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12月3日文章,原题:中国微调政策,北京、深圳放宽更多防疫限制 中国放宽疫情防控的步伐正在加快。尽管每天新增病例数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但一些城市正采取措施放松核酸检测和隔离规则。在经济放缓和公众不满的情况下,中国希望使其“动态清零”政策更具针对性。南方城市深圳宣布不再要求人们在使用公共交通或进入公园时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此前成都和天津也采取了类似措施。随着中国首都地铁周一起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北京许多检测点已关闭,但包括办公室在内的许多其他场所仍然要求检测。周五(12月2日),北京一些社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有关阳性病例如何居家隔离的指南。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但人们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担忧,尤其是自认为更易感染的人。许多分析人士预计,中国至少明年3月后才会有重大的重新开放举措,因为中国须首先在针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活动中取得成果。凯投宏观在一份提到最近微调政策的报告中说:“这一切不应被解读为从根本上背离清零政策,而是努力使其更有效率,减少代价,其目标仍是使病例减少到接近零。”(作者Brenda Goh)新加坡《海峡时报》12月4日文章,原题:疫情防控政策转变扩大,更多城市放宽限制 随着政府有关部门扩大政策转变,重新开放经济,更多中国省会城市开始放宽疫情防控限制。上海表示,从周一开始,取消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和进入户外场所的核酸检测要求。当地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说,将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疫情形势,持续“优化调整疫情相关防控措施”。云南省昆明市于周日(12月4日)实施新措施,允许人们在不出示核酸结果的情况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邻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则取消对所有公共场所(酒店和旅游目的地除外)的此类检测要求。在东北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政府周六(12月3日)晚些时候称,进入公共场所不再需要核酸检测结果,离开该市的人只需要在48小时内进行一次而非两次核酸检测。这些地区中心加入了包括北京、深圳和广州在内的一线城市的行列。过去一周,政府高层官员发出信号,要改变最严厉的防控措施。高盛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及其同事在周日一份研报中写道,各城市措施放松不能被解读为中国放弃清零政策,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政府为退出做准备的明显证据,并试图在这期间将疫情防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降到最低”。(乔恒译)日本东洋经济在线网站12月3日文章,原题:日媒没报道出的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副题:仅仅通过批判“清零”政策看不到的现状 有关中国实施的“动态清零”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讨论,但许多媒体和评论员论调却失之偏颇,仅浮于表面。首先,可以说“动态清零”政策来自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对于前所未有的病毒感染症,减少居民流动被认为是有效手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中国就应用了最早在“非典”上学到的“控制人口流动”。管控初期这一举措非常有效。当发达国家在应对疫情方面仍不知所措时,中国早就回归了“正常生活”,当时也是国外媒体对中国防疫政策进行高度评价。此外,中国各地持续进行外出活动限制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地区差异。各地医疗、教育资源有天壤之别。例如,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依然较为匮乏。虽然在线诊疗等医疗手段在农村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疫情一旦暴发,则存在难以控制的风险。而在疫苗接种方面,中日也有所不同,中国鼓励外出活动频繁的年轻一代接种疫苗,并未强制要求老年人接种。究其原因,是中国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的传统思想,人们不太乐意吃药或是注射药物。特别是疫苗并非药物,有产生副作用的风险。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不建议特意为一些有基础病的高龄老年人注射,而是确保老年人周围的家人注射疫苗,降低全家的感染风险。面对各种具体的防疫政策,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安和关注相互交织,因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像报道得那么片面。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日本企业在探讨今后的对华关系时,不能仅看失之偏颇、过于片面的新闻报道,而应在深入挖掘中国社会深层次国情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对华战略。(作者刘潇潇,严格译)▲
对病人来说不是好消息
听友386246634 回复 @聃_2x: 有点大局观,事事都无法做到人人都满意
垃圾论调。经济衰退对你就好了?
支持!
打卡
好听
克拉恋人_7r 回复 @又有人跟我重名: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