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鲁迅为什么走上文学之路?

37 鲁迅为什么走上文学之路?

00:00
31:22

一、知识点


1.鲁迅人物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的短篇小说《药》:


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动,技巧高超



3.   《阿Q正传》最早发表在哪儿: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故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4.     作家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主要著作有《边城》、《湘西散记》、《长河》、《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服装史》等。文学作品编有《沈从文文集》。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我觉得鲁迅是文字上,写出那种最黑暗的一种象征的一个好文学家。



2、而华家的小孩的坟上是光秃秃的一片,最后的结尾是一片枯树林,然后很寒冷的天气,乌鸦飞起来刺穿紫灰色的天空。


3、尤其在鲁迅这些作家身上呈现出来的一种道德上的良心,那么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启蒙的革命的过程。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在五四运动的系列当中,特别挑出了鲁迅来跟大家做介绍,我们知道他是浙江绍兴人,那么绍兴在明清这段时期出了很多的文人,那我们有一个民间的术语常常叫做绍兴师爷,那什么叫做师爷?现在一般人大概不太容易懂,那师爷的意思就是说读过书,可是也没有做大官,那么他就利用他读到的书,特别为老百姓去打官司的写诉讼状的人叫做师爷,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代书或者一些律师这个身份。


可是在明清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国家考试制度,所以一般民间就称它为师爷。那师爷这个角色就是读过书,会写字,帮人家写信,如果你们要买田买地,我帮你写一下契约,做公证人这样的角色,所以我们看到后来鲁迅也常常被很多人称为绍兴师爷传统,就是这种师爷传统,我很难解释清楚他是什么样的角色,就是他懂得文字,他读了书,然后他知道老百姓傻傻的,因为老百姓没有读书,所以常常容易被做官的人骗,或者被这些有钱的人骗,所以常常做了佃农以后卖身契他都看不懂的。


我们知道阿 q 最后就是这样子,鲁迅写的《阿 q 正传》里面这个阿 q 后来被抓了,被抓以后就说你某年某月某日,然后去什么偷人家的东西,什么因为他是文盲,他看不懂内容,那个人也念给他听,他也傻乎乎的,因为他一讲话那个人就威武,这样叫起来他就不敢讲话了,就描写到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在那个官场的威吓底下,根本是吓得屁滚尿流,所以他根本没有听清楚别人讲什么。然后最后说好,你就画供,那画供他也不会签名,因为他连他自己名字怎么写他也不知道,那别人说好,你连字都不会写,那就压手印吧,这个大拇指的手印压一下,或者用红笔就圈一个圈。那阿 q 说,我要把这个圈圈的圆一点,因为我不会写字,至少原不要圈的很歪,他就慢慢圈,到最后就不小心又歪掉,他就很懊恼,就觉得我怎么连最后的圈都没有圈好。可是我们注意一下,我们在读鲁迅小说的时候会一路笑,因为觉得这些老百姓好傻,怎么这样,被骗到这个样子,这么愚蠢,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他圈完以后,他就被推出去杀头了,因为他已经表示他承认了这个罪状,所以鲁迅让我们读他的小说的痛苦在于怎么这么荒谬,这么好笑。


可是最后是一个大悲剧,他只是告诉我们说,中国的老百姓到最后连面临到自己的死亡,他都不会抗争的。所以我记得在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偶然有机会从朋友那边借到了鲁迅的小说集,我读到这些小说的时候,其实给我很大很大的震撼。那么后来我到巴黎读书的时候,法国他们有一个剧团还特别改编了法文本的《阿 q 正传》演出,那么法国人就会问我说,中国的老百姓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吗?那我说现在当然不太一样了,可是我们大概也可以透过鲁迅的小说了解到,在某一段时期,如果老百姓没有被启蒙,老百姓是可以完全被上层阶级欺骗的,因为他完全相信上层阶级告诉他的任何事情。


