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浅说》之治国——周四

《大学浅说》之治国——周四

00:00
24:41
第五讲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这里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这个"必"字是指别无他选,古圣人所讲的话,是不会错误的;治国、齐家原理是一个,治国者,为人君止于仁,这个理解了,你就能处理得好国事了。
接下来,就开始解释这个道理,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家面讲遇见种种偏心,当自我反省了,之后还要教化那些有偏见的人。在《论语》里讲"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所以这个教字很重要,重要的要先齐家,对家里的人,就是家教,如果做不好,那又怎么能教化别人,来教天下人,无之,这是不可能的,哪有这样的道理啊。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这里的"君子"就是指国君;有仁心的君子,读书学道的人,不出家门,就在家里,那你是国君,要想治好国,必定要先自己教化好自己家里的人;能把家里的人都教好,做出了榜样了,而后就能成功教化国人。接着从孝者,弟(悌)者,慈者三个方面来讲解。
孝者,所以事君也;是指晚辈对长辈,下对上,是指在系中的父母,宗祖,和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在汉朝用的就是举孝康,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听说是孝子,地方官员就要向朝廷举存,考核后真是孝子,就可以做官了。讲这个孝道,是因为在家是李子,出外就是忠臣,所以能事君。我们老人常常讲,你在家里个懂孝敬父母,你说进入社会,对这个好,对那个慈悲,也会忠你的上级,那是没有这样的事情。你身为国君,要给国人做出份样,这就是上行下效;国人在家里可以孝敬自己的父母,到社会上,也就可以侍奉国君了。弟者,所以事长也;这个"弟"读梯音,古代叫通假字,是指在家中平辈的兄弟姐妹;对哥哥姐姐能尊敬,对弟妹们能友爱、关心;那你出了家门,进入社会,你也一定能够侍奉长级领导,为什么?你在家有恭敬和友爱之心,不可能到社会上就忘了啊。慈者,所以使众也。"慈"是长辈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晚辈,是指在家中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女,就要用这个慈,那到外面就能为大众服务,这就是慈众。
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传承核心是"孝、梯、慈",大家一定要知道讲的是在"五伦"里,也一定要生活、工作中去落实去做好;人人都要先从家里做起,要讲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再到社会上要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那就会处理好的;这就是和谐社会,但要有和谐的家庭为基础,家要齐,人人再修身,是不要指望别人修好了,自己再去修,那肯定不行,要一定以身作则,那就先要自修,自明,明明德,再去亲民。这才是正确的次第和顺序。
【《康浩》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康谐》曰:"如保赤子。"是选自《经书.周书.康浩》,这是从家庭里讲,要用保赤子之心,来对待孝梯慈;"赤子"是指的新生婴儿,赤条条的;就如同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用心谨俱。你身为治国的人,要把全国百姓,当作自己的婴儿那样来保护,那样来看待。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这个"中"这里读重音,为目标,今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和山东音;只要用心诚来求之,关键是用真诚心,一定能够中,虽不中,但离其目标就很接近,也不太远了。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是用比喻的话,说一个女子,在自己家里,还没有出嫁前,没有学怎么样带孩子,但她一出嫁结婚,有了自己孩子后,小孩子一哭一笑,孩子是要吃、要喝,她就都知道了;为什么知道啊?这是天性,出乎自己真心,是讲至诚之道,自然就会了解。有这样的保婴儿之心,你就能治理国家易如反掌。如孟子所说:"天下可运于掌"。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戻,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築约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现在这一段,是讲治国,先要齐家。我们知道齐家最重要的就是,在家里要有"孝、弟、慈"之道,这就能够领导国人。
