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浅说》之平天下2——周六

《大学浅说》之平天下2——周六

00:00
23:14
【唯仁人放流之,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接着前面《秦誓》里所讲的,唯仁人放流之,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这个"唯"当唯有讲;"进"当驱逐之意;"四夷"指东夷南蛮,西戌北狄;"中国"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范围约当时大禹所定的九州之地。将对媢嫉以恶之的小人,把他流放赶出去,谁来办哪?只有仁人,有仁德的人,他才能把这小人放逐出去。放到哪里?迸诸四夷,把不仁的人赶到不懂中国文化的那些外族四夷处,不让这种小人,在有圣贤教化的九州里住。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在《论语》里也讲过,这里的"仁人"是指大公无私的,为公的。那这里的爱人恶人,都是为了大公。"爱人"是前面,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能容之的仁者。"恶人"是嫉妒有技能超出他的人。看见那些小人,能爱人恶人,无私心,不是为自己的,而是大公,为着这个国家,为了全国人,他才把这个小人放逐出去。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这个"举"当任用讲;"命"汉儒郑康成当慢字讲,宋儒程子当作是怠字讲,傲慢之意。又再进一步说,治国要用人,必用君子贤人,他有一分责任,要为国家效力。如果见贤人不能举荐,举出来后给国君,不愿意放在自己的前面,超过自己,那就怠慢。春秋时期的齐国国相鲍叔牙推荐管仲,就是见贤能举,举而能用,后来管仲成就齐恒公霸业,九合诸侯,一国天下。古语又言"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风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这个"过"这里指过看见不善的人,而不能够把他罢免;罢免后又不能驱逐远离,,或是过,过失啊。这就是君主领导的过失啊。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旦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这里用了个提示,第四次谈到人之"好、恶"。这句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与前面"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讲的正好是相反。这个"拂"当违背讲;"菑"就是天灾,水火自然灾害;"逮"指及、马上。"夫"读扶音,当把持讲。与人相悼,这个大家所厌恶的,所讨厌的,他便要来喜好,大家所喜好的呢,他却是憎恶,跟大家唱反调。现在,大家学习圣贤文化时,有些人处处反对,挑刺,和僧恶之言;大家反对的那些恐怖组织,他却拥护,是与大家相反的,已经违背了人性。这个人处处违背人性,灾难马上就到他身上了。你任用人,就要用君子,如果用那些小人,那你很快也
就要有苗难了,小则失财,大则丧命啊。
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这里讲结论了,是在忠信上,也是第三次谈"得、失"。"忠"是尽己心;."信"是诚实之异名;以君子来治国要有大学之道,只有忠尽自心,诚其实信;《论语》里面讲,"主忠信,无友不如几者,过则勿惮改"。就是要以忠信才能得,这个是治国大道。还有这个"骄"是骄傲,"泰"是讲究享受,又骄傲、自己又贪图享受;骄则不忠,泰咖不信。那你失去了这个治国大道,结果这国家就不会长久。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再看大家关心的"生财有大道"。在这里,前文讲了有了君子大道,这里要讲,还须要有物资和财富,不能只喝西北风吧?生财还要在大学之道上啊,是有前提的,其一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这个"生"是指生产,"众"是多的意思;"食"指用:"寡"是少一些,这里是指用时不要浪费,节俭而用之。现在在饭店里点了一大桌,没有吃几口都不要了,扔了,很浪费,这叫奢侈浪费。所以我们古圣贤人所讲,生财要生之者众,食之者寡。《老子》里讲:"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用餐时要"光盘行动",不要浪费,就是让全国民众要从这个"俭"字做起,这是能够落地的事情啊。
其二是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这个"疾"是快,敏捷;"舒"是缓,缓慢之意;"为"是作一切生产要"不夺农时"要很快,及时。使用时要量入而出,定量出,就消费的量,要缓慢来用。不要很快就把它用光了,用完了。就是要有些储蓄,这叫"用之者舒"。有了前面两项结果,就是则财恒足矣,财物就会永恒的富足,就是不会缺乏了。这才是理财、生财之道。现在我们刚上大学,学校集体从银行办好信用卡,学西方使用刷卡,让大家消费啊,可向银行借债,加上没有什么理财能力,学生怎么还呢?