那这个时候其实《阿 q 正传》常常引发我很多很多的觉醒,就说今天我们当然觉得情况好转了很多老百姓要受义务教育,比较识字,比较读书了,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媒体是可以被操控的,媒体操控的状况里,老百姓其实还是会丧失他自己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觉得鲁迅的《阿 q 正传》会变成文学名作,是因为他要一直告诉老百姓说你自己一定要非常清醒的判断,当你不清醒判断的时候,你其实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说牵着鼻子走这个成语在民间非常的流行,可是读《阿 q 正传》这个小说,我们看到阿 q 从头到尾就是被牵着鼻子走,包括最后的死亡都是如此。所以鲁迅这种绍兴师爷的个性就是他最后如果要为民间去打官司,他希望为民间讲出一些正义的话。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看到《阿 q 正传》里面其实是用这样的方法去写出了当时普遍的中国人的一个面貌的情况,写到这个阿 q 他的悲剧,写到他的愚昧,写到他的愚蠢,那么他当然期待一个新的启蒙,就是这个社会是不是可能启蒙来自于哪里?革命来自于哪里?我们看到鲁迅原来在北京做事,在当时的军阀的教育部机构做事,可是鲁迅也在北师大教书,然后他借助于对于学生运动的鼓励,去发展出他对社会改革的某些期望。



可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我们看到最后鲁迅当然可能被大学解聘,也可能被教育部解聘,最后他就东逃西躲,因为所有的统治者都要抓鲁迅,因为鲁迅的小说影响力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写出了真相以后,这些奸商跟官僚就开始害怕了,因为鲁迅在希望老百姓不要这么没有意见,对于你受人宰割的这个现象,你要有能够觉醒,他不断的要提出一个看法是说你不要期待官僚救你,你不要期待奸商救你,官僚奸商是不可能仁慈的,他们只是越来越压迫百姓,那一个社会能够改革唯一的方法是百姓自己的自觉,就是你一定要能够重新开始知道你真的是社会的主人,这个社会的改革是操控在你自己手中的。


所以最后他让阿贵死掉,就阿 q 死掉了,就是画了一个圈以后就被拖出去砍头了,然后旁边围了一大堆人在那边看阿 q 砍头。如同鲁迅在日本读书时候看到的那个影片里的他自己的同胞被日本人屠杀的时候,旁边的百姓的那个麻木的状况。所以其实鲁迅有非常沉痛的那一面,是觉得这个民族 4 万万人其实是不可救药的,因为当时的4亿的中国人其实彼此从来没有觉得对方是他的同胞,所以他只觉得杀他跟杀我无关。可是有一天也轮到自己了,所以鲁迅用这样的小说的形式提出了一个社会的巨大的悲剧,那甚至他要提供一个药方,就是我怎么救这个中国。当时所有从国外留学回来都在想,我如何要救这个已经无可救药的中国,眼看着他要被瓜分的一个中国,到底要怎么去救他那?鲁迅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小说,叫做《药》,这个药当然是一个象征着说中国这个时候需要什么药,我们等下来介绍这个药的内容,我想跟大家介绍鲁迅最有名的一篇小说《药》,大概也记得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借到一本鲁迅的小说集,读到《药》以后的这种激动,我们知道这个小说里面他安排了两个家庭,一个姓华,一个姓夏,华家跟夏家加起来,大家当知道叫做华夏,他其实在暗示中国,那华家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得了当时不治之症,就是肺痨,那肺痨一直咳嗽,最后会呕血,那已经到了不可救治的状况。


鲁迅是学医的,他在日本仙台医学院读到六年级,几乎要毕业了。所以他一直觉得中国不可救药在于它没有新的科学的知识,没有新的医学,它总是在迷信。我们前面也提过,鲁迅父亲自己死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中医开的药方竟然是原配的一对蟋蟀。所以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这种不受新的科学启蒙的一种愚昧,他觉得是一个社会里面最大的病症,所以这个姓华的小孩子一直咳嗽,已经到吐血的地步,无法救助,而这个父亲母亲请了一大堆的江湖郎中探脉看病,吃了所有的药都不能好,因为中国当时没有所谓的细菌学,也不晓得这个肺结核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就是乱治。


那么最后就有很多的偏方,我想大家都知道偏方秘方都是在熬了,这种把死马当活马医的时候就出现了,到现在还常常听到朋友说已经是不可救了,那就随便试试吧,什么都可以试。那么当时民间就相信一种偏方,就是肺老怎么治呢?肺痨是说一个生命已经衰竭,到最后再吐血了,所以他们相信因为清朝的末年,当时还有砍头的这个刑罚,所以一个犯人砍头那一刹那,头砍掉以后,那个喷出来的血立刻买通刽子手就给筷子手一些钱,所以筷子手就可以用一个新蒸出来的馒头去蘸这个人头的血,蘸满了这个血以后拿回去给这个孩子吃,就表示说用新杀过的人的血来救这个人的肺,那他就会好了。


