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点
1.吴敬梓和他所著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清代文学家。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2. “士农工商”是什么:
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3. 元朝王冕: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话本小说在某一部分来讲,它也是一个活着的东西。
2、《红楼梦》可以说是一个富贵人家、贵族人家的一个梦幻的回忆。
3、《儒林外史》这本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我觉得它也等于是最早一个标举出中国的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一本书。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在系列中国文学的介绍里谈到了清代的初年,也希望大家了解到清代的初年是戏剧小说同时蓬勃发展的阶段,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由明代的政权改为清代的政权,其实政治对于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太直接的影响,民间本身画本小说的发展,民间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还是继续在延续。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有一个错觉,我们提到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好像觉得这两个朝代的文学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政治的划分有的时候并没有切断文学本身脉络的发展。所以我们特别提到,其实从元明开始,民间一直有这种画本小说的发展,那所谓的话本小说就是有一个说话人的稿本,那么这些说话的人借着这个稿本,利用他说话的艺术去大庭广众讲给大家听。那么这一类的角色其实也有一点,像我们今天的广播电台,就是说它有一个节目,我们今天说是一个节目,透过一个频道跟大众接触。
那么古代可能是在茶楼,可能是在庙会的街头上讲书给大家听,他这种说书常常配合一点点小小的乐器,有的时候是一个三弦,有时候是琵琶这种简单的弹奏乐器,所以他一面弹奏一面说有时候偶然加一点点的唱,所以可能大家都听过叫做弹唱。其实到现在在很多地方都还保有这种文学的传唱形式,所以我们说传唱有点是传播,然后去说唱给大家听,所以我想早期的文学在这样的发展底下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画本小说,就说这个《三国演义》或《水浒传》,它是一个画本,是写下来给说书的人拿来作为说话的本次,所以并不是大家阅读的。
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们找到古代的话本,那个话本的内容有时候很简单,它只有一些大纲,那么所以中间很多的留白是由这个说书的人自己去发挥的。所以说书说的好不好,其实是一个我觉得高难度的技巧,因为这里面包含着说书的人很机智的反应,因为今天茶楼里来的人可能跟昨天来的不同,他要面对这一群人讲一些让大家喜欢听的东西,或者今天新闻事件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他要把新闻事件容纳到他讲的三国或水浒里去,他要怎么巧妙的把它连接在一起?所以我听过的一些现在还保留的像上海的平潭,那么其实是江南的一种说书的形式,他们还是在茶楼里说书的,就觉得非常非常的活泼,因为他随时跟底下的观众、听众会有点沟通的感觉,而且随时会把当今的时事就放进去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话本小说在某一部分来讲,它也是一个活着的东西。
我说活着的东西说它并没有定型,我们今天文字写了一本小说,写完以后它就是固定的模式,可是画本小说本身是非常非常的自由的,所以到了清代初中期,就是康庸前这个比较盛世的这个时代。我们上次介绍了红楼梦的书写,那我们提到说它叫做仿画本小说,仿画本是模仿画本,所以它还是有第一章第一回,甚至里面夹杂着各位看官预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这个很显然就是画本小说的一种格式。可是我们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手写出来的一本书,并没有人去说书给别人听,是他写了以后意图别人去看的东西,或者他意图别人将来有可能依据他这个本子去说书。
