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元代戏曲的流行

27 元代戏曲的流行

00:00
33:42

一、知识点


1.关汉卿人物及作品介绍: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




2.   马致远人物及作品介绍: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散曲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30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1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3.   王实甫人物及作品介绍:


元朝戏剧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今知14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残存《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另有散曲数首。《西厢记》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典型妇女,词曲优美。深受人民喜爱,对元朝杂剧和后来戏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   白朴人物及作品介绍: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生于公元1226年,卒于公元1306年。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所以我并不希望把元代的戏剧放在太过高不可攀的文学的意境来谈论,我觉得我特别看重是他在民间广大的影响力。



2、那昭君初赛的时候,你感觉她受到委屈,她很悲凉的一直唱一些东西,也有点悲哀。


3、所以其实这个戏剧很特别,就是只有戏剧里面可以对比出两个不同的生命情境。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在中国文学之美这个系列当中谈到了元朝,也特别把元朝的社会背景跟大家做了一点简单的介绍,希望这个社会背景能够用来解释为什么元朝会是一个小说戏曲开始萌芽而且发达的时代。我们所说的小说戏曲是说在文学的形式里,唐诗宋词毕竟是属于比较上层的文化,因为像李白、像杜甫、像王维他们的诗在文字的阅读上,在意境的体会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会觉得即使我们提到白居易,他的诗要做到老妪能懂,他希望连冥界的老太太都能够听得懂。


可是毕竟当我们说花非花,雾非雾,夜伴来,天明去这样的白居易的句子,我相信从意境上来说还是比较文人,那我说比较文人是说一般老百姓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这么高格调的一个意境。民间的俗语说曲高和寡,如果你这个文学的内容,音乐的内容太高了么?能够共鸣的人也就比较少,所以说曲高和寡。因此到了元代的时候,我们看到小说的形式跟戏曲的形式,他都比较可以不依靠阅读,我想这样子也许大家从戏剧线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今天去看一部电影,我们去看一部戏,一般的老百姓即使不识字的一样可以看得懂它,可以透过画面,透过情节,透过听他听到的所有的语言的对白,他就可以了解这个故事。所以我们会发现今天对于民间的大众影响力最大的可能是连续剧,可能是电影,那也许高级的知识分子会有一点感慨,觉得这些作品本身的内容并不好,或者语言也很粗糙,对人性没有太大的启发。可是这是我们挡不住的,因为它在整个的表现形式上,它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民间,我们如果回到元朝这个时代,我们说一般的农民绝大部分是不读书不识字的,都是文盲。所以如果你写再好的文学作品,其实他们都读不到,那以比例来讲,一般认为当时真正的读书人大概只占总人口中介的 2% 而已,那 98% 都是看不懂唐诗宋词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戏剧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我们也特别解释,由于元朝不重视文人,不看重读书人,不重视科举之度,所以读书人才有机会把自己下放到我用下放就是说如果他有机会考试做官,他可能就去考试做官了,可是没有机会考试做官,所以他们就把自己下放到一般的戏班子里去,去帮助民间写很多很多的剧本。


像大家知道的最有名的关汉卿,他就写了很有名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把当时一个女孩子受到司法不公正的判决这个故事写成很有名的六月雪,一直到现在大家都在看。那关汉卿也写了一个很有名的戏,叫做单刀会,这个单刀会是年老的关公一个人提了一把大刀,我们知道关公有一把青龙堰月刀,然后他就坐船从四川,因为他是蜀汉这边的大将,然后坐船渡江,就到了东吴这边来单刀赴会。我们说单刀赴会当然有一个意思,是说很危险,因为敌人可能把你扣留,敌人可能对你有什么不利的举动。可是因为关公常常在舞台上表现出一种刚烈正义的一种感觉,觉得国家安危都在他身上,所以他就单刀赴会,一个人拿了一把大刀就去参加这个宴会。那么单刀会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有一种感动,这个其实在台湾演出过,我在现场有看过,我才知道为什么民间这么崇拜关公,就关公有一种正义之气,因为通常我们会觉得一个人,我们一个人,我怎么敢去面对上千个人跟你的对立。可是关公觉得因为正义在他这边,所以他完全没有任何的惧怕,那么尤其是这个单刀会里的关公,已经是年纪比较大的,胡子都白了,那一个红脸白胡子的关公在舞台一出来,大家就被他的那个气派所震撼,然后它基本上是因为经过了一个地方,叫做赤壁。大家知道赤壁之战是年轻时候关公参加过的一个战争,而这个战争当中死了很多的人。当时火烧战船,诸葛亮用火烧战船的方法打败了曹操的 80 万大军,所以其实这个河流,这个长江里死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来到了宋朝的时候,苏东坡就有名的念奴娇,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在讲这一条长江里曾经死过多好的人。那么到了元朝的关汉卿,他就用双调新水令的方法,这个曲调把苏东坡的念奴娇的词句用在戏曲当中,所以这个关公一出来拿了一把大刀,然后他在传渡江的时候,他就唱出大江东去浪,千蝶引着这数十人驾着小舟一夜,又不比九重龙雀更正是千丈虎狼穴,那么它现在要去探虎穴,等于说要去敌人最危险的那个地方。


