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看朝霞”成为日常,让美育成为课堂

让“看朝霞”成为日常,让美育成为课堂

00:00
04:07

为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必修课,且修满学分才能毕业,这可以敦促学校和教师去用心开展艺术教育,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多接触艺术、发挥兴趣爱好,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很大的作用。事实上,这一规定之所以引发热议,正是在于长期以来,美育都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

社会上似乎有一种看法,总觉得学科学知识优先于学艺术,学艺术是更高阶段的追求,甚至直接简单地认为,学艺术就是烧钱、就是玩儿,是衣食无忧才有的消遣。这种认知显然太过片面,也落入了功利主义的窠臼,更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诞生于穷困潦倒的家庭。

事实上,美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传承,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舜帝命夔“典乐”以“教胄子”的记载;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今人更是耳熟能详;到了有教无类的孔子时期,则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以说,我国历来重视艺术审美与培养个体人格之间的关系。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贵族中的美育也相当重要,诸如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很是繁盛。那么,在经济基础和平民教育已经发展到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让美育掉队呢?

就在12月1日,安徽淮南凤台县精忠中学一位老师让学生暂停早自习,去窗边看朝霞的小事,成了热搜。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是模仿之前网上流传的一则“老师让学生暂停晚自习看晚霞”的视频,没什么创意。但就像有网友说的,这也谈不上抄袭,而是学习。择其善者而学之,这没有什么不好的,也应该给予鼓励。

反倒是,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什么教学中,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一再成为新闻?让孩子们停止自习看朝霞、晚霞,难道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创新力吗?在繁忙的课程中,让孩子放松紧绷的神经,同时有一个欣赏大自然、感受人间之美的机会,这很正常,并不是什么特立独行的大事。

而之所以出现特别的观感,其实和教育一直以来的特征有关。一些学校不是没有音乐课、美术课,但很多时候,被所谓“更重要的”语数外或其他文化必考课占据,艺术课常常沦为摆设,不仅成为不了“首发主力”,“冷板凳”也经常被抽走。这种现象,也是时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去遏止了。

有必要认识到,和身体的成长、智识的成长一样,心灵的成长也很重要。让孩子们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用心培养美好的心灵和有趣的灵魂。

所以,不妨让“看朝霞”这样的课堂小插曲成为日常,不因还没有完成的早读而焦虑,不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节约”。同样,也应让美育成为更加正式的课程,让美育成绩成为实实在在的学分。培养出更多拥有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人,是我们当下这个物质丰盈的社会,应该努力补充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