可是基本上它是一个视觉阅读的东西,所以我现在有一点希望大家能够分辨一下,就是我们的视觉买了一本小说来阅读,跟我们买到一个 CD 来听是两种不同的小说的记录方式。我相信大家一定知道《三国演义》是可以看的,同时它也可以听的,它可以同时两个功能都具备。那我们不要忽略中国早期的话本小说,基本上听的功能远大过于看的功能,所以里面有很多的是语言的活泼跟魅力。其实我想大家都知道《水浒传》,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方言小说,什么叫方言小说?因为它里面夹杂了很多的山东这些地方的地方语言,它并不是大家流通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很多的地方语言在里面,因为当时说书的人是说给底下人听,底下的人讲的都是山东话,他就可能夹杂很多当地的口语在里面,所以我想这个部分让大家了解到。后来配合着画本小说,中国就出现了很多很多跟地方方言有关的。
我们提到《水浒传》保留了山东的方言,我们知道后来有一本叫做聂海花,他们是用江南的以上海为主的所谓的无音写出来的小说,所以今天我们阅读的时候觉得有一点困难,所以张爱玲曾经把这些小说重新用普通话再改写,因为它里面有很多的吴侬软语,那个语言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所以我想这些都说明话。
本小说在民间,它跟语言结合的关系甚至远大过于跟文字结合,它是比较以语言为主的。那么我有点希望我们今天谈论的问题,大家可以把语言的文学跟文字的文学分开,文字的文学是比较视觉比较阅读的,语言的文学是比较听觉的,那我想以目前来讲,我们现在阅读的文学越来越多,听觉的文学越来越少,可是不要忽略广播其实是一种听觉的阅读,电视有一大半是听觉,所以我们看到一个连续剧的时候,他演员本身的声音是不是能够扣人心弦,能够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其实真的跟语言有关,我们是说所谓的身段是身体表情,那所谓的唱腔是讲他的语言的表情,那语言表情不好,作为演员来讲起码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功力。所以这个部分我们大概谈一下,我们才能够进入到红楼梦或者像《儒林外史》这些纯粹为了阅读写作的小说,它是跟前面一段时间的画本小说有所不同的。
我们提到了清代在初中期的小说,逐渐从以听觉为主的话本转成了视觉阅读的小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创作者本身一定要具备文人的特质,因为一个书写的东西,它的难度跟听觉的东西是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会碰到一个人,他可能没有读很多的书,可是很会说故事,他可以把一个故事说到让大家很爱听,那么这就是古代说书人的个性。
可是如果今天要去写小说,运用文字来写,它的能力是不一样,就是如果这个很会讲小说,很会说书给别人听的人,故事说得很好的人家写小说,他未必可写得很好,因为文字的训练跟听觉的训练又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曹雪芹的出现,还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出现,他们两位都是文人出身,而且很清楚我们看到曹雪芹是好几代的文学世家出来的,他的祖父曹莹就是当时最有名的戏曲家、文学家,等于是好几代的书香世家,所以他文字的训练太好。
那吴敬梓也是我们知道他们吴家在安徽这边发迹出来,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一代大儒,研究理学,那么都是大学问家。所以我们大概在这样的状况里,可以看到书写文字的能力慢慢主导了中国小说的方向。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如林外史、红楼梦这两部小说在阅读上的快乐。跟听又有一点不同。红楼梦你要去念给别人听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困难,因为有些部分念出来别人未必能够懂,因为它太过文雅,太过文字的修饰。可是《水浒传》今天要我念给别人听,《三国演义》要我念给别人听一点都不难,因为他本来就是为了听觉设计的小说,那么如林外史也是,就是它里面还是夹杂了一些文言在里面,就是我们现在说这是文言文,这是白话文。