这不是办法,所以要务本啊,本就是德行,这样财就能恒足矣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个"发"当起讲,也当修字讲;这里讲身为仁君,散其财于百姓,而得民心。财散民聚,增进自己的德望,有道德,用其道德之身,换来财物,叫以身发财。还有不顾百姓疾苦的不仁之君,把民间的财聚敛起来,自己一个人享受,这个国君,没有道德,这就是以身发财。现在有些人把自己的钱不放在自己的国家,而是存到国外去,怕东窗事发,
不讲道德只讲财产,这就是不仁者以身发财。
紧接着用了三个"未有"是从"仁、义、道德"来说明怎么做;其一是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这个"上"是指国君、君上、最高领导者讲;"义"就是适当,该怎么办事,就怎么办事,是从上对下来讲的,身为国君的人,是好仁的人,为人君止于仁,而在你下属、臣子就好义了。做臣子做下属的,做该做的事情,不要野心滔滔。你好仁下面不好义的话,是没有的。这是君与臣,上级与下属,是伦常。就是从"仁"上讲的。其二是"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你身为下属的臣子,为人臣止于敬,为上级办一切事情,都要忠心尽力,合乎正义的程序,事情就一定都能办成。我们看下三国时期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最终见到刘备。这就是从"义"上讲的。其三是"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这个"府"指存文献文书、财务的房屋:"库"是指放置兵器和工具器具的房屋。这是个比喻,你这个上级人,所得的道德修养,就如同你府库里面存有的很多财物一样,随时可以拿出来用,这个不属于别人,而是属于你自己。换句话说,不是"非其财",是你的道德财富,随时可以拿出来用。就是从"道德"上来讲。现在一些单位,出现领导说话不兑现,下属办事讲条件,偷奸耍滑,不择手段,这都是不仁不义;做人的道德都失掉了,还怎么谈在社会立足发展。这里三个"未有"对我们当下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代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先看下,孟献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三恒之一,是很贤能的臣子,他是孟懿子上四代祖,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在《论语》里孟懿子问孝于孔子。这里孟献子说了三个事,一是,畜马乘,不察于鸡豚;这里"畜马乘"的"畜"是饲养;"乘"字是指古代兵车,四马一车为乘;"察"就是观察,这里指的是关注;"豚"指在家饲养的小猪。古代的读书人,出来作官时,最初被称为士,而后可以晋升为大夫,有薪水体禄了,他可以养马乘,上班要驾着车去上班,不可以走路去。大家可以看下《论语》里讲,颜渊死,他父亲来问孔老夫子,家里没钱,请求夫子将夫子的车卖掉,孔夫子说不行。这里不是孔夫子小气,是士大夫阶层,去朝会必须乘车去,这是礼。这样有马乘的家,你就不要关注于养鸡养豚了,对于养鸡豚这样的小事,看都不要看,你有政府给发的薪体,有了收入啊,家庭生活有保障,不必养鸡养鸭,为什么呢?你家里还养鸡养猪,那就是与民争利了,不要去跟民间百姓争利啊。而现在当官的人,不太一样,还
要投资事业,也可能是时代不一样吧!