所以这个小说一开始非常的阴森,描写到一个晚上,那个姓华的这个小孩的爸爸怀里面揣了两个馒头,热的馒头,然后他就在发抖,我很害怕,因为我们知道人砍头都在黎明的那个时候,砍头就是天朦朦亮的时候,就感觉到说好像那个很阴暗的天空,然后永远天都不亮的那种感觉,很寒冷,然后那个刽子手就说钱拿来了没有,他就把钱给刽子手,然后筷子手说把馒头给我就抢过来,然后就砍了头,砍了头以后就用馒头蘸了那个血,然后用报纸一包就塞给他,然后那个血淋淋的馒头就被放到这个姓华的小孩的父亲的怀中,然后他吓得不得了,可是他又觉得是唯一可以救活他儿子的药,那种荒谬矛盾。


我觉得鲁迅是文字上,写出那种最黑暗的一种象征的一个好文学家。然后他就拿回去以后就交给他太太,那太太也吓得半死,因为看到那馒头上在滴血,然后赶到放到蒸笼里面蒸,蒸熟以后就要他的孩子吃,他孩子一掰开一直在咳嗽,根本吃不下去,然后就说这是什么东西,妈妈说不要问是什么,你就吃了它就会好了。然后这个孩子就看到那个掰开的馒头里面一缕一缕的青烟,这样冒起来就蒸出来的那个馒头的热烟,可是觉得这个馒头怎么不是白的,也觉得很奇怪,就吃下去。可这个小说另外一边在写,那个砍头的人是夏家的小孩,我们知道这个夏家的小孩是真正发生在绍兴的广场上的一个案件,我想大家都听过一个烈士,就是丘瑾。邱瑾这个女性当时到日本留学,参加了同盟会,所以她参加了同盟会以后,等于是一个地下组织反清的一个革命志士。他回到中国以后,就担任了当时浙江这边的一个军校的校长,训练学生练武,结果他就发动一个革命,要刺杀当时的这个浙江的巡抚,就是恩明,那么结果他失败了,失败以后被抓毒打拷打,在监狱里面受尽折磨,最后就判死罪。


那我们知道邱瑾的传记里非常动人的部分是最后折磨到不成人形,那么最后要写共创,就是说你的同党有多少人要把名字写出来,那秋瑾只写了一个字,就是秋天的秋,就是他自己。别人说好,那只有你一个人,你就是杀你一个人,那最后就写你的遗言,最后的遗言他就写了七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那这是秋瑾非常动人的故事,而且一个当时的一个非常现代的女性。我想大家对秋瑾这个人物都很熟悉,那我自己到绍兴的时候,我特别到了那个广场,就是秋瑾砍头的那个广场,所以鲁迅当时当然知道这个事件,就是知道秋瑾在这个地方砍头,可他要讲的是说,秋瑾这样的一个革命志士到日本去留学了,带回来新的一种民主,新的科学,可是她要改革的中国最后要用的药竟然是她的血。


我不知道讲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感觉到,鲁迅的药讲的是说革命知识的血其实就是救中国的药,可是结果这个药拿去做了这么迷信的一个牺牲,那么他会有一个怀疑是说,那么这个秋瑾的血是不是白流了?因为好像对这个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警醒的作用,没有真正的警醒作用,所以,我记得印象里第一次读到《药》这篇小说,那种震动,那种悲苦的那种感觉。你可以完全感觉到鲁迅作为一个医生,他想要救中国,最后他自己的无奈之感。


那么小说的最后的结尾非常的悲惨,就是在城外公墓里出现了两个新的坟,一个是华家小孩的坟,一个是夏家小孩的坟。我们知道华家的小孩吃了那个人血的馒头,并没有治好他的病,所以他死掉了,所以家里给他弄了一个新坟。那下家的小孩参加了革命,最后被官方抓到砍头了,也出现一个新坟,那华家的妈妈坐在坟上,夏家的妈妈也坐在坟上。那鲁迅的小说其实是到这里结尾,可是当时他这个小说寄给了新青年杂志,这个杂志的主编叫做陈独秀,当时他们希望对中国的社会能够多一点正面的影响,就是让中国觉得这个社会虽然坏到了极点,可是未来还是有希望的,不希望是一片黑暗。所以就跟鲁迅讲,可不可以加一个比较光明一点的结尾,因为华家的小孩这样死掉,下家的小孩这样死掉,好像都没有意义,所以鲁迅就加了说夏家的小孩的坟上多了一个花圈,那这个花圈谁给的?我们不知道,可能是因为他的革命志士的朋友吧,会纪念这个革命知识,所以多了一个花圈。而华家的小孩的坟上是光秃秃的一片,最后的结尾是一片枯树林,然后很寒冷的天气,乌鸦飞起来刺穿紫灰色的天空。