白话文是说所有我们语言当中的内容被记录下来叫做白话,所以只要一念你就可以听得懂的。文言是说它是文字书写的,它也是提供你阅读的,有时候你念出来你就不一定能够懂。所以我想这些,特别是大家如果关心文言文的差别跟白话文的差别的时候,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如林万事红楼梦其实是比三国水浒难度要高的,难度要高,因为它里面有比较多文字的难度,修辞学的这些部分,我们前面提过红楼梦,我们说这本小说其实是在写一个富贵的贵族家庭,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之间的一些青春的记忆。
因为如果按照某些版本的推测,曹雪芹这个家族,曹家从第一代受到清代皇室的重视,那么之后他们一直颁演了清朝皇家在南方的一个重要的职位就是江宁直兆。江宁直兆是在南京或者扬州这一带设的一个官。我们知道中国当时最大的南方的收入是纺织业,就是蚕丝绸业,那这种纺织业控制在曹家的手中,所以所有北方的皇室贵族用的纺织的料子全部由织造这个关来呈现,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国营企业,最大的国营企业,那么同时也是北京的皇帝派在南方监督所有大小官吏的一个秘密单位,所以又具备一点点皇帝眼线的国安局或情报局这样的角色,所以这个曹家当然非同小可。
所以我们看到康熙皇帝好几次南巡,就是巡视江南,没有到任何地方住,就是住在曹江,所以可以想象他们跟皇室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如此,他们累积了好几代的这种富贵,他们的权力权势之大,是当时所有人都害怕的好。所以在这样之后,我们看到大概到雍正年代的时候,曹家被抄家,但这个抄家当然一方面是得罪了皇室,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个曹家前面的三四代都是因为康熙的关系,因为他们曾经有一代的富人做过康熙的皇帝的奶妈,所以这是很亲近的一个关系,所以康熙就把他们当成是他身边的亲信。可是雍正皇帝继位的时候,他不能够再用他父亲的亲信,因为关系没有那么深,所以雍正就用了一个理由抄家。
所以这个家败落的时候,一般人推测可能曹雪芹这个作者是 14 岁,所以大家读红楼梦的时候发现贾宝玉一开始大概就在 13 岁, 14 岁这个年龄,所以这本小说在讲他自己青少年时代一个繁华的回忆,可是之后因为家里抄家以后,他穷途潦倒。我们知道曹雪芹后来在北京的香山非常的穷困,他写这本书写了十年,常常提到说连饭都没得吃这种穷困的状况,你可以想象它对比它早年的富贵,它产生了一个繁华若梦的这种落差。所以他会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讲,人常常会一直停留在他自己生命最美好的那个时刻,所以他就一直写他的 14 岁,然后他碰到了 13 岁的表妹林黛玉,碰到比他大一点的 15 岁的表姐这个薛宝钗。所以你可以看到里面都是十几岁的小孩子,然他们之间的爱恨纠缠,他们之间的那种半大不小的又要做大人,可是同时又有一点孩子气的部分都在这个小说里延续下来。所以《红楼梦》可以说是一个富贵人家、贵族人家的一个梦幻的回忆。
那对比起来的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比较不一样,《儒林外史》是在写读书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历史里面会有一篇叫做儒林,儒林就是专门写读书人的故事的。那读书人在过去中国有一个特别的阶级,他们不是工人,他们不是农民,他们就是读书。可读书很苦。我们说十年寒窗最后为什么只是为了考试?如果能够考上,最后就能够做官,他们就可以改变他们原来穷困的身份。可是如果考不上,你要一辈子这样考不完,有人考到六七十岁还考不上,那么所以吴敬梓因为家里面是世代书香,他对读书人的悲剧太了解了,所以他最后就写出了一本书,写到这种读书人的辛苦,读书人的愚昧,读书人的幻想、读书人的所有的荒谬情境变成《儒林外史》,就是说在历史正史之外,他要记录读书人的另外一个悲惨形状,等于他要写出真正读书人跟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命的情态出来,所以变成我们了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我们介绍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我想其实对于一般民间的大众来讲,可能并不见得会特别喜欢这一部小说,原因是我们如果跟前面的话本小说来比较,《水浒传》也好,《三国演义》也好,都有一种人性的普遍性在里面。我们看到《儒林外史》,光从名词上来看,他讲儒林,我们已经解释过,过去中国写历史的人,他会写本纪,本纪一定是写帝王的,世家写诸侯的,那其中有一个写儒林,儒林就是写读书人的,如林这两个字很复杂,我们已经解释过中国过去的读书人,他成为社会一个很特殊的一个阶级,其实就是士农、工商的士。