一家仁,一国兴仁;我们先要讲兴仁和兴让。这个"兴"就是兴起来了。为国君者,在自己一个家庭能够实行了仁道,那一国自然就"兴仁"了。一家让,一国兴让。讲为人君止于仁,在这里深入一步的讲解,你国君把你自己家里,要整齐好,这个仁,就是仁慈,做一个榜样,国人就都跟学你了,这叫"兴仁"。国君你来治国,自己要先做一个示范。在家庭里自己做个榜样,推行仁义礼智信,以身作则,能够相互礼让,后用在治国上,一定能治得国泰民安。
反过来,一人资戾,一国作乱。这个"贪"是贪图那个不正
财、物等事情;"戾"字当曲来讲;"贪戾"就是违背这些正的道理。从反面米况,国君要贪庆,这个一起贪念,就不正了,那国民就学着跟看作乱,这也一定是上行下效啊。
国君你在家做好事情,兴仁兴让,你的国民跟着学好;一人贪定了,做坏事情了,你的国民就是学贪学作乱啊。
其机如此,这个"机"字就是动机,是在心理上的,微微的动,它对于外面就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论在家庭里,还是在治国都会有影响的。这就看出"机"字,有多么重要了,做好事情,做坏的事情,都是受这个动机左右影响;古人讲的"善恶一念间",
就是说人的内心,微乎其微的动机。
此谓一言债事,一人定国。这个"债事"当败坏来讲,一句话说不对了,那就是把事情给败坏了,这句很重要;"一人定国"就看这个国君了,能不能将国治得很安定,这里是从治国来讲。从古至今,无论是内政、外交,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错了话,直接影响彼此的关系。有这样一件事情,前美国总统老布什在一次演讲时,直接说几分钟可以拿下俄罗斯,停顿半分钟,又说是个玩笑,这时全俄罗斯进入了一级战备,这个玩笑差一点变成世界大战,所以这一言不能乱讲。不论你这个仁君是治国,还是普迪的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学"礼、仁",要兴礼兴让,现在所讲的就是"正能量"。这才是根本的事情。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在这里,举个正面的例子来印证,"尧舜"是指(唐)尧帝,(虞)舜帝。尧帝把天下人民生的疾苦,都放在自己心上,就是用"仁"啊。到后来把天下让给舜,舜帝也是如此,实行"仁政、德政",来教化天下人。到后来天下人们都来效法尧舜,百姓而从之,就形成上行下效之风气,社会就和谐了。
再举个反面的例子,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桀约"是指夏桀王,殷纣王;"帅"是领,表率的意思。桀封用暴虐之道,历史是有记载的,桀约是用怎么样的手段去残害贤人、忠臣的,对于百姓也是残暴不仁。桀纣用残暴来治天下,所用的人也都是残暴不仁的那些臣子小人。其后果"而民从之",天下的百姓也跟着来效法,效法桀约的这种残暴,来推翻他的残暴政权。用尧舜自始至终为天下百姓,无私心,没有据为己有;而桀却是处处为满足自己的贪欲,没有明明德,就更不会亲民,哪里还能谈到止于至善。可以看出都是"以身作则",尧舜、桀约两者
反差之大,其结果更是大不相同。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下面三处来说明以身作则:第一是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这就是说"尧舜"自己是以"仁、让",如果他叫天下人学"不仁"、学"残暴",那民众是不会从的。那又说"桀约"用残暴来治天下,他要叫天下人学"仁、让",老百姓也不会听他的命令,因此国君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现在你是个企业家,对公司的员工,说话不算数,而让员工对你忠诚,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是不可能的事啊。
第二是,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这个"是故"就是将上面的意思,加以总结说明;"君子"包括国君,治国的臣子,和一般的读书人。"有诸己"指的前面说的"尧舜率天下以仁";"诸"字是"之于"这两个字的音合,"于"当在讲,"之"字郑康成注解是代表自己"有仁,有让"。你自己有仁、有让,要在家做到啊,而后才能教人,要求人,要求仁让。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个"无诸己"就是自己没有这些"贪庆"和"暴虐";"非"当指责人家。自己办政治,没有那些贪赃枉法,没有自私的去实行;然后才能够"非诸人",看见人家是否有仁有让,那前提是先自己做到,自己有,然后才可以指责要求人家,教化人家。因此君子必以身作则。
第三是,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个"恕"字就是"恕道",是儒家文化传承的核心之一,在《论语》孔夫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恕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解释"恕道"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道为忠,人道为恕。我们讲"学仁",学这个人不太容易,那先学一个"恕",时时处处都能宽恕人家,这是人道啊。儒家讲的次第,那这个恕比仁稍微浅一点,"仁"是人人本有的"本性",它从里面起作用的:我们看在家庭里五伦当中,父母关心儿女,儿女孝顺父母,这都是"厚",就是"恕",我们讲家庭里都是有血缘关系的,真心去学夫做是要发自内心。因此藏在身上没有了这个"恕道",那是我们的私心作怪,而后就给障碍住了。接着讲,而能喻诸人者,这个"喻"是指使自己明了,可教导他人。自己"不恕"而能够教他人"恕",一定是未之有的,不可能有这回事情的。因此你国君自己要去行仁,而民从之;自己去行暴虐,而你教国人不学暴虐,哪有这回事情。换言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要强加于他人,指责他人,也就是说要以身作则。