大丈夫性烈就是讲他非常刚烈的个性,我却这单刀会是塞春舍,那么不把这个打仗当一回事,所以我印象里很深,当时在舞台里看到这个关公走出来,然后唱出这么豪迈的一个歌曲的时候,感觉到民间一定受到这样的戏剧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相信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大家可以了解到,其实原曲是戏剧里的散曲,它是用很多很多的小的唱腔组成一个戏剧的。


所以可能我们今天知道的关公的故事,我们知道窦娥冤的故事,都是经过这些戏剧大家的开发,透过戏剧的演出,在民间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我用另外一个形容,也许大家就很容易懂,就是说其实元代的戏剧等于是当年的连续剧,每天晚上都在庙口眼,所以你会看到有多少的农民,多少的老百姓,他们站在戏台底下看戏,他们所有的教育跟知识都来自于这里。所以因此你会发现历史是老百姓读不懂的,可是戏剧影响到老百姓,相信说曹操是一个坏人,所以历史里的曹操跟戏剧里的曹操并不一样,可是我们已经无法扭转,因为戏剧发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力。大家相信我们戏台上看到关公,戏台上看到的刘备,戏台上看到的张飞跟曹操,那很多人特别考证说三国志历史里面这些人物并不是这样的个性。可是三国演义是一个小说,它是透过了文学的描绘跟戏剧的描绘改写了历史,那么它对民间的影响力甚至远大过于所谓的正史,真正的历史的这个影响力。


我们谈到了元朝的文学特色,特别介绍了元代的戏剧。我们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介绍元朝几个重要的戏剧,家里面最被大家所熟悉的关汉情,他的窦娥冤,他的单刀会,都创造了舞台上非常美的一种人物形象,可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来探讨关汉卿,我们大概觉得关汉卿喜欢的人物是比较刚烈的人物。在女性角色当中,窦娥冤,窦娥本身就是一个刚烈的女子,所以到最后会产生六月雪这样大悲剧,那同时单刀会里关公也是一个刚烈的人物,所以大概表现出戏剧家的某一种个性。就是关汉卿特别强调人活着应该敢爱敢恨,不是一种有一点委屈的感觉,觉得生命即使像窦娥,最后被拖到刑场要砍头,他还是刚烈的骂天骂地,因为他觉得司法不公正,他要求上天替他做主,如果他是冤屈的,希望这个6月的夏天下一场大雪。所以故事的最后结尾,当这个人被砍头以后,整个天空飘下大雪,是非常动人的一个感觉,就是关汉卿要呼天抢地,它让观众在这里感觉到天地之间是有正义的,是司法不公,即使贪官污吏,可是人民应该相信天地之间长留争气,是不可以受委屈的好。所以为什么今天隔了几百年,我们还在看六月雪,还在看窦娥冤?他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他呼唤起人民对于自己受到的那个委屈跟压迫的一种反抗,它是一种控诉,就是一个被冤枉而死的女性,在临死的时候,他还要呼唤天地来为他做主,所以这种感动的力量是非常强的。


