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农民拿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还了多少钱?

湖北一农民拿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还了多少钱?

00:00
04:30

1930年,红军在湖北跟一村民借了400块现大洋,并留了一张欠条。85年之后,村民的孙子拿着欠条要求政府还钱,最终政府会给多少呢?

时间回到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一师在湖北孝感阳平口一带,顺利的歼灭了国民党一个团,缴获了800多条枪。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决定扩编,从1200人扩展到1500人。

但扩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手里面得有钱啊。在这种情况下,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奉命在大悟山一带筹措资金。

当时的分队队长叫做涂杏,特意找到了金盆村贺家畈村的地主杨长银,问他能不能为红军提供一些经费。杨长银虽然是个地主,但思想很开明,当时就将家里的所有现金拿了出来,一清点足足有200多大洋,但这和红军所需的400大洋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杨长银专门让21岁的儿子杨文顺找亲戚朋友借了100多大洋,凑够400大洋一起借给了涂杏。

按照杨长银的意思,这钱是赠送给红军的,不用还了。但红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自然不可能白要杨家的钱。因此,涂杏还是给杨家留下了一张欠条:

“因我们红军现在扩大武装经济……特向杨长银先生借大洋四百元正。”落款也工工整整的写上了“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并盖上了涂杏本人的印章。

这一张12厘米长,4厘米宽的欠条被杨家人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来。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宝贝。当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宣布要兑换红军时期至今的欠条时,杨家人没有去找政府换钱,而是将之留了下来。

之后,杨长银将欠条传给了儿子杨文顺,杨文顺在临终前将之传给了儿子杨明荣。

祖孙三代,小心翼翼的将这张欠条保存了整整85年。

本来,杨明荣想着将这张欠条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结果2015年前后,他家流年不利,一日穷过一日,身体还患了很多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得打开藏在床下面的小盒子,取出了里面那张已经有些泛黄的欠条。

当杨明荣带着欠条走到政府大楼时,办事人员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是好了。

这毕竟是85年前的欠条,购买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可能拿400块钱还给他了事。而且,他们也不能确定这欠条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很快,这张欠条就被送去有关部门做了技术鉴定。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纸条的纸质,以及毛笔的字迹、印章的印迹都是真的。”

但是,这张欠条上面却出现了铅笔的字迹,比如,“四百元正”,“困难”都是用铅笔写的。

在85年前,凡是借据、证明、房契等公文,一律都是用毛笔写的,如果用铅笔写的话很容易造假。

而且,“四百元正”一般都是用大写“肆佰元整”,困难也应该用繁体字“困難”,怎么可能用小写呢?

因此,专家认为这张欠条的真实性存疑。

不过好在,经过查询当地1992年出版的县志后,专家发现上面的确有着1930年红军跟杨长银借钱的相关记录。对“铅笔字迹”的原因也做出了猜想:“可能是时间太长,字迹都看不清了,杨家人自己用铅笔补上去的吧。”

既然欠条是真的,那这400块大洋应该给多少钱呢?

如果按照400块大洋的收藏价值的话,那这张欠条的价值就没边了。但,当地政府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给杨明荣,遂决定按照1930年大洋的购买力来给钱。

经过咨询了专家后,政府工作人员得知,在当时,1块大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60到80块人民币。也就是说,政府应该给予杨家24000元——32000元。

考虑到时至今日已经过了整整85年,杨家保存欠条也不容易,因此政府决定按照一银元换100人民币的价格交换欠条。给了杨明荣整整40000元人民币,欠条也将被收入当地的博物馆内。

一张85年钱的400元欠条,只给了40000块现金,实话实说的确有些少了,毕竟对于1930年的杨家而言,这两个数字绝对不会等同的。但,时隔这么多年仍然能换到钱,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