二是,伐冰之家,不畜牛羊;这个"伐冰之家"是指卿大夫这个级别的官员,家里很大,人多。冬天家里将冰储藏在冰库里面,有了丧事的时候,就可以从冰库里拿冰,把冰搬伐出来,叫伐冰。当时没有冰箱冰柜,不像现在这样方便,随时有冰可用。这种是卿大夫之家,政府给发有更多的薪体,你的家里就不必养牛羊,这样的养牛羊之事,这里也是说不要跟民间百姓争利啊。三是,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这个"百乘之家"就是古时分封的诸侯,被封大夫有采邑采地啊,他有一个被封的地方,叫"采地",在他的"采地"处,就可以收田赋,可以维持他家里所需用的,可以养军队。古代诸侯有战车有兵是要听天子的调遣的,一乘有两匹马拉着,车上有三个人,后跟近百人的步卒组织,那"百乘"不只是有一百乘车。想想看这个数目有多大,光是养马就千百匹,这样百乘之家,他家里养聚敛家臣,不要养那些只是爱财的、忽视道德的人,帮他来管理收聚税赋和钱财的人
叫聚敛家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是说假如他家里有这样聚敛之臣,是替他收采邑封地里的老百姓财物,有这种臣子不如有个盗臣,把他家里的财产盗出去。有聚敛之臣去下面办事情,他要急功近利啊,办不好就没有饭碗,没有工作了,所以就用各种手段,变成一个只讲财富、不讲道德的家臣,这种有采地的大夫,他用这样的臣子,不如用盗臣,盗臣只是去偷人家的东西,行为上的事。因此真正的君子,如把他道德损坏了,他宁可丢掉他的财富,也不忍心与百姓争利。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这就是治国,不以利为利,以仁义为利,不要重视个人的私财私利,要重视仁义,道义,以仁义为利,这是治国最重大的利益。也提出政治伦理道德和财货分配运用的重心,只在于义利之辩。下面说个例子,明朝的万历皇帝,他是皇帝了还自己去国库领钱,在皇宫里自己建立小金库,官员谁给上供的钱多谁就有官提升,近二十年不上朝。只注重讲财物,那你一定是用小人,所以室官篡权,那明朝实际上就亡在他的手里啊。再说以义为利的例子,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秦孝公有敏锐的眼光,是伯乐,商鞅是千里马,其有公而无私,秦孝公用商鞅使秦国二十年崛起,为以后的秦始皇的大统一打下了结实基础。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一小段,是全文最后的结论。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这个"长"读掌音,指国君,最高领导人。"务"是致力于,当下要做的。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国君,"而务财用者",要是只注重、只讲究用财物。因为是小人,那物以类聚,就一定用小人,小人就是前面讲的聚敛之臣。"彼为善之"是指小人善于敛财;小人之使为国家,笛害并至,这个"笛"是水火自然所带来的;"害"是有人为的因素所出的事情。你虽然要施政,想把国家治理好,想实行善政,好的政策,但是却用小人,来为国家办事情,小人一办就办坏了。为什么呢?他有私心啊,拿回扣,而且是不择手段的。那后面就会紧跟着天笛,人害也就并至而来。这就是说你做国君,想把国家治好,只用小人为你来聚敛财富,再好的政策,你没办法用得出去。害国害民,小则丢财,大则丢命或亡国。这样的历史例子实在太多了,上有桀,
下至清朝,历历在目啊。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到你想到觉悟时,你要用善者,有能力的人,用好人来治国的话,也没有办法马上就把国家改变;毁坏一个国,只要一两年,要从灾难之中恢复建设过来,短也要五十年,长要近百年,才能见效。如果一个国家从上到下,不讲仁义,不注重道德,那国家是名存实亡的。这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灵魂,就是无道德的小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即使虽有善者,有才能的人、有品德的人出来,要想挽救回来,亦无如之何,也没办法马上就把它挽救过来。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这是结论,再次重复上段所提的话,这个"义"就是指正义,说到做到;"利"这里指的私利,个人所得的私利。《论语》里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学》讲到最后,治国、平天下;你想平天下,就是不要讲究功利主义,我们要明明德,就要去掉那些私欲妄想;我们在人世间,就要讲道德仁义,就是以人为本,现在我们天天讲以人为本,知道自己的本性,在不断的恢复、归位,还要为天下大众来服务,就是道德仁义啊,结论就在这里就是用大学之道来觉悟自己。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大学》全文,我们了解其经的宗旨大意,在今日之下时刻要注重个人修养,用所学的大学之道,落实在当下待人、处事、接物中,又将所学的"诚于中,形于外",来指导我们的自修,也一定能日日新,又日新。最后还要广度众生,来利益天下大众,回归本性,励志成圣成贤。;本次分享浅说就到这里,愿各位同仁对儒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又有新的一二处收获,那末学在此也就欣慰了。如有遗漏之处,海涵雅正,再次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