那么我们说士农工商代表中国的 4 个不同的阶级,农民大家很容易了解,就种田的人、工人、做工的人也很容易了解商,做生意的人很容易了解。那么这个事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不清楚的。原因在于说这个事它可以在社会里很没有影响力,也可以很有影响力。因为如果他没有成名之前,没有考试做官以前,他就是一个穷酸的文人,在乡下一辈子读书读几十年都没有考取的话,他等于是最穷的人。
我说最穷的人的意思是说他比农民还穷,他比工人还穷,他比商人还穷,因为他根本不是生产,他是没有收入的人,所以我们常常讲穷酸,穷酸这两个字常常指的是文人,那穷酸是讲他没有考上做官之前,可一旦考上做官了,那就不得了,因为国家会给他薪水,而且不但国家给他薪水,我们知道古代做官的人在地方上是可以包庇很多的案子的,然后贿赂就不得了。所以一旦做官了以后,他就可以管别人,那么他的收入是不可衡量的,如果又是一个贪官的话。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大家说十年寒窗他愿意这么苦读书,其实他就等的那一天。
所以吴敬梓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就觉得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有的读书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是为了做官,他就觉得看到里面的荒谬性,所以他要写一部书叫做《儒林外史》。这个外是说这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考取做官的,其实他们是永远被排斥在进到历史里面以外的人。所以读如临外史的时候,我觉得一般大众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觉,可是对读书人来讲觉得好惨好惨,就是有人在那个床上已快病得快死掉了,然后就看到那个油灯有两个,因为以前油灯要有一个灯芯,那那个灯芯因为它很省钱,那我们知道油灯就灯芯多一点,那个光就比较亮,可是因为它太穷了,所以他要快死的时候他一只手这样比二,大家都不知道他什么意思,就是他太太就知道说意思,说太浪费了,只要用一个灯芯就好了,不要用两个灯芯。
像这种东西,只有读书人了解到古代那种所谓的穷酸文人的生活,你才知道它里面写出了多么大的一种悲剧。所以我觉得吴京姿的如林外史是一部可以说描述知识分子的悲剧最精彩的一个小说。可是我还是要讲,一般大众真的其实对这本书的理解的能力其实会比较少。吴敬梓在这里也塑造了几个他认为很了不起的一种文人的典范。比如他一开始讲到王冕,那这个王冕其实历史上是真的有这个人的。
元朝有一个王冕是一个大画家,他喜欢画梅花。我们知道元朝因为蒙古统治中国,王冕是一个汉族,所以他不要跟这个蒙古的政权合作,他就隐居起来了,他就画很多的梅花,那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他画的一张叫南枝春早,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面假借了王冕这个元朝的画家,可是他没有说他画梅花,他说他画荷花,那可是角色是类似的,就是王冕是一个隐士。
吴敬梓的心目里面觉得他最仰慕的文人是那种不去考试做官的人。那当然我们知道说他很辛苦,因为你的生活等于没有收入,因为你读书,然后不去考试,你永远做不到官,你永远就只是在民间一个靠读书维持生活,那这个维持生活真的很辛苦,真的比农民的收入还要少,比工人的收入还要少。有时候帮人家写写对联呐,或者替那个农民文盲写写信呐,人家可能给你几个鸡蛋之类。
我记得以前小时候我们乡里上也有这种人,就有点像后来的代书。因为你懂文末,所以农民工人不识字的,有时候需要用到字的时候会要你帮帮忙,或者说家里面哪一个人死掉了,父母死掉了,农民工人不会写字,那墓碑上要刻字,就拜托这样的人写,可是这个收入太有限了,所以我们大概知道穷酸文人真的是生活在一个很三餐不济的这种状况里,可是因为他又读书,那农民跟工人有的时候还可以拉下脸来去做一点好像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来赚一点钱,可是文人心里面很多的道德又让他觉得他不能去做那些事,或者商人也可以去拉下脸来赚一点钱,可是文人也不行,那么这时候我们就看到穷酸文人形成了中国社会很特殊的一种角色,那这种角色我想我们今天真的是不太容易理解了。