那除了关汉卿以外,我们提到所谓的元代戏剧上的几个大家,有些人个性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像马致远,大家最容易听到是他一个有名的散曲叫做天净沙,那这个天净沙我们常常饮用,就是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都觉得在马致远的文学当中产生了一个跟关汉卿很不同的情调,他好像在讲一种荒凉,讲一种萧条,讲一种人心境上的落寞孤独之感。所以孤藤、老树、昏鸦三个物件出来,你就忽然觉得那个画面呼之欲出,小桥流水人家。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几乎是一个淡漠的水墨画,小桥流水人家,再加上古道西风瘦马心里面的那种寂寞荒凉之感,整个被呼唤出来了。


所以马致远最有名的戏剧叫做汉功秋,我不知道大家从名字上会不会感觉到汉功秋,汉朝宫廷里的一个秋天的落寞的故事,那么讲的是谁?就是王昭君。在古代我们看到王昭君的故事很早就在流传,那么传说宫里面因为画家毛延寿他们受了贿赂,所以皇帝其实是没有机会见到他。后宫佳丽三千人,因为三千个实在太多了,他也没有办法选择。最后就是由化工来盛上这个美女的画像,然后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照片,只有画像,所以由画像来挑哪一个好看或者不好看,因此很多的这些后宫佳丽就买通了画工,把她画得更漂亮一点。


所以皇帝最后选要跟谁在一起的时候,是用画像来做依据的,可是王昭君因为觉得自己很漂亮,他觉得我不要用贿赂的方法,那我的美你看到就看到,你看不到就算了,我干嘛要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皇帝的宠爱,结果王昭君就一直在冷宫里面待在那边,没有机会接近到皇帝。


这里面其实不只在讲一个宫廷里面的这种爱情故事,我觉得里面在讲一种人对自己的内在美丽世界的坚持,就是我们能不能相信自己有美好的部分,而不要经由贪污贿赂这种事情来表现自己,尤其在一个社会里,大家争着要出名,取得权利跟财富的时候。汉功秋的故事其实在讲王昭君如何有他自己的操守,有他自己的一个坚持,那么到最后他对这个毛延寿的不礼貌,他指责毛延寿这种贪财,然后去蒙蔽皇帝,去随便改变画像,引发了毛延寿的憎恨。


所以当时汉朝因为跟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今天的蒙古,那么当时叫做匈奴,发生很多的战争,那么在这个战争里面,汉朝打败的时候,就有一个政策叫做和亲政策,就是把这边的公主嫁出去,那这种故事我想大家听到很多,可是这个公主常常是假的,因为有时候皇帝也舍不得把他自己的女儿真正亲生女儿嫁到这么远的外翻去,所以就用宫里面的一个宫女来替代是皇帝的公主,那么就要画家去找那毛延寿,就说这个王强就是王昭君的名字,那他可以送到北番,其实是在害王昭君,所以王昭君就决定要嫁给匈奴吴的国王了,那么这个汉宫秋的故事是在讲最后他要出发前,那单于已经来了,匈奴王已经来了,那么跟汉王汉元帝坐在一起宴会,王昭君出来,汉元帝吓了一大跳,王昭君这么美,然后这个时候很后悔,可是也来不及,因为匈奴王就在身边,已经讲好要把她嫁出去,所以整个故事在讲王昭君初赛的时候,昭君初赛的悲哀,骑在马上,后来又换了骆驼,弹着琵琶,然后看到整个风景一直在改变,离自己的故乡越来越远,觉得自己走向一个未知的荒凉的命运。


可是这个汉宫秋在讲王昭君最后心里面的那种孤独跟落寞之感的时候,也是一种委屈,所以跟关汉卿强调的不同,关汉卿觉得窦娥如果受到了压迫,他最后即使在死亡前他都要发怒,他要去抱怨,他要去控诉天地。可是王昭君不是,王昭君是琵琶三碟,不断的叙述他内心最委屈的那个部分,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同情跟感动。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今天大家所民间感觉到喜爱的人物都是透过戏剧,如果没有马致远探功秋,我们根本可能不知道王昭君的故事,他也在民间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直到后来的流行歌里面,王昭君这个歌都还一直被唱,那么说明元朝的戏剧产生了多么大而且多么长久的影响。


