也可能是一种互补的现象,其实也说明文学常常呈现人生的两难,而不是一定要下一个二选一的结局。


我们在谈到白话文运动里的散文的时候,介绍了胡适,介绍了徐志摩两个非常不同的典范。我想大家读过徐志摩的再见康桥,还是觉得非常非常美的,非常感动人的散文。记得有一次跟一些朋友到了剑桥,在徐志摩划过船的那个康河里面划船,还是感觉到当时所有脑海里面看到的天光云影,也都是徐志摩文学里面所留下了很多的记忆,然后当时同行的一位同伴,那么也就立刻拿出了徐志摩身上带的那篇再见康桥的文章,就在船上读给大家听,那我们会觉得一个好的文学是有这么深的记忆的,而徐志摩总让你觉得他的生命这么短暂,最后他的飞机撞山好像也像他生命里面的一种象征,让你觉得他的生命里好多的眷恋,好多的遗憾,好多的不舍,他的爱跟恨都这么强烈。而跟那个胡世芝一直活到很老,一生好像看起来平平淡淡的生命方式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很难比较,哪一种生命是成功的生命,哪一种生命是真正完美的生命,或者说其实生命是不同的选择。年轻的时候,我很希望自己活得像徐志摩,可以很灿烂,很短暂,可是也许到某一个年龄,你会希望自己像胡适之,生命经过大风大浪之后,可以有另外一种安静,另外一种平淡。


我特别希望大家了解到,散文是最直见性命的一种文学,我所说的直见性命就是说散文不像小说,不像诗,它是最贴近作者自己的生命状态的,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在讲散文的时候,其实我们也特别希望借助这些散文背后的作者自己的生命形态来给大家做一些参考。所以不管我们的生命是胡适之的生命或者徐志摩的生命,我相信它都是一种完成,只是不同形态的完成不是之永远合理。可是也许徐志摩永远合情,他永远用情感来生活,他不违反自己的真性情,他如果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就爱上了。也许法律告诉他,他不能爱这个女人,也许道理告诉他,不能爱这个女人,因为他自己有妻子,对方有丈夫。


可是情感可能是情不自禁,我们不要忘记这 4 个字,情不自禁刚好是禁止不住的,那么也许它是一个悲剧,可是我们的社会里,每当看到这样悲剧的时候,也许我们会有一种同情,虽然我们希望这样的悲剧尽量减少,可是我们也知道,你再怎么禁止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总是在发生,所以我觉得文学它所留给我们的宽容,有时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一些状态。


其实有时候你常会觉得只有最好最亲的朋友,他会跟你透露很多的心事,而这样的心事他会跟你说,他自己情不自禁的做了某些事情的时候,这时候你到底应该怎么办?有时候我会责备他说,你这么大了,你怎么会这么不理性,可是同时又会很悲悯,因为我想人不是这么单纯的一种动物。


所以在胡适之跟徐志摩的天平的两端,我觉得礼跟情之间,我们是可以取舍一个平衡的。那么当然在中间还有一些作者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他们的平衡性的。比如像朱自琴,朱自清的散文非常的平淡天真,他的散文背影,他的散文荷塘月色,基本上让你觉得他在写景,他让自己在一种情理交融的状况里面处理一个事件,没有大浪的高潮起伏的感觉,可是也不是完全像胡适之的说理,所以像背影这样的散文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白话。


散文的经典作品就是描写自己对于父亲的回忆,自己要去读书了,那父亲到火车站送他,那送他的时候在等火车,那父亲总是牵挂着,说这个孩子要离家要很久,那好像没有办法再照顾他,所以总是想多做一点事,为孩子再多做一点事。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一个棉袍,身体很蛮山,因为动作不灵巧,因为年纪已经大了,又胖,穿着棉袍,可是他就会爬下月台,再爬上月台,跑过去,到外面去买了一包橘子再爬回来。那么这个孩子在事隔多年以后,回想这个画面,会记得当时觉得很啰嗦,很多余的,很累赘的这些唠唠叨叨的父亲,可是所有的唠叨这个时候变成了一种舍不得的爱。


我的意思是说,也许生活里面所有真正的爱是要过了以后我们才领悟过来,就是有一天父亲不在了,母亲不在了,然后那个当年的唠叨跟琐碎,你才会觉得真巴不得他们再活过来对你唠叨一下。因为那么温暖,所以我想背影这边伟大的散文其实在写出另外一种东西,就是它是礼,它又是情,他把徐志谋跟胡适的两个极端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所以也许这样的散文真正到最后是让我们百毒不厌的。可是我总觉得像这样的文学,因为过去都选在中学,我自己在中学读的时候刚好是我父亲,反正一下雨就会在我的学校窗口出现,拿了一把雨伞的,然后我就觉得羞愧难当,因为觉得很丢脸,别人的爸爸都没有来,我爸爸来了。那你会觉得这个背影里写的爸爸刚好就是我爸爸的那种典型,所以我其实很厌烦这样的爸爸,就是这么啰嗦的。然后那个年龄总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希望爸爸老是来照顾你的。


可是今天才会懂说背影真是一篇好文章,因为他写出了真相,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文学并不是当下可以懂,有时候是事隔多年以后才回忆起来的。但同时在白桦文运动里面也有一派,就是许第三写空山囹圄,他受到佛教的影响,写出非常空灵的一种散文,有点像禅宗讲一个东西讲到非常的空灵,有一种启发性,有点像泰格尔的诗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提到的胡适、徐志摩、朱自清、徐立山,他们是四派不同的白话散文。


那么当然白话文、运动散文的大家不止这四位,可是我们今天举的只是一些范本,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在几个不同的典范当中,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者,也借着不同年龄读不同的作者,最后你自己的生命也在进行不同的思考跟进步。所以文学不要让它固定在一家身上,那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变化的。


美的沉思,我是蒋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米妈妈_9q

    胡适是个很纯粹的理工直男,所以没办法读懂庄子。中国现代教育其实很缺乏情感教育。

  • 心若谷_gz

    如果这个书单卖的话,我应该会买,可是如果不单卖,我是不会买年卡的

  • 会行走哒花儿

    胡适不离婚是因为家有“悍妻”

  • 勤奋者健强

    肉体的外遇与心灵的外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