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华《夏商周》5 内外服制 :夏王朝向外拓展的秘密

徐义华《夏商周》5 内外服制 :夏王朝向外拓展的秘密

00:00
11:58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徐义华,欢迎大家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今天咱们继续聊先秦的历史。

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夏后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是一位不合格的君主,他不理政事,经常在外面游猎不归。太康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东夷部族对夏王朝权力的窥伺。

东夷族很早就发展起来,在尧舜时代,就曾与中原部族结成部落联盟,但是夏王朝建立以后,东夷与夏的关系,就由原来的联盟关系,转化为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东夷部族不愿意接受这种变化,两者之间的竞争也就不断发生。

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名叫后羿,后羿趁太康外出游猎不归的时机,带领东夷人攻入夏都,掌握了中央王朝的政权,这件事史称“太康失国”。太康被迫流亡在外,依靠部分诸侯的支持,依然维持着夏王的名号。太康死后,中康、相先后继位为王,但他们都没能夺回中央政权.直到相的儿子少康长大以后,才在各方势力的帮助下,打败了夺权的东夷人,恢复了夏朝的政权,重新掌握了中央权力。夏王朝的复兴,使中央王朝的国家模式稳定下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少康死后,其子杼即位为王,杼改进了武器和军队,向东方扩展,一直攻打到海边。其后继位的帝芬、后荒和泄三位夏王,继续强化中央王朝在东夷地区的统治。

泄的儿子不降继位以后,夏王朝的经略方向发生了变化,转向西方,此后的夏王扃和胤甲,也维持了向西拓展的战略。夏王朝的战略从东方转向西方,这说明中央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已基本稳定下来。

君权天授与内外服制

夏朝是在原有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禹和启,原本是众多部落联盟首领中的一员,经过特殊的神圣化,才将权力与出身固定在一起,成为世袭的王,完成了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为王权的神圣化提供理论支持的,是天命观,夏人的天命观主要有两点:一是君权神授,认为政权是由上天所授,君主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代替上天行使权力。二是中央政权具有唯一性,夏人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中央王朝的形成过程,从中认识到一元化的最高政治权力,是实现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所以夏人宣扬夏王是太阳,具有世间唯一性,通过天命观,夏王成为唯一,具有神授权力的最高统治者,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名号,也获得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天子称号。天下共主和天子观念的产生,为夏王朝整合其他部族,提供了强有力的合理性支持。

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原部族和东夷部族,融合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中原地区的人群率先实现政治组织升华的结果,所以中央王朝建立以后,面临中央秩序向外拓展的任务。中央秩序的拓展,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为基础。但夏王朝在建立的过程当中,虽然也有军事因素的推进,可中央权力,是通过治水等大型公共工程,逐步集中和加强起来的。中央王朝的协调能力很强,但强制力有限,加之受当时交通传播条件的限制,很难在短时期内,将中央王朝的政治秩序和运行原则推广到远方。所以夏王朝的拓展是逐步进行的,呈现出波次性的特征。在空间上越接近中原的地方,和时间上越早融入中心的群体,与中央的认同度越高。中央在这些地区和部族的管理体制,也就与中央地区类似。而在空间上较远,和时间上较晚融入的群体,独立性相对较强。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的管理,也更多地保留了本地的传统。因此,夏王朝的政治架构上,就呈现出以中央为中心的,从内向外的波次性变化,形成国家治理上最早的内外服制。

内外服制,是中央王朝在向外拓展的过程中,保留了此前政治联盟时期,长期奉行的抚柔传统,所以虽然有时也依靠武力向外开拓,但武力手段的主要目的,不是征服和占领,而是迫使对方归附,只要被征服的部族,承认中央的天下共主地位,即被认同为王朝的地方势力,由中央王朝授予名号,成为天子之下的诸侯。各地的实际管理,则由原来的部族,按原有的权力结构继续运行。在内外服制下,从中央的层面而言,夏王朝侧重的是地方对中央名义上的归附,而不是对地方实际的行政管理,所以精力集中而不分散。即使中央的力量不是很强,依然能够实现对众多部族的威慑,能够把中央的秩序推广到广大的地域。从地方的层面而言,服从的只是中央名义上的领导权,实际的权力和资源依然由地方掌握,原状并没有大的改变,而且还会从中央获得名号、封赏和一定的保护,所以也不会竭力抵制中央王朝。依靠内外服制的这种灵活性,夏王朝,在实力较弱和交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把中央王朝的国家体系,推广到很远的范围之内,使中国在历史的早期,即建立起地域广大的国家。

内外服制,基本保留了诸侯和方国,原有的氏族组织、权力结构和信仰风俗,使得各地的血缘组织和特殊信仰,比较完整地保留在王朝的政治体系之内。内外服制的这种机制,在内部管理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推广和扩大而用于对外关系时,即是朝贡体系,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的衰落与灭亡

夏朝的衰落是从孔甲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孔甲不敬鬼神、荒淫靡乱,引起各地诸侯的强烈不满,纷纷叛乱,夏王朝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孔甲死后,经过皋、发两位夏王,王位传到桀的手中。

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内压榨民力,对外频繁用兵,将夏王朝推向灭亡。夏桀的主要罪状有:一是劳民伤财,桀大兴土木修筑宫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二是生活荒淫,据记载,桀的后宫有宫女多达三万多人。三是残酷暴虐,他处死了进谏的关龙逄等忠臣。四是滥用武力,对东夷各族施加征伐,桀先后讨伐有施氏、岷山氏等地方势力,极大地消耗了国力。

由于桀的穷奢极欲和穷兵黩武,耗费了大量资源,为了弥补财用的不足,桀对下面的搜刮不断加剧,人民不得不献出财富,生活十分困苦,处境艰难。夏桀的暴行引起了人民的反抗,他们痛恨夏桀,发出了“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的呐喊,表示情愿与桀同归于尽。桀对大臣的刑杀,引起了统治阶层内部的不满,贵族们开始起来反抗。桀的荒淫使夫妻关系破裂,失去了妻族的支持。桀对诸侯的征伐,则使诸侯人心离散,尤其是东夷地区,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为了威慑诸侯,夏桀在有仍地区会盟诸侯,结果激起了更激烈的反抗。有缗氏趁机起兵叛乱,夏桀派兵攻打有缗氏,虽然最终平定了有缗氏的叛乱,但是耗费了大量资源,实力大为削弱。后人认为征服有缗,是导致夏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

在夏王朝内部矛盾日益激烈的时候,又遇上了剧烈的旱灾,连关乎王畿命脉的伊水、洛水也干涸了。剧烈的自然灾害对于夏王朝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夏王朝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兴起于东方的商族,在首领商汤的带领下,发起了反对夏桀的战争。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桀,进而占领了夏王朝的中心地带。夏桀被迫流亡南巢,夏朝灭亡。

好的,这期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鲁1

    建议这个教授读读现在的考古论文。你如果是讲史记就说明要讲史记,从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不需要。有多种白话版史记。我们想听的也不是还原考证什么,而是史记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反应了什么历史事实?大禹的地理拓展的意义在哪儿?等等,要有观点,如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就这水平,那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拨款哪里去了?

    今在此 回复 @老鲁1: 7777QQz

  • 老鲁1

    那个告诉你这个夏王朝是中央王权体制了?

  • 1805581moda

    有些时候我会想 如果写个小纸条藏在国家图书馆 五百年后会不会改变历史

  • 1584208adar

    L

  • 1368503vz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