我们在介绍元朝的几位戏剧大家的时候,其实特别提醒朋友,这些戏如果有兴趣也都还看得到,那我在舞台上也都看到了以汉宫秋改编出来的昭君出塞,我也都看到了以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出来的六月雪或者单刀会,所以这些戏到今天都是还可以演出的。所以当然一般在如果是中文的专业当中,比如说在一个大学的中文系里,可能大家只是读剧本,读关汉卿的单刀会,读马之源的汉宫秋,可是我觉得这些文学形式本来就是以戏剧的面貌出现,光读剧本绝对不过瘾。所以我比较推荐,不管是专门研究这些戏曲的学者,或者是一般大众,其实都应该用戏剧的方法来复活年代的戏剧。


你真正看到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单刀会跟演出昭君出赛,那个感动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强的,是因为戏剧基本上依靠着唱腔身段,他要非常好的演员来表演出来好,所以我相信如果大家有机会,即使不能够看到真正舞台上的演出,大概也都不难找到。现在有录音带或者有录像的记录,那么可以从很多 DVD 里面看到一些很有名的演员怎么去演出昭君出赛,怎么去演出单刀会里的关公?那么除了关汉卿的戏剧上的特色,马致远这种比较委婉,比较荒凉的一种文学的描绘的汉宫秋之外,我们要提一下一个有趣的戏剧家,就是王实甫,实在的实,辅是辅助的辅,去掉车子边这个字,王实甫我想大家对他应该不陌生,因为王师傅创造了非常有名的一个戏剧,久眼不衰,到今天还产生非常大的民间影响力的就是西厢记。



大家都知道今天不止戏剧上常常演出,西厢记也同时产生了非常有名的电影,所以大概从 20 年代、 30 年代就有人改编西厢记变成电影。大家都可能知道在老的国语歌曲里面还有周旋在这个电影里面唱的拷红,就是拷打红娘这一段。那么一直到 70 年代、 80 年代港台的电影里面也都有改编过西厢记,所以西厢记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那我们知道西厢记的故事跟刚才提到关汉卿的窦娥冤的悲壮,马致远汉宫秋的一种荒凉萧条之美不一样,它比较的活泼,所以民间特别喜爱西厢记,是因为西厢记里面有一个男女恋爱的俏皮故事在里面,尤其了不起的是王师傅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民间喜爱的人物就是红娘。我们知道不管昭君或者窦娥,基本上都不是俏皮的人物,可红娘是俏皮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种俏皮,所民间特别喜爱,有一种活泼,一种喜气。因为红娘的个性很积极,我们知道窦娥冤最后他面临死亡要被杀头前他是悲壮的,很悲壮,那我觉得我们平常日常生活里大概也不至于这么感天动地,老是要骂天骂地。那昭君初赛的时候,你感觉他受到委屈,他很悲凉的一直唱一些东西,也有点悲哀。


可是红娘在舞台上出来的形象是一个小丫头,这个小丫头有一点顽皮,有点调皮,所以你就会感觉到民间非常喜欢红娘,因为红娘活泼,红娘很健康,红娘非常的自然,他没有什么多余的这种压抑跟礼教的禁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元代社会,它代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命个性,因为我们看到他服饰一个小姐叫崔莺莺,那可是小姐多半受到比较多的压抑,因为小姐家里有钱读书,礼教就比较严,礼教比较严,崔莺莺就认识了一个男孩子,叫张君瑞,两个都是十六七岁。十六七岁一定是谈恋爱的年龄吗?如果在庙里面,因为崔莺莺跟着妈妈去进香,就被张钧瑞看到了,那如果今天的话,他们一定就开始传简讯,就开始约会出去玩了,可当年礼教这么严,所以两个人都不敢见面,可是两个人彼此看了一眼,都一见钟情,喜欢的不得了。那红娘在中间就变成一个有趣的穿针引线的角色。红娘比较像今天的青少年,觉得你既然爱你,为什么不讲你就讲,所以他就在旁边变成了一个桥梁。那这个小姐不敢讲的话,他就帮小姐去跟张钧瑞讲,他就在中间传纸条,他就把张钧瑞写的诗给小姐看,小姐写的诗又给张钧瑞看。