所以鲁迅其实留下了一个非常悲伤的画面,让我们感觉到在那个年代当中,一个没有办法改革的中国的那种巨大的沉重的压力,那么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会一直问自己说我在写小说,我也希望我的小说能够对社会有所影响,可是真的有影响吗?他会用这种无奈的方法做最后的一个结局。


每次在谈到五四以后,到 20 年代、 30 年代的中国近代文学,我一定会提到鲁迅,那同时也会因为鲁迅而带出另外一位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家,就是沈从文。沈从文可能很多朋友对他的小说也非常的不陌生,在 1980 年代以后,沈从文很多的小说重新被介绍出来,也改编成电影像《边城》,他所写的《边城》很早就在台湾已经有流传很广的这个版本。沈从文跟鲁迅的出身非常不一样,我们前面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曾经提到,大部分的五四文学的作者都有留学生的身份,鲁迅从日本回来,老舍从英国回来,那么每一个作者他都有一个背后的身份,像徐志摩也是留英的,朱自清后来也留英,他们都有一个外国新思想启蒙的背景。


沈从文非常不同,沈从文是从湖南西边一般所谓的湘西出来的一个大兵,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就是根据军队走,那么很意外的在军队里就有人教他识字,他就买了一本字典,他说他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一本字典,他就在字典里面认字。可是沈从文的精彩在哪里?沈从文的精彩在于他没有受到任何的学校教育,正规教育,可是他看到了很多社会现象,他从湘西一路做大兵出来,我们知道兵士在那个年代当中到处行军,所以他看到了最多对多中国社会的真实的现状。他可能比鲁迅,比徐志摩,比朱慈清,看到了更多老百姓的真实状况。因为我们不要忘记鲁迅在北京后来到广州,朱自清、徐志摩大部分活动的地区可能在上海,或者在北京,或者在南京,他们基本上都在大都市。可是只有沈从文看到了中国在最腐败的时刻,乡下的人民的悲惨到什么程度。所以我其实最推荐大家读的沈从文的一本书,是现在很容易买到的一本他的自传。


沈从文自传,他讲他自己小时候怎么样,长大怎么样子,看到人民的一些悲惨的状态,我印象里面他自传里面写到他很小的时候在湘西所听说发生了辛亥革命,大家更不知道什么叫辛亥革命,因为老百姓没有读过书,那一个遥远的事件发生了,所以那个乡下乡村里面所有的人都在懵懵懂懂的时候来了一批土匪,那这个土匪就把当时清朝还在那边,虽然辛亥革命,可是还有一个官在那里,可能是一个小县官,就把那个县官杀了,因为地方的土匪势力蛮大的,杀了以后就把钱抢了,就不见了。


那我们知道中国很大,抓土匪也抓不到,那最后就来了一个新的官,清朝又派了一个新的官,辛亥革命只影响到部分的地区,清朝还有他的影响就是有点青黄不接,就是政府青黄不接的时代。然后这个新的官的最大的责任就要抓到杀前一个官的犯人,要追究这个凶犯,他才能够对上面交差,那他到哪里去抓?因为犯人早都逃走,可能逃了一个月,两个月,也不知道是谁杀的,土匪已经到处流窜,就根本不见了。好,这个新的官就想说,我一定要对上面交代,那土匪又抓不到怎么办?有一天他就想这样子,他就把这个小庄村里面总共大概几百个人,女人不算,小孩不算,然后就把男人全部集中在城隍庙里,集中在那边大概有五六十个男人。然后就说这样子,那一定要抓到凶手,可是凶手现在抓不到,所以我们只好从你们里面选凶手,那就是说你们就在城隍庙里面,上面有老天爷,你们就不会,我们知道宝贝就是拿两个东西丢,那我们知道丢这个东西两个月牙形的东西,它有三个机会,一个是两个都是盖子的叫做阴爻,两个往上的叫做阳爻,那如果是一个正,一个反的,叫做顺爻。