可是对于吴敬梓来讲,因为他在成长的过程里,看到太多这种命运悲惨穷困的文人,他会为他们有一种抱不平。他觉得这些人读圣贤书,然后一辈子不为非作歹,然后守住他们自己良心品格上最好的道德。可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是这么悲惨的?可相反的,有一些人读书也不见得读得很好,可是很懂得怎么去考试做官,所以他就开始在他的小说里批评了当时国家的考试制度,他用了一个字叫做举业。举业是说选举人才,举拔人才的一种事业就是八股文考试,那么他就开始批评,他认为说读书读得好的人不一定可以考试做官。因为譬如说我们今天读书是为了读圣贤书,维持道德跟良心。可是我们知道每一代的考试都有每一代政治上的目的,如果在一个跟大的政府政策违反的状况,这个读书人永远考不取。所以这里面有点牵涉到我们考试院的角色,就是说考试院要定出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让读书人可以考试做官。
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一些时代考试制度定得很好,选拔出来的人就是欧阳修、苏轼这种非常好的人。可这个如果考试制度定的不好,希望你写的文章是拍马屁的,或者是歌颂统治者的文章,最后考出来的人就是很糟糕的一批人。其实考试制度是非常重要,他关系着整个社会将来的文官制度是不是能够选拔出最好的人才出来。
所以吴敬梓在儒林外事里面批判了当时的国家考试制度,他认为这个制度本身是操控在统治者手中,他最后考试的目的只是要考出一些跟他的统治有关的一群人,跟他施行的政策,附和他的政策的人。而这些人考试选拔出来以后,做了官,鱼肉相民,永远是贪赃枉法,而且是贪官污吏,那么造成整个社会的问题。
所以《儒林外史》当中已经预告了没有多久清朝中期以后整个政治的腐败,就是如果政府是在这样的考试制度里面选拔出这样一批这么糟糕的人来做官,那么这个国家大概知道十年二十年必死无疑。好,他已经预告了这件事情,所以很多人认为儒林外事是一个预言,就是他预告了清代整个的覆亡。
我们在谈到吴静姿的《儒林外史》,特别提供给大家一个讯号,就是中国的文学史里面出现了批判性的文学。所谓批判性的文学是说很明显的这部小说写出来是让统治者有所警惕的。对,大部分我们看到古代的读书人、文人为了要考试,要做官,他必须要附和在统治者的证券上,统治者永远都有他的政策,那么他希望读书人来迎合他的政策。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说统治者是一个执政党,他不希望这个社会里面有在业党,因为有在业党太麻烦,使他的执政没有办法顺利的进行,这个时候他就会尽量的收编所有的在业党,变成他执政党的发言的同一个机器。
所以吴敬梓当时看出了这一点,他知道清代所有的八股文曲是就是你们是读书人,读书人是社会里面唯一有思想的人,你们读书,你们了解政治,怎么走才是对的。可是这个统治者用了一个考试的方法,说你们如果能够考试做官,你必须要讲出来的话,跟我执政党是讲的一样的,如果你违反我执政党的意愿,我不让你出来做官,那么这个时候社会里面就出现了有一些读书人永远在很穷困的,被压迫的这个状况,所以《儒林外史》里面写出很多我认为其实是中国最应该最早反省的批判力量,可这些人力量非常的微弱,他们在乡下一辈子穷途潦倒,没有发言权,因为你没有做官,你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对社会的影响力。
那么《儒林外史》其实写到了非常优秀的一些文人阶层,可是非常穷困受压迫的。可另外有一批人拼命的就去考试,他唯一会的就是说我怎么考试,去做官,我做了官以后,我懂得怎么去奉承上级,奉承皇帝,奉承统治者,奉承执政党,最后国家完全丧失了在野的批判的声音。那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清朝整个走向腐败,走向贪污,走向堕落,也刚好从这里开始。
所以《儒林外史》这本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我觉得它也等于是最早一个标举出中国的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一本书,就作为知识分子所谓的intellectual,是不是应该对于统治这件事情,对于执政这个事情有监督的责任?因为如果失去了这个监督者,失去了再也的批判的声音,执政本身可以为非作歹,可以完全丧失他为老百姓做事的方向。
所以《儒林外史》这本书表面看不太容易看出来,可是他写到这种文人如何在一个非常落魄潦倒的时候,他可以拒绝政府的征兆。我们知道有一些穷文人住在乡下过很苦的日子,可是他利用教学的方法启发老百姓,让老百姓了解到政府的这个政策是不对的,应该受到批判的,这个时候政府就很害怕,因为出现了跟执政不一样的声音。政府有一个方法就是说好,你虽然考试没有考取,因为我们知道考试已经完全变成拍马屁的一些考试,就是考试的八股内容全部都已经被制定好,所以你讲真话的人永远考试不会通过,你永远没有把考取做官,那么最后他就用了一个方法叫征招,就说你学问特别好,你在地方有影响力,我征招你做官。