那红娘有趣的,红娘自己本身不识字,他也看不懂他们两个写什么啊,就是这两个人在那边眉目传情,那疑似育人来,其实已经在两个人在暗通款曲,有很多暗示,就是晚上几点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睡眠了,所以你可以这个时候在哪里可以偷偷跑进来,两个人已经在那边有点像传简讯,已经把很多恋爱的这个案事都传给对方,红娘传来传去,可红娘对内容是不知道的,因为它不是字,可所以舞台上大家非常喜欢红娘,然后也觉得很幽默,所以你可以感觉到跟关汉卿跟马志元的汉宫秋很不一样,就是看西厢记的时候,你从头到尾会笑的,觉得这个小女孩好可爱,在那边串来串去,最后张钧瑞就跳过粉墙,晚上就到西厢,崔莺莺住的地方,在西厢去幽会,然后崔莺莺就把红娘推出来,那有一段戏是很有趣,红娘被推出来的时候说好,你真是过河拆桥,然后他也不晓得这两个到底要干嘛,就把门关了,就在里面干什么事情,那红娘一个人就在外面独自想来想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红娘的一种活泼、自在、健康,其实是现代女性的开始。


可是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女性是要缠小脚,女性是有很多礼教的压抑的,所以经过戏剧的传达,王师傅创造了一个活泼的红娘,让大家感觉到未来的女性其实是可以这么自在的。西厢记里面最动人的一段是最后张钧瑞跟崔莺莺这个幽会跟私通的事情,被崔莺莺的妈妈就是老夫人发现了,这个老夫人是相国夫人,他是宰相的太太,等于今天的行政院长的太太。我们知道这种做大官的人常常都会有点装腔作势,就是他们礼教很严,所以这个老妇人就气得不得了,觉得怎么会?我的女儿就跟男人就这样私下幽会,这还得了?所以就拷打红娘,说你是照顾小姐的,你到底做了什么事?所以舞台上有一段拷打红娘的戏是非常动人,就大家都觉得红娘好委屈,然后这个老夫人就命令打他,打这个红娘。


那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崔莺莺是不讲话的,你也觉得那个小姐一点正义感都没有,可是红娘反而很正义感地跟老夫人说,小姐已经什么年纪了,他谈恋爱有什么不对?而且对方张钧瑞长得也是一表人才,书也读得很好,他有什么不好?那你作为一个长辈,你为什么不鼓励下一代能够健康的谈恋爱?我们看到这一段话,几乎是那个年代对于青春的一种呼吁,对于关爱青春的呼吁,它是非常现代的一种提醒。


那么老夫人竟然被红娘打动,最后就是要求张钧瑞说,你好好读书,进京赶考,如果考上了,就把女儿许配给你。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西厢记是比较喜剧的一个结局,而在这个喜剧的结局里,就把元朝戏剧里关汉卿的悲凉悲壮,或者马志远看空秋的一种凄凉的调性稍微做了一点改变,那比较积极,比较正面,也比较喜气而健康,所以对民间的影响力更是深远而长久。


我们介绍了关汉卿的悲壮的窦娥冤,单刀会,我们介绍了马致远非常荒凉之美的汉宫秋,我们也介绍了王师傅,充满了喜气,幽默的吸香气,我们就可以看到元代的戏剧产生了多么不同的走向,他为戏剧开创了不同的人物,那种很豪迈的关公在舞台上出现了,非常委屈的王昭君的角色出现了,非常俏皮的西厢记里的红娘也出现了。所以基本上戏剧里面对人发生这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他有人物,这是诗词可能比不上的。


我们读诗读词觉得意境很美,可是感觉不到人的一种性格,可是戏剧里面最重要就是人物性格,所以我们常常会觉得看完一个电影,看完一个戏剧,你会觉得对那个人物一直留着很深的印象,甚至可能到今天大家都知道,往往我们会喜欢一个,我们叫做明星,他变成明星,我们变成某一个明星的粉丝崇拜他,是因为你感觉到说他创造了一个戏剧舞台上的一个人,有血有肉,我们觉得简直像活的一样。


所以过去常常说,唉,这个人真是演活了红娘,这个人演活了关公,这个人演活了王昭君。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王昭君对我们可能很抽象,因为年代这么久远,你也不太知道他到底受了什么委屈,可是舞台上有一个演员把王昭君演到这个程度,最后你才知道王昭君的重要性。所以我觉得戏剧里面虽然编剧很重要,可是演员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元代以后,可能这种民间戏剧里面的演员本身会创造出一个活泼的角色出来。