所以三个机会里,那这个做官的说,我给你们两个机会活,就是只要丢出来是阳爻,都是向上的跟一正一负的顺爻的,我都把你放走。可是如果你丢了出来是两个都是负的阴爻,那你只好自认倒霉,那意思说我给你三个机会,有两个机会是活,有一个机会是死,那已经很宽容了。那老百姓农民听了以后就点头说,唉,很好说,非常公平,因为三个机会里面有两个机会是火,所以大家就在那边很认真的丢,丢完以后有人还不敢睁开眼睛看到到底自己丢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沈从文用非常细节的方法在写人民会郁闷到什么程度,对他自己的死亡,对他自己这么不正义的一个不公正的司法审判完全没有感觉,这个其实跟鲁迅要写的阿 q 完全是一样的。然后最后丢掉顺爻阳爻他们被放出来觉得好高兴就欢欣鼓舞,那丢掉双负的阴爻的人最后就唉呀很难过,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人家给我两个机会,我都没有丢到,我丢了这个不好的机会,最后就走出来就跟他太太讲说家里那个鸡要生蛋了,你要照顾小孩子,刚刚出生,你要怎么样照顾他?然后最后就被抓出去砍头了?唯一是印象里面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你真正知道中国的近代历史发生了什么问题。


就这个近代历史,我们过去都是认为是列强割据,什么政治腐败,其实不只是这个问题,是老百姓完全愚昧无知到这种程度,就是对他自己存在的意义跟价值可以这么没有反抗性。所以我想鲁迅跟沈从文一样,就是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现出这个民族的问题,这个国家的问题,这个社会的问题。而且我觉得沈从文的方法更强烈,因为他轻描淡写的在写这样的一个事件,而这个事件当中最后他并没有为这些老百姓讲不平的话。


可是读者读完以后会心里非常的痛苦,觉得这么善良的农民,这么善良的老百姓,怎么会接受命运这样的安排。然后他也讲到小时候他们就常常跑到那个城墙的河滩上,因为所谓的辛亥革命变成杀来杀去,大家也不知道谁是革命党,谁是土匪。然后就看到河滩上永远一堆的尸体,然后小孩子就拿石头在那边玩,他说他们小时候最好玩的游戏就是拿石头丢尸体,看哪一个人可以丢到眼珠,哪一个人丢到鼻子。


那沈从文一直在用这种看起来完全冷酷的方法写出近代史里面最惨烈的一桩,那个画面其实是我永远忘不掉的画面,也感觉到说如果这些人民没有自觉,我相信这个民族不会有救药,就是说沈从文的小说是从这样的基础来谈的。那我们有机会要谈更多沈从文许许多多优秀的小说作品。


鲁迅的小说代表了五四运动最高的一个文学成就。记得在美国、在法国所有学汉语的这些外国学生,大概你问他近代文学的作者,他最知道的一定是鲁迅,一定是《阿 q 正传》,一定是要这几篇小说。那么也可以看到鲁迅用非常好的文学形式经营了一个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也对这个社会的状况做了他自己的分析。那我觉得理性对鲁迅是重要的,因为他学医学、科学的,他觉得这个社会应该要开始用比较民主的、科学的方法来做他的救助。我们也不要忘记五四运动叫出来的两个口号,一个叫做德先生,一个叫做赛先生。德先生就是demo crazy 就是民主,赛先生就 science 就是科学。他们认为当时救助中国唯一的方法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民主,一个是科学。可是要启发这么多的老百姓,从文盲的水平,最后变成懂得科学跟尊重民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要这个小说里,鲁迅让我们感觉到真正要启蒙的对象是谁?是夏家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们说,你用这样的方法是救不活你的小孩的。你必须要经由科学的研究,知道什么叫肺结核,知道怎么样子能够对抗肺结核菌,然后最后才能把这个孩子救活,这是一套科学的知识,可是中国当时没有这个科学的知识,所以民间就会以恶传恶,每个人都相信你花一点钱去买通刽子手,去蘸一个人血馒头,就可以救活肺痨的人,所以这个药就变成非常象征,就是我们常常用错误的药,结果让这个病越来越重,所以科学的知识反而在这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而这个夏家的小孩其实是一个革命烈士,可这个革命的烈士的血也这样子被拿来当成一个偏方处理的时候,那种心痛的感觉。所以鲁迅非常善于用很沉重的比调,一种有一点恐怖黑色的描写方法,加上一点幽默跟滑稽以及荒谬,产生出非常特殊的文体。所以我觉得鲁迅的小说如果大家读起来你会觉得非常好看,就是我说好看的意思,你会觉得它一直有一种悬疑在当中,就是它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里面,会让你觉得一直有一种紧张,一直想看下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好。所以在它几部重要的小说里,它也塑造出一种很孤独者的形象。