故治国在齐其家。这个"齐家"是在家里有三层关系,可以参考上面的图示;一是对上有父母,二是跟自己平辈的兄弟,三是对下面的儿孙们。在家里面对待父母要尽"孝",对待平辈要"悌",对待儿女用这个"慈"。这都是出乎"天性",不是我们学来的。孔夫子所讲的古圣先王,所讲的政治学,是仁政德政,作国君、作领导,就要像父母对待自己儿女那样,像婴儿那样来关心国民,所以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天天,其叶萎萎;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芯,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下面用三个例子印证治国在齐家,可教人。第一个例子,《诗》云:"桃之天天,其叶萎摹。"是选自《诗经.周南.桃天》篇,是从孝道上来说的。孔子教他的学生学诗,一开始就要学《周南》和《召南》,这里面讲的都是五伦的道德,我们要学中国文化,从五伦开始学。这个"桃"字是指桃树,桃花在春三月里面开花,开得很茂盛。"夭夭"是桃树新长出来树枝条,也发得很快。
"蓁蓁"就是很茂盛。三月里的桃树花开得很美,叶子茂盛。是用兴体,用这个来比喻一个女子,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个"之子"是指那个出嫁的女子;而"于归"就是嫁到丈夫家里了,就是婆家,那是她自己的家,就真的归到自己家了。"宜"在这解释为善待,是指女子嫁过去以后,对待家里的公婆、丈夫、丈夫的兄弟姊妹和谐的相处,善待全家人;其结果是"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齐家是跟家里的人相处好,然后就可以在外面教化国人了。我们来看下现在的女子出嫁,要这个多大的房子,要那个牌子的车子,要存多钱在银行卡里,不同老人一起住等条件后再结婚,这些都违背了做人的本分;那你嫁到人家,就要做个好妻子,做你应做的本分才对,这个不分时间年代啊。
第二个例子,《诗》云:"宜兄宜弟"是选自《诗经.小雅萝萧》篇,这里是在家庭里从梯道来讲的,就是说作为兄长,能尽到爱护弟弟,这个责任和本分;作弟弟就也能尊敬兄长。能够做到了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你身为国君在家里,对待自己的兄长,尽到尊敬兄长,那对待自己弟弟,更要善待和爱护了。
因此对兄弟都做到了,那而后就可以教国人了。
第三个例子,《诗》云:"其仪不式,正是四国。"是选自《诗经.国风.鸤鸠》篇,也是从家里讲,这个"仪"字当宜字来讲,也可当礼仪讲;这个"式"字,汉儒郑康成的解释为疑字讲,做的都是正确,没有什么怀疑的事情。也解释为不错,"不式"就是没有做得不正。"其仪"就是所办的一切事情,都合乎礼仪和程序,在古时候讲礼,现在讲就是合乎法。正是四国、个"正"字,汉儒郑康成的注解,当长学讲,这里指常理、注 m "四国"是四方之国。国君所能办一切事情,都合乎礼,此周围四方之国的一种模范,可以教他人来效法他,这叫做正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这里的"父子兄弟" m 个字是指的有血缘关系,父母与子女是长幼辈分,兄长与弟弟息平辈关系;这个"足"字当来讲;"法"当效法讲;"足法"是指来效法。用比喻的话来讲,为父子、兄弟都值得人效法,之后百姓才来效法,效法父母怎么慈爱儿女的,儿女如何孝敬父母的兄弟间如何互相友爱的啊。
由前面所举出三个例子,讲到家庭里面,你身为国君的人,把家里的人,上对父母,下对儿女,中间对于兄弟、夫妻,都能善待和谐与家人相处;就要以身作则,这样可以让人家来效法。讲到周围四方之国,也一样的,你要是做出了榜样,那更多的人都会向你学习。过去,周文王在殷朝作西伯侯时,自己做到了善待家人,善待自己的国人,周围的其他诸侯都来向他学啊,当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归了周家,大家有事情都来学习,效法他,请教他啊,那天命给予周家了,才改朝换代了,是因殷约无道,所以就被推翻了。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最后是本章的结论。开始就从家庭里讲,君子不出家,用孝、梯、慈这是最根本的齐家之道,与家里的人相处好了,而后成教于国,就能够教化全国人。那齐家之道就在于诚心,用"如保赤子"之心,来对待全国的老百姓,当作自己婴孩,那样的来爱护他、米关心他。所以在这里举出三个例子来作印证,你从事治的人,以身作则,先要把家里相处得好,从的言语行为上,作出个表率榜样来,让四周的人都来效法。新以治国在齐其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50873219

    感恩分享

    平等覺 回复 @听友450873219: 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