那原来在安徽,比如说吴家的人,他们是儒学大师,他们那边讲说真正孔孟的道理是什么?那么今天执政者跟孔孟的道理有了违背,可是他被征兆的话,征兆到哪里?到中央,他让你离开安徽,到了北京,你到了北京以后,你的影响力就没有了,我不知道,大家可不理解,就是说其实有一个很吊诡的方式,就是说聪明的统治者或者狡猾的统治者很懂得把地方的力量忽然征调到中央去,然后让你在地方不发生影响力,那么这个时候它就可以等于是收买,变成某一种收买。
所以我想《儒林外史》在读的时候,知识分子会有一种心痛。其实我记得在大学读《儒林外史》的时候,常常会给自己一个警告,因为我自己是知识分子,我是读书人,我将来是不是要扮演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对于你的社会走到哪里去,对于老百姓做启发的角色?还是说你利用你的读书人的身份,利用你的知识,很快的去写一些文章,歌颂至政党,最后你就变成了一个政府的官僚,你只是骑在人民的头上的一个角色。
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对我发生了影响,就是如何跟政治这个东西保持它的一个距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儒林外史》非常重要,因为它的批判是说所有的历史里面都有儒林内史,如临内史,就是你已经被收买的那一批读书人,其实是没有真正对社会发生影响力的,他们只是一些会奉承拍马的一些文人而已。他故意要写个《儒林外史》,就是说另外一批读书人,他要标榜有一批读书人是永远不被收买的,他们是有个性的,他们宁肯很穷困,可是他们永远坚持对于社会的一个监督跟批判的力量。
所以这本书其实今天读起来有一点像西方讲的知识分子interaction,就是我们知道西方认为知识分子是要有道德良心的,知识分子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要去做官,那么已经丧失了知识分子真正的角色的一个特性。所以这本书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从现代的角度来赞美它的地方,就是这本书真正塑造了西方民主社会所谓在野党的角色。我觉得一个社会当它没有真正被启蒙,不了解民主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在野的力量是什么。在野就是批判,在野本身就扮演监督跟批判的角色。所以像这本小说里面有一点我们提出来就是中国古代的小说,里面很少为女性说话,这本小说如临外史,讲到一位叫沈琼之的一个女孩子,他就逃离了家乡,一个人靠着卖文为生,结果大家都认为说这个人非常极道,因为过去男性的社会里面,觉得一个女人不依靠男人生活,自己独自出来谋生,这个人不是娼妓就是盗匪。
可是吴敬梓就很赞美这个沈琼之,她觉得一个女性是有可能自己独立生存的,不要依靠男人的。而且有一个男的就跑去骂沈琼之的,因为沈琼芝长得很漂亮,就要娶她做小老婆,沈琼之就拒绝了,结果这男的骂她的话,在这个小说里,我记得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个人说我是扬州的有钱人,我是扬州的盐商,我每天都娶七八个小老婆,你是什么东西,竟然不让我娶?我读到这段话吓了一跳,我不晓得他是不是夸张,可是即使是夸张,每天娶七八个小老婆也是够惊人的,可是竟然当时的一个社会的有钱商人是敢讲这么粗俗的话的,而且对着一个女性谩骂的。
所以这些留在历史里面,留在《儒林外史》,让我们看到那个社会需要有多少的反省,需要有多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才可以对人性有真正的尊重。所以我相信《儒林外史》在今天其实还是一本重要的书,尤其如果听众是知识分子,可以重新问自己说,我读完《儒林外史》以后,我要扮演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是帮助统治者去欺负老百姓的,还是帮助老百姓去监督统治者的?我想这个角色《儒林外史》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美的沉思,我是蒋勋。
《儒林外史》感谢蒋老师的精彩讲解
值得深思的问题:知识分子是帮助统治者去欺负老百姓的,还是帮助老百姓去监督统治者…
感谢
蒋勋老师的解读多了很多不同课堂里的内容,更让人了解不同阶层的状态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