他有一个很有名的一个短片,叫做酒楼上描写一个留日回来的学生面对到社会的改革,那种落魄荒凉。因为我们知道鲁迅最后也发生跟我们前面提到的一样的问题,就是他们那一代大部分都是从小家里相亲,就有一个甚至是子父为婚的,就是还没有出生就已经结婚了,就是指着肚子就已经结婚了,那么所以这个原配跟他们的关系其实是非常疏远。那当鲁迅到了日本留学回来以后,当然觉得他跟这个原配没有办法讲话,因为整个文化的层次差别太大,一个乡下老太太跟一个从外阳瘦了新知识回来的留学生,中间的距离是大的不得了。所以最后鲁迅他在女师大教书,他的学生有个叫徐广平,后来跟他谈恋爱,那么这个事件也变成社会事件,当然没有像徐志摩跟陆小曼的故事这么轰动,可是我们看到鲁迅也受到很大很大的折磨,这个折磨包括他自己会觉得也对不起他原来的那个太太,因为那个太太也很无辜,可是他怎么办好?所以我一再提到这个两难,所以酒楼上这个小说就有一点写到,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良心上受到很多很多的谴责,他觉得他要改革社会,可他又觉得他自己本身就变成了一个对不起某一个女人的男子。


我的意思是说,他会觉得我今天还有权利到日本留学,受新知识的启蒙,我还有权利可以去选一个我爱的大学生。徐广平,可是我那个乡下的太太,她嫁给了我,她一辈子就没有其他的可能了,她连恋爱的可能都没有,她连再嫁的可能都没有。所以鲁迅的小说里常常写到一种他对自己的最后的忏悔跟责备,就是我是不是应该忍受这个伦理给我的安排,我就跟这个原配一辈子在一起。可他又觉得他自己的生命不是也完全被耽误了吗?我不知道这样讲大家能不能懂,就是那一代的这个矛盾,其实我们今天读起来还是觉得无法解答,我不晓得我应该去鼓励鲁迅说你回去跟你的原配在一起一辈子,不要再去有非分的爱情之相,还是觉得他一生连他自己追求爱情的机会都没有,是不是对他也是一个很大的折磨?其实更严重是他自己的谴责,因为他会不原谅他自己好像遗弃了这个原配。


所以他写到一些故事,像离婚也是写到那一代时代当中,男性可以离婚,可是女性根本头脑里连离婚的观念都没有,因为离婚对他们来讲简直是奇耻大辱。所以我们看到鲁迅带到我们可能下一个单元要提到一个作家,沈从文他们都关心到这个问题。那鲁迅在离婚的小说里就提到说这个社会里面一个小乡村,然后没有法律,大家常常用耳语来做法律。比如说我们知道一个不够开明的社会里面,八卦是特别流行的,所以乡村里面大家就会讲八卦,而八卦里面的主角常常是女性,因为女性是一个最受压抑的角色,就说某某女性她结了婚,然后他有一天穿了一个可能比较大胆一点的衣服,比如说颜色是大红的之类的,有挑逗性的,然后就开始传了,然后这个话就越传越多,然后最后说他不止衣服很大胆,他的动作很大胆,他的表情很大胆,然后最后就越描越黑,最后就说某某人看到他某一天偷偷跟另外一个男性如何如何好,这这个话越传越多以后,它就变成了法律了。


然后这个组里的组长二话不说,也不会去要求法院来审判,检察官来检查事实的真相,就把这个女孩叫到家族的公堂前面,就是所谓的家法。什么叫家法?根本没有国家法律,就是家族里面做私人的审判私绳。然后就给他三样东西,一个绳子就是你要上吊,一把刀子,一个毒药,你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三条路可走,三条路都是死亡。那么鲁迅写到这个小说,我印象里面第一次读到最后都发抖,我就觉得原来有一个时代女性的命运是这样的,命运就是他连分辨的余地都没有,他连辩驳的余地都没有,他可能只是乡村里面个性比较大胆的女性或者活泼的女性,最后他就遭遇到这样的命运,那么他只有在上吊或者是自杀、割腕或者是服毒三件事里面做选择,他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鲁迅真正写出了那个时代里面的恐怖跟痛苦,那么鲁迅自己也会问自己说,那他的原配在离婚之后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命运?所以他会有很大的自责,所以我想这个是我特别觉得五四文学的运动,尤其在鲁迅这些作家身上呈现出来的一种道德上的良心,那么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启蒙的革命的过程。


美的沉思,我是蒋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勤奋者健强

    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民族国家,鲁迅先生在用文学的形式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寻找民族崛起的突破口。

  • 1363299hqno

    这一节课,让我们感受到白话文的重要,以及用其讲述底层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