好,所以也许我们慢慢就可以看到元朝的戏剧开始对现代的整个的这种人民的休闲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并不希望把元代的戏剧放在太过高不可攀的文学的意境来谈论,我觉得我特别看重是他在民间广大的影响力。如果今天在台湾有这么多的个仔细班,应该有人注意到它的影响可能是大过教科书的,更大于教科书的一场歌仔戏在广场上的演出可能上万人在看,那如果有一个戏剧家有个好的演员在那里去表现出他正面的部分,那么这个影响力是不得了。那除了元朝我们提到的关汉卿、王实莆、马致远之外,我们看到第四个戏剧,大家就是白朴,白颜色的白,朴素的朴,白朴,它有很有名的一个戏剧,叫做梧桐雨,我想大家一听到梧桐雨,大概就想到白居易在长恨歌里面的句子,秋叶梧桐雨这样的一个诗句。那梧桐雨当然讲的就是长横隔离的这两个人,唐明皇跟杨贵妃,所以在秋天下雨,听到雨滴在梧桐叶上的声音,那种感伤的一种感觉。所以梧桐雨这个戏以唐明皇跟杨贵妃的故事作为主要的一个综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戏剧里面有一个特色,它对比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极度的繁华跟宠爱,就是杨贵妃在 16 岁见到唐明皇被封为贵妃以后,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然后在舞台上看到了一个最热闹最繁华的宫廷的美女被宠爱的感觉,可接下来安史之乱发生逃难,最后发生了政变,那么这个杨贵妃就被刺死在马尾坡下泥土中的时候,这种对比,所以其实这个戏剧很特别,就是只有戏剧里面可以对比出两个不同的生命情境。


所以我们看到噢,不管是窦娥冤也好,西厢记也好,汉宫秋也好,很少这两个对比。因为如果比较人物来讲,王昭君本来就在冷宫里,他没有受到宠爱,昭君初赛以后,他碰到的荒凉跟他原来的荒凉是一致的。窦娥冤,窦娥本来就是一个民间很穷的一个女孩子,后来受到了冤屈,其实也一直在一个被压迫的状况。那王师傅的西厢记是红娘,喜气活泼,他从头到尾也是一致的。可是梧桐雨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这个演员要演杨贵妃是非常困难,因为她前面是娇宠的不得了,可到最后她变成死去,变成一个魂魄,变成鬼魂,那么其实是非常悲哀的部分。


我们看到这里面有一个对比,所以也感觉到梧桐雨他所创造的这个舞台里面的一个形象,可能有更多从繁华到幻灭,从繁华到感伤的一个对比形式。所以梧桐雨其实也就变成了后来到清朝洪生的长生殿的戏剧的来源。所以我们在这个单元当中跟大家介绍了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这四个元朝的戏剧。


大家结尾的部分我念一句关汉卿的句子,大家可以了解到因为戏剧所以产生了非常了不起的民间的白话语言的文学,这里面关汉卿创造了一个人,这个人他要形容他是一粒豌豆,是一粒铜豌豆,是一个别人不容易压迫的一个人,他要怎么形容?如果今天说我是一个铁豌豆,我是个铜豌豆,我大概只有五个字,六个字就讲完了,我们看它这一个句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我不知道这样子我念出来以后,大家感觉没有白话文在这个时候变得非常漂亮,只有在舞台上一个演员念出这样的句子的时候,那个力量出来了,就是我是个真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所以那个语言的白话形容词变成非常的丰富,所以我们可以说其实真正的好的民间的白话文学是在元朝的戏剧里已经被开发了,因为你在舞台上,如果你的语言不够活泼,观众就走掉了。观众不喜欢那个文绉绉的语言,还要这么这么直接,这么活泼。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吹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好漂亮的语言,那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戏剧的魅力。


美的沉思。我是蒋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3299hqno

    诗词歌赋比较高大上,是以文人雅士为对象。而小说戏剧是以普罗大众为对象,更贴近低层,更接近老百姓生活~🌹👍

  • 勤奋者健强

    也许,诗词歌赋是以文人雅士为对象,而戏剧则是以普罗大众为对象。

  • 3413雨阳

    贿赂(lu)④声。蒋老师的声音好听 如果字音再精准一些久更好了。不然会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